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法苑談叢▪P16

  ..續本文上一頁四肘,或方八肘。畫匠畫時一出一浴,以香塗身,著淨衣服,食叁白食,寂然斷語,受八齋戒。盞筆彩色皆令淨好,勿用皮膠調和彩色。當中畫七寶補陀洛山,其山腰像須彌山腰,山巅九嘴猶若蓮花,當中嘴狀如蓮花臺。山上畫諸寶樹花果一切藥草,山下大海水中魚獸水鳥之類。當中嘴上七寶宮殿種種莊飾,其宮殿地衆寶所成,殿中置寶蓮花師子座。其上不空羂索觀世音菩薩,一面叁目一十八臂,身真金色,結跏趺坐,面貌熙怡。首戴寶冠,冠有化佛,二手當胸合掌。」

  唐不空譯《金剛恐怖集會方廣軌儀·觀自在菩薩叁世最勝心明王經·成就心真言品》雲:「誦此真言,一一字滿一洛叉(師雲:叁十五萬),然後畫像。應令童女于清淨處織氈絹等,以帛覆口,叁時洗浴,身著白衣。供給織者飲食等人亦須清淨,織以白線,機抒應新。諸難調伏信根不具足人,是惡流輩皆勿令見。于織處布散時花,轉讀大集經,令會畫人當受八戒。緣像所市一依所索,勿與畫者有爭競心。其絹氈等香水浸漬。藍青雌黃及與紫礦,此中彩色,是等皆除。白色應用白檀、烏始羅、龍腦香等。黃色應用苜蓿香、薩計痆耶(百臺代)龍等,赤色應用郁金香、紫檀等。黑色應用多迦羅花、青蓮花、酥合香等。身分及乳皆不應用。畫者護持禁戒,常思六念。先中央畫菩提樹,樹下畫阿彌陀如來,坐師子座,以二蓮承,身金色,右手施無畏。佛左聖得大勢至菩薩,佛右聖觀自在菩薩。」

  唐不空譯《七俱胝佛母所說准提陀羅尼經)中准提佛母畫像法雲:「取不截白氈去毛發者,搷于淨壁。先應塗壇,以阏伽飲食隨力供養。畫師應儀八戒齋,清淨畫像、其彩色中勿用皮膠,于新器中調色。應畫准提佛母像,身黃白色,結跏趺坐,坐蓮花上。身佩圓光,著輕谷。」

  大乘佛教經典常贊歎繪畫佛像的功德。如《賢劫經(卷一)四事品)中說:「作佛形象坐蓮華上。若摸畫壁缯氈布上,使端政好,令衆歡喜,由得道福。」由此也可以知道印度繪畫佛畫的材料是以壁、缯、氈、布爲主的。又《賢愚因緣經·阿輸迦施土品》中說釋迦如來過去生中由畫佛像而感得成佛,涅槃以後,阿育王爲造八萬四千塔的果報。經中說:「過去久遠阿僧祇劫,有大國王名波塞奇,典閻浮提八萬四千國。時世有佛,名曰弗沙。波塞奇王與諸臣民供養于佛及比丘僧,四事供養,敬慕無量。爾時其王心自念言:『今此大國人民之類常得見佛,禮拜供養。其余小國各處邊僻人民之類無由修福,就當圖畫佛之形象,與諸國,鹹令供養。』作是念已,即召畫師敕使圖畫。時諸畫師來至佛邊,看佛相好,欲得畫之。適畫一處,忘失余處。重更觀看,複次下手,忘一畫一,不能使成。時弗沙佛調和衆彩,手自爲畫,以爲模法,畫立一像。于是畫師乃能圖畫,都盡八萬四千之像,極令淨妙,端正如佛。布與諸國,一國與一。又作告下,敕令人民辦具花香,以用供養。諸國王臣民得如來像,歡喜敬奉,如視佛身。如是阿難,波塞奇王,今我身是。緣于彼世畫八萬四千如來之像,布與諸國,令人供養。緣是功德,世世受福,天上人中恒爲帝王,所受生處,端正殊妙,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緣是功德,自致成佛。涅槃之後,當複得此八萬四千諸塔果報。」正是由于對繪畫佛像功德的鼓勵,因而佛畫藝術就更得到了發揚。

