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讲:第四品(卷二第17页第8行-10行)
(1998年11月1日)
我们已经开始讲第四品,就是怎么悟入所知能相。怎么悟入所知能相,关涉到转染成净的问题。上次我们也讲到,能够悟入所知能相,实际上就是能生起菩提心。中国过去都讲发菩提心,实际上在藏文来看,是怎么能够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是什么呢?在无著菩萨看,这个菩提心就是能够悟入所知能相。
因为什么?底下我们可以看到,在什么位置上能够悟入?那是指的胜解行地,证见地,修习地,以至究竟地、成佛,都是悟入所知相的范围。所以我们真正能悟入所知能相,那就是能生起菩提心,就是突破无明的壳,无明的住地,而走向觉途迈出的第一步。所以菩提心就对治到我们的无明住地,无明心,整个是再有三无数劫,很长时间了,我们把这无明都给对治了,那就是彻底能够大觉大悟,成为佛陀了。所以能悟入所知能相,关系非常重大。
我们前头已经根据无著菩萨的解释,初步认识了什么叫遍计所执性,什么叫依他起性,什么叫圆成实性,或者圆满成就性,初步知道。这个所知能相就是我们所有的认识的三种模式,我们认识一切事情,就有这三种模式。而我们这无明住地,无明凡夫呢,就是只有遍计所执性,只知道遍计所执性,只知道这个……唯一地知道这个遍计所执性,这是我们唯一的一个认识的模式。其它的两种模式,所谓圆成实性,跟依他起性,我们尽管是读佛教的书很多,但是还是常常就着我们理解的那种模式来认识其它的两种的认识模式。所以我们从无著菩萨所讲的依他起性这个模式,讲圆成实性的模式,这都跟我们一般的所用的那模式,所有的看法、所有的想法、所有的做法,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要走上觉途,要能生起菩提心,能突破无明的卵壳,那就是要好好地理解其它的两种认识的模式。
那么我们现在根据《总摄大乘纲领论》,我们已经有初步的了解了,但是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把圆成实性、依他起性这两种认识模式,都树立起来,而且时时刻刻把看法、想法、做法都对准了这两种模式,对准这两种模式那是不是容易的,要彻底突破我们过去无明住地的这种卵壳,才能够渐渐走上一个正途。
第四品非常重要,使得我们非要把能生起的菩提心真正维系下去,真正能够改变我们的错误的认识,根本没有的认识,那根本没有的认识是什么呢?那主要的就是一个常一不变、一个独立存在。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常一不变的东西,在我们的红卡里头,头两种一有一无,就提到“只有相似相续,没有常一不变,只有相互依存,没有独立存在”。我们都认为有一个常一不变的东西,如同我们看电影,电影本来是许多零碎的片子,很快地转动,于是我们认为好象有一个故事性,有一个整体的故事性,有那么一个……。实际上,并没有这么一个整体的东西,实际上没有常一不变的,只有相似相续,可是我们偏偏有一个常一不变的东西。
所以这样一种牢不可破的看法,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头,根深蒂固,成为习惯的一种看法,这习惯的看法不只是我们这一生以来,是多生、万生以来这种看法,这种看法根本是不如实的。那么,无著菩萨告诉我们,这只是我们增益出来的一种东西,根本没有那么回事,就象我们看电影,根本没有那么一个整体的故事,都是零碎的片子,好象是有那么回事,好象是……有那么显现,“如其显现,不如是有”,什么事情都是这样子。
所以尤其我们要知道阿赖耶识的问题。我们对世界的错误认识,都有我们过去熏习的关系,所以我们好象有一个实在的、一个绝对的一个真实,这个好象是有这么一个绝对的真实,原因呢,完全就是因为有我们各自的阿赖耶识的熏习,这阿赖耶识支持我们现在所有的看法,所有的想法,所有的做法。所以我们不但是有根据,还依靠这根据,往下积累下去,造成我们的杂染的生活,造成我们苦痛的生活,这种形势造成以后,我们再多次来读佛所说的教法,那么还有时候不能够正确地理解。
所以我们怎么能够正确理解佛所说的教法,也就是佛的根据证的真如,等流出来的,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教法,就是所谓,咱们前头讲的四种清净里头,第一个是自性清净,第二个是离垢清净,第三个是道清净,道就是正智,能够证真如的正智,生起来了,第四个是所缘清净,这个所缘清净就是佛所说的教法。就是前头咱们说的,能“显现为法跟义的道理”,显现为法,就是所缘,显现为义,就是我们能够如理地思维。这个法义也就是我们所谓意识中的诠表,意识中的诠说。
