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苑谈丛▪P23

  ..续本文上一页初的时候是与俗人一样的,只是在颜色上有所分别,所以沙门有「缁衣」之称。《续高僧传》卷十《法上传》云:「自(法)上未任以前,仪服通混。一知纲统,制样别行,使夫道俗两异,上有功焉!」可见到东魏末年,法上任昭玄统以后,僧侣的常服,才在式样上有了特殊的规定。在此以前何以选用缁色,虽难考定,大约是从道士的服色来的。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六束水注云:「地有固活、女疏、铜艺、紫范之族也。是以缁服思玄之士、鹿裘念一之夫,代往游焉。」称道家采药之辈为「缁服思玄之士」,可见缁色是中国古代宗教服色,因而沙门在常服上也选用此色。释道之分只在用冠、用巾之不同,结果黄冠成为道士之专称,缁衣成为沙门的别号,其后僧俗众多,缁衣者众,道士不得不改变他们的服色,而缁服便成为僧侣的专门服色了。《北史》卷五十一《上党刚肃王焕传》云:「初术氏言:亡高者黑衣,由是自神武后每出门不欲见桑门,为黑衣故也。」忌见沙门而不忌见道士,可见当时道士已经不是缁服了。周武帝更因此谶语,禁沙门服缁.令改服黄色(见《僧史略》)。从此以后,僧侣常服的颜色便多样起来了。但是在此以前沙门也不完全服缁。《法苑珠林》卷三十五云:「见一沙门著桃叶布裙,单黄小被。」是记刘宋泰始年间事,此其证也。经过隋未的丧乱,僧侣服装又与俗服混同起来。《续高僧传》十八《慧休传》云:「荒乱之后,法律不行,并用铜盂,身御俗服,同诸流俗。」当时慧休曾重定了钵盂的制度,而传中未曾说他重定衣服之制度,可能是恢复了法上的原制。

  唐义净《南海寄归传》卷二《衣食所须章》云:「且如神州祗支偏袒,覆膊方裙,禅裤袍襦,咸乖本制。」又云:「考其偏袒正背,元是踵斯(玄播)而作,剩加右畔,失本威仪」又云:「自余袍裤裈衫之类,咸悉决须遮断。严寒既谢,即是不合擐身,而复更著偏衫,实非开限。」又《尼衣丧制章》云:「东夏诸尼衣皆涉俗,所有著用并皆乖仪。」又云:「祗支偏袒衫裤之流,大圣亲遮。」从这些文句可看出唐时僧尼著用俗服,如禅袍襦衫裈裤等类。此外还有特制的、如偏袒(又名偏衫)和方裙二物,当时僧侣的常服是相当杂的。

  宋赞宁《僧史略》卷上云:「今江表多服黑色赤色衣,时有青黄间色,号为黄褐、石莲褐也。东京关辅尚褐色衣,并部幽州则尚黑色。」又云:「昔唐未豫章有观音禅师见南方禅客多搭白衲,常以瓿器盛染色劝令染之。今天下皆谓黄衲为观音衲也。」在这段文中并未分出法服和常服,但是根据现在的习惯,往往随著常服的颜色而改变法服的颜色。《僧史略》中说的,可能是包括了法服和常服的颜色。中国文化的发展,在北方偏于保守,所以在唐未宋初时,并部幽州还保持缁衣之旧而尚黑色。直到现在也是北方僧侣服黑色的比较多。

  到了明代洪武初年,制定了僧侣的服色。明《礼部志稿》云:「洪武十四年令凡僧道服色,禅僧茶褐常服、青绦、玉色袈裟。讲僧玉色常服、绿绦、浅红色袈裟。教僧皂常服、黑绦、浅红袈裟。」又云栖的《竹窗二笔》中说:「衣则禅者褐色,讲者蓝色,律者黑色。」《山堂肆考》云:「今制禅僧衣褐,讲僧衣红,瑜伽僧衣葱白。瑜珈僧,今应赴僧也。」可见明末时僧侣衣制逐渐变更。现在南京宝华山是律宗的祖庭,每当传戒时住持仍著黑常服、红袈裟。而求戒者著黄常服、黑袈裟,此犹是明代的旧制。现在僧侣的常服大多是褐、黄、黑、灰四色。在北方有黄绿色,称为湘色的。在此五色中又各任意深浅不一,没有一定的规制。