  第七章 漫談大藏經

  大藏經古代或稱爲一切經。是將由印度和西域傳譯到中國的大小乘經、律、論及賢聖集傳彙編而成的一大叢書。在古代刻版技術尚未發明以前。一切經都是抄寫的。寫經是卷子式,專司寫經的人稱爲經生。到宋代以後才有木刻本的大藏經。

  佛教經論在中國的流傳,經過曆代的翻譯,以至彙集、編次而逐步成爲各種不同文字的大藏經,實在是一件偉大的事業。佛教從漢明帝時(公元第一世紀中)傳入中國以後,佛經翻譯逐漸增多。但所譯經典,在初期都是散在各地的。即以目錄而論,或以人分,或依地分,或按時代,也都是分別記載,未經整理。到符秦的釋道安(314一385)才綜集重經,纂成完整的目錄,但是還未有一切經藏的編次。據僧佑《出叁藏記集》所載《法苑雜緣原始集目錄》中有《定林上寺建般若臺大雲邑造經藏記》、《定林上寺太尉臨川王造鎮經藏記》、《建初寺立般若臺經藏記》。太尉臨川王是梁武帝蕭衍的兒子蕭宏。大約經藏的建立是盛行于梁代(502)。到了梁武帝天監十四年(515),命僧紹撰《華林殿衆經目錄》,後二年(517)又敕寶唱改定,共1433部,3741卷(見《曆代叁寶記》卷15)。這便是整理皇家所藏的經藏了。同時在北朝也有整理經藏之舉。魏孝武帝永熙年中(532一534)舍人李廓撰《魏世衆經目錄》,共427部,2053卷。北齊武平年中(570一575)沙門法上也撰了《齊世衆經目錄》,共787部,2334卷(見《曆代叁寶記》卷15)。自此以後,抄寫經藏之風盛行。陳武帝(557一559)寫一切經十二藏,文帝(560一567)也令寫經五十藏,宣帝(569一582)又令寫經十二藏。當時朝臣之中徐陵寫經一藏,江總寫一切經3752卷。在北朝,魏道武帝(386一408)早就令寫一切經。司徒北海王元詳和司牧高陽王元雍也書寫一切經十二藏。這二人都是獻文帝(441一475)的兒子。其後北齊孝昭帝(560),爲他的父親寫一切經十二藏,共38047卷。齊廣甯王高衍也寫經叁千余卷。北周刺史馮熙寫一切經16部。《廣弘明集》中還載有周王褒撰《經藏願文》,魏牧撰《北齊叁部一切經願文》。

  到了隋代(582-619),隋文帝敕寫一切經46藏。132086卷。隋炀帝曾建寶臺經藏,並自撰願文,新舊寫經612藏。從這些記載上看,各地經藏的部數、卷數,尚未劃一。仁壽二年(612),彥琮的《衆經目錄》,入藏見錄有688部,2533卷,這很可能就是寶臺經藏的目錄。

  唐初貞觀五年(631),太宗令苑內德崇寺、宜興寺爲皇後書寫藏經,九年(635),又敕大總持寺僧智通、秘書郎褚遂良在苑內寫一切經。十一年(637)太子李治在延興寺造一切經。高宗顯慶四年(659),西明寺也寫成一切經藏。此後各大寺院都書寫一切經藏。靜泰的《東京大敬愛寺一切經論目錄》有816部,4066卷。道宣撰《大唐內典錄》中的《曆代衆經見入藏錄》,就是西明寺寫經的依據,總800部,3361卷。明佺的《大周刊定衆經目錄》有860部,3629卷。釋智升的《開元釋教錄》中,入藏目錄增至1076部,5048卷。這個數目成爲唐宋藏經的基本數目。到貞元中(785-804)續修經錄,入藏部秩增加了137部,343卷。以上各經藏的編集,大概都是根據大乘經、大乘律、大乘論、小乘經、小乘律、小乘論、賢聖集傳而分類編次的。各類經典的排列,在經目中通常用千字文的次序編排,每十卷爲一帙,每帙順序用千字文中一字爲標號,以便尋檢。每經抄寫用紙張數也注明在目錄之內,以便核對。所以通常說,漢文大藏經的編次是到唐代《開元釋教錄》才完備的。

