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講:第四品(卷二第17頁第8行-10行)
(1998年11月1日)
我們已經開始講第四品,就是怎麼悟入所知能相。怎麼悟入所知能相,關涉到轉染成淨的問題。上次我們也講到,能夠悟入所知能相,實際上就是能生起菩提心。中國過去都講發菩提心,實際上在藏文來看,是怎麼能夠生起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呢?在無著菩薩看,這個菩提心就是能夠悟入所知能相。
因爲什麼?底下我們可以看到,在什麼位置上能夠悟入?那是指的勝解行地,證見地,修習地,以至究竟地、成佛,都是悟入所知相的範圍。所以我們真正能悟入所知能相,那就是能生起菩提心,就是突破無明的殼,無明的住地,而走向覺途邁出的第一步。所以菩提心就對治到我們的無明住地,無明心,整個是再有叁無數劫,很長時間了,我們把這無明都給對治了,那就是徹底能夠大覺大悟,成爲佛陀了。所以能悟入所知能相,關系非常重大。
我們前頭已經根據無著菩薩的解釋,初步認識了什麼叫遍計所執性,什麼叫依他起性,什麼叫圓成實性,或者圓滿成就性,初步知道。這個所知能相就是我們所有的認識的叁種模式,我們認識一切事情,就有這叁種模式。而我們這無明住地,無明凡夫呢,就是只有遍計所執性,只知道遍計所執性,只知道這個……唯一地知道這個遍計所執性,這是我們唯一的一個認識的模式。其它的兩種模式,所謂圓成實性,跟依他起性,我們盡管是讀佛教的書很多,但是還是常常就著我們理解的那種模式來認識其它的兩種的認識模式。所以我們從無著菩薩所講的依他起性這個模式,講圓成實性的模式,這都跟我們一般的所用的那模式,所有的看法、所有的想法、所有的做法,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要走上覺途,要能生起菩提心,能突破無明的卵殼,那就是要好好地理解其它的兩種認識的模式。
那麼我們現在根據《總攝大乘綱領論》,我們已經有初步的了解了,但是我們還應該進一步把圓成實性、依他起性這兩種認識模式,都樹立起來,而且時時刻刻把看法、想法、做法都對准了這兩種模式,對准這兩種模式那是不是容易的,要徹底突破我們過去無明住地的這種卵殼,才能夠漸漸走上一個正途。
第四品非常重要,使得我們非要把能生起的菩提心真正維系下去,真正能夠改變我們的錯誤的認識,根本沒有的認識,那根本沒有的認識是什麼呢?那主要的就是一個常一不變、一個獨立存在。實際上並沒有一個常一不變的東西,在我們的紅卡裏頭,頭兩種一有一無,就提到“只有相似相續,沒有常一不變,只有相互依存,沒有獨立存在”。我們都認爲有一個常一不變的東西,如同我們看電影,電影本來是許多零碎的片子,很快地轉動,于是我們認爲好象有一個故事性,有一個整體的故事性,有那麼一個……。實際上,並沒有這麼一個整體的東西,實際上沒有常一不變的,只有相似相續,可是我們偏偏有一個常一不變的東西。
所以這樣一種牢不可破的看法,在我們日常生活裏頭,根深蒂固,成爲習慣的一種看法,這習慣的看法不只是我們這一生以來,是多生、萬生以來這種看法,這種看法根本是不如實的。那麼,無著菩薩告訴我們,這只是我們增益出來的一種東西,根本沒有那麼回事,就象我們看電影,根本沒有那麼一個整體的故事,都是零碎的片子,好象是有那麼回事,好象是……有那麼顯現,“如其顯現,不如是有”,什麼事情都是這樣子。
所以尤其我們要知道阿賴耶識的問題。我們對世界的錯誤認識,都有我們過去熏習的關系,所以我們好象有一個實在的、一個絕對的一個真實,這個好象是有這麼一個絕對的真實,原因呢,完全就是因爲有我們各自的阿賴耶識的熏習,這阿賴耶識支持我們現在所有的看法,所有的想法,所有的做法。所以我們不但是有根據,還依靠這根據,往下積累下去,造成我們的雜染的生活,造成我們苦痛的生活,這種形勢造成以後,我們再多次來讀佛所說的教法,那麼還有時候不能夠正確地理解。
所以我們怎麼能夠正確理解佛所說的教法,也就是佛的根據證的真如,等流出來的,最清淨法界等流出來的,最清淨法界等流出來的教法,就是所謂,咱們前頭講的四種清淨裏頭,第一個是自性清淨,第二個是離垢清淨,第叁個是道清淨,道就是正智,能夠證真如的正智,生起來了,第四個是所緣清淨,這個所緣清淨就是佛所說的教法。就是前頭咱們說的,能“顯現爲法跟義的道理”,顯現爲法,就是所緣,顯現爲義,就是我們能夠如理地思維。這個法義也就是我們所謂意識中的诠表,意識中的诠說。