  僧侣常服的式样既自魏末法上规定以后,究竟是什麽式样呢?那些亵衣,衷袄等未必有所规定,仍是随著时代与俗人的衣服一样。只是外面的衫袍,为了观瞻起见,才有一定的特式。这应当是一般所说的「方袍」,因为这「方袍」的名称到唐时才普遍起来的。白居易诗云:「白衣一居士,方袍四道人。」许浑诗云:「云斋曾宿借方袍。」南唐刘崇远《金华子》中说:「李公赞皇镇浙左……南朝众寺。方袍且多,其中必有妙通易道者。」《僧宝传》中说:「泉州龟洋慧中禅师属唐武宗废教,例为白衣,作偈云:「多年鹿车漫腾腾,虽著方袍未是僧。今日修行衣善慧,满头白发待燃灯。」至于方袍的式样可以从这名字上推测出来。

  汉魏的俗服是常常变更的。《抱朴子自叙》云:「俗之服用,俄而屡改,或忽广领而大带,或忽身促而修袖,或长裙曳地,或短衣蔽脚。」而方袍既非修袖,又不曳地。俗衣袖虽或长而宽有定限。《仪礼》裘服云:「袪尺二寸。」《说文》袄字上同。而方袍的袖是比较宽的。更特别是「方」一定对「曲」言的,《汉书·江充传》:「充衣纱谷,禅衣曲裙。」《何并传》师古注云:「襜褕,曲裙禅衣也。」可见俗服是曲裙,而僧服是方裙,浴服袖窄则较圆,僧服袖宽。则成方。这应当是方袍名称之由来。

  僧衣的另一名称是「衲衣」,衲是补缀的意思。因为袈裟是由多数碎布补缀而成的,所以译作衲衣。《长阿含经》云:「尊者迦叶著衲衣来诣佛所。」《大智度论》云:「五比丘问佛:当着何衣?佛言:应披衲衣。」这都是指袈裟而言。但是后来僧侣的常服,也常是破旧而经过补缀的,于是成为僧服的通用名称。《法苑珠林》云:「僧崖奴牟氏灭后,郫县人于郫江边空中见有油络,辇崖在其上,身服斑衲、黄偏衫、紫被,捉锡杖。」衲又借作纳。梁简文帝有谢赐郁泥细纳袈裟、郁泥纳袈裟、郁泥真纳九条袈裟表三首。《金陵杂志》云:「隋炀衬戒师圣种纳袈裟一缘,黄纹舍勒一腰,郁泥南丝布袈裟一缘,鸱纳袈裟一领,丝布祗支一领。」《续高僧传》卷二十一《慧思传》云:「寒则艾纳用犯风霜。」《酉阳杂俎续集》征释门衣事云:「五纳三衣。」就是衲、纳都通指法服、常服的明证。

  方袍的另一名称是「海青」。明郑明选著《秕言》卷一云:「吴中方言称衣之广袖者谓之海青。按太白诗云: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盖东海有俊鹃名海东青。白言翩翩广袖之舞,如海东青也。」

  僧侣既有法服。常服之分,而古代在法会上僧侣还是遵守佛制,偏袒右肩,如同现在藏蒙族的情况。《释氏要览》卷上引竺道祖《魏录》云:「魏宫人见僧袒一肘,不以为善,乃作偏袒缝于僧祇支上,相从因名偏衫。」后来因为右袒究竟不合乎汉地的习惯而废除了。

  至于汉地僧侣法服的颜色、由于常服颜色的复杂,也发生紊乱的情形。自从唐武后依唐代三品以上服紫的规定,赐给沙门法朗等九人紫袈裟(见《唐书》)。在唐宋时代,一直都以赐紫衣为沙门的荣誉,因而引起忽视戒律的规定。随意选用袈裟的颜色。特别是随着常服的颜色而任意改变,如常服有缁、黄、褐等色,袈裟也有着许多颜色。《酉阳杂俎续集》卷六征释门衣事云:「其形如稻,其色如莲。」又云:「赤麻白豆,若青若黑」可见汉地袈裟的多样颜色久已如此了。另一面执著于「赤色」而以朱红袈裟为最尊重。殊不知朱红及黑色都是戒律中所不许的纯色、上色,而古代所谓披赤衣,乃是红而兼黑或红而兼黄,如前所记释迦如来的僧祇支是也。

  

《法苑谈丛》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求知与力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