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苑谈丛▪P18

  ..续本文上一页福寺与诸尊宿校勘三藏,将镂铜板以传后。」但是现在既无资料可考,当时曾否实际镂板,是否完成,均无从证明。

  明洪武本大藏经此即明南本大藏经的祖本,亦称初刻南藏。明洪武五年(1372)敕令于金陵蒋山寺开始点校藏经,至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刻成。板存金陵天禧寺,不久即被焚毁,所以世间流传极少。全藏约有1600余部,7000余卷,绝大部分是翻刻碛砂藏本。1934年在四川崇庆县上古寺发现此藏,共存678函。板式每半页六行,每行十七字。现移藏于成都人民图书馆。

  明南本大藏经此即世所称南藏。明永乐中重刊洪武本,而略有更改,板存金陵报恩寺。创刻年代约在永乐十年至十五年(1412一1417),刊成在永乐十七年(1419)。据《大明三藏圣教南藏目录》卷未所附请经条例中云:「此据报恩寺藏经板一副看得,原系圣祖颁赐以广印行。」全藏自天字函至石字函凡636函,1610部,6331卷。板式每半页六行;每行十七字。

  明北本大藏经世简称北藏。是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为报皇考皇妣生育之恩所刻,英宗正统五年(1440)完成。《大明三藏圣教目录》中有明英宗正统御制藏经序云:「我皇曾祖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禅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德全仁圣,道法乾坤……博采竺乾之秘典,海藏之真诠。浩浩乎,穰穰乎,缮书刊梓,用广传施,功垂就绪,龙御陟遐。洪庆所贻,传序暨朕,恭嗣大宝,统理万邦。追惟圣孝之隆,敢忘继述之务。大藏诸经六百三十六函,通六千三百六十一卷,缄毕刊印,式遂流布。」卷数较南藏微增,编订亦互有出入,实有1621部。板式每半页五行,每行十二字或十七字。至神宗万历间,神宗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又续刻入藏诸集,自钜字至史字凡41函410卷。万历十二年神宗钦赐《御制续入藏经序》,总计本续凡677函及目录一函,此即《明史·艺文志》所称:「释藏目录四卷,佛经六百七十八函」是也。

  明武林方册大藏经此藏今不传,详清无考。仅据嘉兴藏《刻藏缘起》中所载道开《募刻大藏文》中有云:「太祖高皇帝既刻全藏于金陵,太宗文皇复镂善梓于北京……后浙之武林仰承风德,更造方册。历岁既久,其刻遂湮。」又《杭州府志》余杭县化城寺纪云:「万历中僧法锁主刻藏议,藏置化城,募金恢复。英方伯捐俸造藏板房二十余间。」武林为今杭州,化城又称恢复,此者是一是二,均难考定。

  明嘉兴楞严寺方册本大藏经世简称嘉兴藏,又称万历藏或径山藏,是密藏、道开等发愿,于万历未年于嘉禾(今浙江嘉兴)楞严寺所创刻,刻板地址多分在杭之径山。万历八年(1580)道开南游,始发刻藏大愿,十四年春于长安与居士十人商募缘事,自定北、南、旧三藏对校之则。初与幻予在五台山紫霞谷妙德庵开始,真可、德清及诸居士援助之。嗣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南迁杭之径山寂照庵。继而道开示寂,幻予代之。又二年,幻予亦示寂,后继其事者交迭相代,至弘光元年(1644)刻成。《刻藏缘起》中万历十四年冯梦祯《刻大藏缘起》云:「宋元间除京板外,如平江之碛砂,吴兴之某寺,越之某寺、某寺等俱有藏板,不啻七八副,法道之盛此其一端。迨国朝仅有两京之板而诸方之板尽废。北板稍精而藏于禁中,请印甚难。今江南诸刹所有皆景泰间敕赐物也。南板印造虽易而讹谬颇多,愈改愈甚,几不成读。然印造装璜,其价亦百金以上。以故山陬海隅,穷乡下邑,终年不见藏经者,可叹也。时密藏、开师、尚书五台陆公与梦祯等,商及此事,不觉慨然堕泪,因记碛砂藏板缘始于弘道尼断臂募化。弘道化后,其徒复断臂继之,更三世其愿始满。吾侪丈夫不能深心荷担大法,镂板流通,反一女子之不若,即生清世,遇佛乘,空手入宝山,宁不愧死。遂合掌向佛,愿尽命为期,了此一段公案。又念梵夹烦重,愿易为方册。可省简帙十之七,而印造装璜之费不过四十余金。」全藏编次全依北藏,未附北藏缺而南藏所收者四部。总有210函,1654部,6930卷。板式每页二十行,每行二十字,其目录名曰《藏经板直画一目录》,于每经名下注明每部流通价值。后至清康熙五年,又续集明清两代大德撰述如经疏、宗典、语录、史传、杂集等书,印雕成绩藏经95函,248部,约3800卷。又续藏经47函,239部,约1880卷。续藏第84函《颛愚和尚语录》卷七有《刻方册藏经目录序》,文中称初发手于五台妙德庵,已刻就数百卷。顾冰雪积岁,恐侵及板,移于杭之径山。自紫柏老人去后,四方刻资亦微。因就施者之力,任力刻之。于是四方有道力者随讨未刻目录,同式就梓。自癸卯岁(万历三十一年)至壬午岁(崇祯十五年)将四十年,梓未虚日,其事犹未竟。已刻者不及归山、未刻者懈不速完。时有利根上座遍讨径山、嘉兴、吴江、金坛诸处已刻成某某经律论、某某传疏记,录其名目卷帙板数一一查明。已刻者十之八九,未刻者十之一二,由此可知此藏原是散在各地所刻。