這種诠說就是佛教講的清淨所緣裏頭的才有,我們這個诠說就是普通的名言诠說,名言诠說指的都是什麼呢?本來沒有的自性,沒有的差別,沒有的數量,都因爲起了名字以後,有個名言以後,有一個現在所謂信息、符號以後,于是好象有那麼一個東西存在,那個東西存在,就是又是常一不變的,又是獨立存在的,這是名言所诠的。而我們的佛證的真如,由最清淨法界等流出來的佛法,這個法,這個所緣,這個正是跟我們用名言诠表出來的那個法,完全不同。
我們叫它意識的一種诠說,這種诠說,就是指(它)是個清淨的所緣,诠表的佛所說的清淨的道理,清淨自性,清淨的離垢……。整個佛經,都是這種清淨的所緣,由這清淨的所緣,我們才能夠真正知道什麼是清淨道,什麼是清淨的離垢,什麼是清淨的自性,這種四種清淨。可是我們有生以來,都是雜染性,跟這清淨性不一樣。但是怎麼樣我們才能夠,好象真正對于佛所說的清淨教法,能夠慢慢悟入呢?底下就提出來了,誰能悟入?把“誰能悟入”再念一遍。
“此中誰能悟入所知能相耶?由心相續衆多聽聞大乘所熏習,無能量佛陀出現、獲得所聽聞、具有一向勝解、已善積累善根故,即已善積累福德與智慧資糧之菩薩。”
你看這誰能(悟入)?這種菩薩,有勝解,有善根,經過長時期的福德資糧跟智慧資糧的積累,而這樣的一個菩薩,才能夠悟入。所以悟入所知能相,也就是能悟入真如,能夠開始悟入真如,開始悟入沒有所取能取,根本沒有所取能取,開始,開始能悟入根本沒有所取能取的遍計所執性,他能悟入什麼叫是圓成實性,什麼叫是依他起性,這個都必須你把遍計所執性真正認識它一點兒沒有,只是是增益出來的東西,隨後你才能夠真正理解什麼是真如,什麼是依他起。
連依他起,不用說真如了,就是依他起性是怎麼回事,就是咱們說的唯識這方面,唯識緣起,那就是什麼是阿賴耶識,這個問題相當嚴重,什麼是阿賴耶識?這個不但是我們一般的……是難于認識,要不是聖言量裏頭講這個,把這個阿賴耶識講得很徹底,我們一般沒法悟入說是有一個阿賴耶識,不但我們沒法認識,就是有許多藏……,以至于還有印度些個,還是一個大學者,一個有修養的菩薩,他還沒能認識。佛屢次說,說有個阿賴耶識,如同暴流,種子如同暴流,屢次說是我不跟一般人講,怕他們分別成我,結果說完了話,就有許多人,他就認爲阿賴耶識沒有。
這要沒有阿賴耶識,這問題就麻煩了,就是我們現在怎麼轉染成淨,就不可能了。當然是我們現在不合理的生活,這痛苦的、不自在的生活,是受阿賴耶識影響,可是我們將來能夠覺悟,也要把這種子熏習到阿賴耶識裏頭。所以“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磐證得”。說“無始時來界”,就是阿賴耶識,你要不承認阿賴耶識,不但因果不好談,就你對于什麼是圓成實,什麼是依他起,尤其依他起,離不開阿賴耶識。你要想覺悟的話,那也要把種子熏呢,也熏到阿賴耶識裏頭,來將來能夠證真如,能夠成佛陀。說這“無始時來界”非常重要,你要不承認怎麼辦?你說你怎麼能解脫?
你承認阿賴耶識,才有所謂具有原由,我們普通色法,就是物質不滅,它都是由阿賴耶識(所現的?),並沒有一個色法,就是熏習的關系,有了熏習,就有了根據,有了原由,這原由比所謂的物質,所謂那個一切東西的支柱,還要緊。這熏習,我們前七識熏習阿賴耶識,要沒有熏習這個環節,那就你就沒法講什麼是雜染,將來澄清,既然你也沒法……說是五趣完全是依靠阿賴耶識,也沒法子依靠阿賴耶識將來得到解脫,得到涅磐。
所以現在咱們就這樣子,怎麼悟入所知能相?必須整個地把我們的無明的心所看的、所想的、所做的那一套,改變成爲如理思惟,如理思惟就是由阿賴耶識,由第六意識……(換帶子)具有原由跟能看見,具有原由跟能看見就是把所謂獨立存在、常一不變的東西給打破了,一點兒也沒有,實際背後呢,就是相似相續,相互依存。這最真實了,還是比較我們認爲最真實的那個遍計所執性,這個依他起性好象是很軟弱的,很缥渺的,一出現就過去了,生起一定有原因,這滅去一定沒有原因,這些個所謂有爲法,都依靠阿賴耶識,我們每個人的阿賴耶識,不但過去我們一切雜染的東西都是阿賴耶識作原由,作根據,將來我們能夠走到覺悟的路,也是靠(它?),那就是前頭說,就是我們正聞熏習,多聞熏習所依,不屬于咱們現在阿賴耶識,但是也是熏習到阿賴耶識裏頭,成爲,跟阿賴耶識情況相同的那樣子,依他起的……。
所以這就把咱們這個所謂積累的問題,所謂積起名心,怎麼堆積起來的,從無始以來積累出來這樣的雜染品法,怎麼一下一下慢慢地給它淨化,現在有辦法了,辦法是什麼?你就是能悟入所知能相,就是能生起菩提心,一直到很圓滿的菩提心成熟,成佛爲止。
誰能悟入?這誰好象還有一個人我存在似的,這誰就指的福德資糧跟智慧資糧這樣積累的善根,這樣積累的阿賴耶識裏頭的種子,所以這個誰呢,我們也要怎麼理解,不是有個人我,不是獨立存在的,它還是跟這前七識互爲因緣,互相依存。所…
《攝大乘論 第11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