这种诠说就是佛教讲的清净所缘里头的才有,我们这个诠说就是普通的名言诠说,名言诠说指的都是什么呢?本来没有的自性,没有的差别,没有的数量,都因为起了名字以后,有个名言以后,有一个现在所谓信息、符号以后,于是好象有那么一个东西存在,那个东西存在,就是又是常一不变的,又是独立存在的,这是名言所诠的。而我们的佛证的真如,由最清净法界等流出来的佛法,这个法,这个所缘,这个正是跟我们用名言诠表出来的那个法,完全不同。
我们叫它意识的一种诠说,这种诠说,就是指(它)是个清净的所缘,诠表的佛所说的清净的道理,清净自性,清净的离垢……。整个佛经,都是这种清净的所缘,由这清净的所缘,我们才能够真正知道什么是清净道,什么是清净的离垢,什么是清净的自性,这种四种清净。可是我们有生以来,都是杂染性,跟这清净性不一样。但是怎么样我们才能够,好象真正对于佛所说的清净教法,能够慢慢悟入呢?底下就提出来了,谁能悟入?把“谁能悟入”再念一遍。
“此中谁能悟入所知能相耶?由心相续众多听闻大乘所熏习,无能量佛陀出现、获得所听闻、具有一向胜解、已善积累善根故,即已善积累福德与智慧资粮之菩萨。”
你看这谁能(悟入)?这种菩萨,有胜解,有善根,经过长时期的福德资粮跟智慧资粮的积累,而这样的一个菩萨,才能够悟入。所以悟入所知能相,也就是能悟入真如,能够开始悟入真如,开始悟入没有所取能取,根本没有所取能取,开始,开始能悟入根本没有所取能取的遍计所执性,他能悟入什么叫是圆成实性,什么叫是依他起性,这个都必须你把遍计所执性真正认识它一点儿没有,只是是增益出来的东西,随后你才能够真正理解什么是真如,什么是依他起。
连依他起,不用说真如了,就是依他起性是怎么回事,就是咱们说的唯识这方面,唯识缘起,那就是什么是阿赖耶识,这个问题相当严重,什么是阿赖耶识?这个不但是我们一般的……是难于认识,要不是圣言量里头讲这个,把这个阿赖耶识讲得很彻底,我们一般没法悟入说是有一个阿赖耶识,不但我们没法认识,就是有许多藏……,以至于还有印度些个,还是一个大学者,一个有修养的菩萨,他还没能认识。佛屡次说,说有个阿赖耶识,如同暴流,种子如同暴流,屡次说是我不跟一般人讲,怕他们分别成我,结果说完了话,就有许多人,他就认为阿赖耶识没有。
这要没有阿赖耶识,这问题就麻烦了,就是我们现在怎么转染成净,就不可能了。当然是我们现在不合理的生活,这痛苦的、不自在的生活,是受阿赖耶识影响,可是我们将来能够觉悟,也要把这种子熏习到阿赖耶识里头。所以“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磐证得”。说“无始时来界”,就是阿赖耶识,你要不承认阿赖耶识,不但因果不好谈,就你对于什么是圆成实,什么是依他起,尤其依他起,离不开阿赖耶识。你要想觉悟的话,那也要把种子熏呢,也熏到阿赖耶识里头,来将来能够证真如,能够成佛陀。说这“无始时来界”非常重要,你要不承认怎么办?你说你怎么能解脱?
你承认阿赖耶识,才有所谓具有原由,我们普通色法,就是物质不灭,它都是由阿赖耶识(所现的?),并没有一个色法,就是熏习的关系,有了熏习,就有了根据,有了原由,这原由比所谓的物质,所谓那个一切东西的支柱,还要紧。这熏习,我们前七识熏习阿赖耶识,要没有熏习这个环节,那就你就没法讲什么是杂染,将来澄清,既然你也没法……说是五趣完全是依靠阿赖耶识,也没法子依靠阿赖耶识将来得到解脱,得到涅磐。
所以现在咱们就这样子,怎么悟入所知能相?必须整个地把我们的无明的心所看的、所想的、所做的那一套,改变成为如理思惟,如理思惟就是由阿赖耶识,由第六意识……(换带子)具有原由跟能看见,具有原由跟能看见就是把所谓独立存在、常一不变的东西给打破了,一点儿也没有,实际背后呢,就是相似相续,相互依存。这最真实了,还是比较我们认为最真实的那个遍计所执性,这个依他起性好象是很软弱的,很缥渺的,一出现就过去了,生起一定有原因,这灭去一定没有原因,这些个所谓有为法,都依靠阿赖耶识,我们每个人的阿赖耶识,不但过去我们一切杂染的东西都是阿赖耶识作原由,作根据,将来我们能够走到觉悟的路,也是靠(它?),那就是前头说,就是我们正闻熏习,多闻熏习所依,不属于咱们现在阿赖耶识,但是也是熏习到阿赖耶识里头,成为,跟阿赖耶识情况相同的那样子,依他起的……。
所以这就把咱们这个所谓积累的问题,所谓积起名心,怎么堆积起来的,从无始以来积累出来这样的杂染品法,怎么一下一下慢慢地给它净化,现在有办法了,办法是什么?你就是能悟入所知能相,就是能生起菩提心,一直到很圆满的菩提心成熟,成佛为止。
谁能悟入?这谁好象还有一个人我存在似的,这谁就指的福德资粮跟智慧资粮这样积累的善根,这样积累的阿赖耶识里头的种子,所以这个谁呢,我们也要怎么理解,不是有个人我,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还是跟这前七识互为因缘,互相依存。所…
《摄大乘论 第111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