  清大藏经世简称龙藏。清世宗雍正十二年(1735)敕刻,至高宗乾隆三年(1738)十二月竣工。全藏总计1669部,自天字函至机字函凡724函。始自《大般若经》以迄西士贤圣撰集,全依明北藏编次,此土著述互有增减。板式每半页五行,每行十七字。据《大清三藏圣教目录》所载,当时主持其事是和硕庄亲王允禄,和硕和亲王弘画,以及校阅官三八,监督九人,监造六十四人,总率四人,带领分析语录三人,带领校阅藏经三人,分领校阅六人,校阅三十八人。

  铅印频伽精舍大藏经此藏是清宣统元年(1909),至民国二年(1913)春,上海外商哈同出资所印,依据日本弘教书院缩刷藏经,而稍省略纂集音义等书约十部。字体较弘教藏稍大而排植错误甚多,且略去其校勘注,可谓取舍失当。全藏40函414册,凡1916都总8416卷。

  商务印书馆影印续藏经此是1922年用日本藏经书院续藏经影印。

  影印宋碛砂本大藏经此是据陕西西安开元、卧龙两寺所藏宋碛砂藏影印,凡593册,1532部,6362卷。原藏有残缺则取北京前松坡图书馆之宋思溪藏、番禺叶氏所藏宋景定陆道原本、南海康氏所藏元普宁藏、福州涌泉寺之元亦黑迷失本以及江苏南通狼山之明南藏补足之。自1931年10月创始,至1936年2月完成,原藏有三种板:(一)自菜字至感字,又自约字至烦字是延圣院所募刻,始于宋雕四年(1231),迄元至治二年(1322)。(二)自天字至奈字是元至顺三年(1332)吴县妙严寺据延圣院及他藏《般若经》本复刊。(三)自武字至遵字是元松江僧录管主八所刊,始于元大德十年(1306),迄翌年十二月。其中有缺本11卷,因无补本,未曾补足。

  国外刻本

  高丽本大藏经世简称高丽藏,先后开雕板本有三:

  (一)原刻高丽官板大藏经。其开雕年代传说不一,一般认为高丽显宗时所刻,《大觉国师文集》卷一五所载《诸宗教藏雕印疏文》有云:「显宗雕五千轴之秘藏」。蔡忠顺撰《玄化寺碑阴文》亦云:显宗十一年(1020)顷,雕刻《大般若》、《华严》、《金光明》及《妙法莲华》四部大乘经。又《东国李柏国文集)卷七有重雕板,时之《大藏刻板君臣祈告文》称,显宗二年(1010)契丹兵来袭,为借佛力以攘斥之,开雕大藏经。嗣后经德宗、靖宗二代,以迄文宗末年方始完成,其板式即是复刻宋开宝藏。

  (二)高丽续藏经。高丽宣宗七年(1090)义天由宋请来诸宗章疏三千余卷,旁求日本及契丹诸作、编纂成《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住兴王寺,从而刻板,刊行四千卷,是为高丽续藏经。其板与大藏经板同藏符仁寺。高宗十九年(1232)罹元兵燹,被烧毁。

  (三)高丽再雕板大藏经。高麓高宗二十三年(1236)李奎报等为祈折伏蒙古,重兴雕板之业。总十五载,至高宗三十八年(1251)刻成。即是用原板复刻,是为高丽再雕板,特建板堂藏之。《高丽史》卷二四云:「壬子年城西门外大藏经板堂,率百官行香。显宗时,板本为壬辰蒙兵所毁,王与重臣更愿立都蓝,十六年功毕。」其板本后藏禅源寺。朝鲜太祖七年(1398)五月迁支天寺,翌午正月再移海印,以迄至今。全藏639函,1524郡,6558卷。

  日本弘安本大藏经此藏雕刻之详情不明。据现存弘安本《传法正宗记》有跋云:「日本国相州灵山寺续先师宴海未终愿,劝进沙门宝积,沙弥寂惠等谨题。今上皇帝,大皇太后,皇太后祝延圣寿,关东大将军家息灾延命,国泰民安,开镂大藏经印板副纳内。弘安十年(1287)丁亥九月日谨题。」又正安本《观无量寿经跋》云:「在弘安年中行圆上人承敕愿之旨,欲开一切经印板,而正安第二之历,林锺下旬之天,不终大功,遂归空寂。今十年依第三回之忌,知真为谢彼恩德,三部之妙典,五部之要义,抽恳棘开印板,是偏所备破追贲也。虽弘一部于秽界之内,期再会于净刹之月而已。正安四年(1302)壬寅六月二十一日沙门知真。」此二跋所叙人名先后不同。疑在当时发愿刻藏,未必遂完成其业。

  日本天海本大藏经世简称天海藏或宽永寺藏、东睿山藏。日本僧正天海受德川家光之请,于日本明天皇宽永十四年(1637)至后光明天皇庆安元年(1648)在江户宽永寺开雕,先后历十二年始成。全是活字板,板式大体仍仿思溪藏。装璜是梵夹式。全藏665函,1453部,6323卷。

  日本黄檗山大藏经世简称铁眼藏或黄檗藏。是铁眼道光禅师于日本宇治黄檗山自灵元天皇宽文九年(1669)至天和元年(1681)所刻。全藏凡1618部,7334卷。初在黄檗山创刻,隐元禅师请于寺内建筑宝藏院,为贮经板之所,别于京都置印房,从事刻…

《法苑谈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求知与力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