  到了宋初,雕板事業興起,于是有木刻本的大藏經。從宋太祖時雕印大藏經開始,一千年之間,先後有二十余次刻本。到了現在,除清藏外,不僅原板無存,就是印造的藏經也成爲稀有名貴的文物。

  統計大藏經的刻木可以分爲兩大類:一是漢文大藏經,二是少數民族語文大藏經。漢文大藏經又可分爲國內刻本和國外刻本兩種。今分別略述如下:

  (1) 漢文大藏經

  國內刻本

  宋開寶刊蜀本大藏經簡稱開寶藏或蜀本藏。這是中國第一部刻本大藏,現在無全本,流傳的零卷也極少。《佛祖統記》卷四叁宋太祖開寶四年(971)記雲:「敕高品、張從信往益州雕大藏經板」。又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記雲:「成都先奉太祖敕造大藏經,板成進上。」據《北山錄》卷十注及《佛祖曆代通載》卷一八記其板數凡十叁萬余板。日本《元亨釋書》卷一六記日本一條天皇永延元年(987)奝然齎此藏經還日本,當時總數5048卷。雲其後屢經添補,最後積至653帙,六千六百余卷之多。裝潢全是卷子式,每板23行,每行14字或15字。《佛祖統記》卷四五真宗天禧叁年記:「十一年東女真國人貢,乞賜大藏經,诏給與之」又卷四六仁宗嘉佑叁年記:[西夏國奏國內新建伽藍,乞賜大藏經,诏許之。」是知此藏在當時流布區域頗廣。

  宋婺州開元寺大藏經婺州是今浙江金華縣。此藏今不傳。僅楊億《武夷新集》卷六有太宗至道初于婺州開元寺印大藏之說而已。

  宋契丹本大藏經即是遼國所刻,簡稱契丹藏或遼本大藏(按:近年在山西應縣木塔發現少數殘卷)。其開雕年月,據遼僧覺苑《大日經義釋演秘鈔序》雲:「自我大遼興宗禦宇,志弘藏教,欲及遐迩,敕盡雕镂,須人詳勘。」《高麗史》卷八雲:「文宗十七年癸卯(即遼道宗清甯九年,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叁月契丹送大藏經至,王備法駕迎于西郊。」由此可以考知契丹藏始刻于興宗,而完成于道宗之初。《金石萃編》卷一五叁載志延《陽臺山清水院創造藏經記》雲:「印大藏經凡五百七十九帙。」比宋開寶藏之480帙實增加97帙。日本《東文選》卷一一二所載釋宓庵《丹本大藏慶贊疏》稱其「帙簡部輕,函未盈于二百;紙薄字密,冊不滿于一千;殆非人功所成,似借神巧而就」。可以推測契丹本大藏,一部分是小字密行的。

  宋福州東禅等覺院大藏經此藏世簡稱崇甯萬壽大藏或福州藏,東禅院本。是東禅等覺院住持沖真發起,創建印藏經院,以神宗元豐初(1078)開始(此藏題記最早的是元豐叁年,但籌募想在此以前),經慧榮、沖真、智業、了元、智賢、契璋、普明等募集衆緣,至徽宗崇甯二年(1103)始完成。今世所傳東禅院本《華嚴經》卷八○題雲…

《法苑談叢》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求知與力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