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86讲

  第86讲:第三品(第10页第7行-第12行)

  (1997年6月29日)  

  现在正是香港回归、举国同庆的日子,这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历史上稀有的事情,它的意义不只是对中华民族,对东方被压迫的民族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它象征着西方殖民主义的消亡,也象征着东方被压迫民族的崛起,尤其我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长河中,这件事情是很稀少的,所以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因此,我也想到,我们这个大乘佛教也应该有一个回归的日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大乘的道理,虽然在中国翻译了不少的典籍,但真正能明了大乘佛教的情况还是很少的。据我个人,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探索,以至于到近来,九二年以后,努力的结果,才发现无著菩萨介绍的这个唯了别识说,是唯识学中的一个中心问题。二十颂、三十颂,是世亲的著作,都是根据无著菩萨的意思著出来的。

  所以,在这种情况底下,更显得《总摄大乘纲领论》这个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可以说是大乘体大真正的宣讲的,由这个书的开始就提到,在阿毗达磨大乘经中,已经对于大乘有善于悟入的菩萨,在薄伽梵的面前,为解释大乘的体大来说这个《总摄大乘纲领论》。由这种介绍来看,这个论虽然是论,有经的意义,因为它提到在阿毗达磨大乘经中,已经对于大乘佛教很善于理解的这样的菩萨写出来的,那就是说,虽然是无著写的,那就可以这么说,在整个看起来,就是代表了慈氏,把大乘的体大用十种殊胜所殊胜语来表达出来,所以这个书虽然是论,实际上有经的地位。再不用说它这个里头,引的慈氏的五个著作。

  所以我们要欢迎大乘回归,对于这个书是没法不注意的。中国是不是有欢迎大乘回归的问题呢?在以前我已经讲过不少了,虽然翻译经典很多,用汉文,但是里头有些问题没有弄清楚,类似现在藏文里头,所谓唯识,它里头讲的是唯了别识,nambariba。可是,什么是唯了别识呢?在玄奘法师没有很好地解说这个问题。并且,对三性问题,就是一切所知的能相问题,对一切所知能够界定它是有、或者是无,这种学说,在中国也似乎没有很好地发展。

  所以,据我最近的几年的考虑,实在在中国需要大乘回归,需要大乘的道理回归,尤其是唯了别识的这个道理的回归。对这个我觉得,可以用八个字来表示大乘的道理,那就是,这玄奘法师也翻译的是“唯识无义”,这个义过去我们也讲过多少次,还有“所依能现”,所的,所相,依能相来显现。我最近觉得这八个字可以作为什么是大乘的一种表示,就是唯识无义,所依能现,所依能来显现。所依能现很简单的问题就是现行熏种子,种子又生现行,这个问题是个基本问题。所以有因果规律,就在于有这个熏习。

  所以,我觉得现在可以用这八个字来表示大乘佛教中心的意思,就是唯识无义,所依能现。拿这八个字来表示大乘的道理,用这个道理来证真如,来过渡到菩萨登到初地,离开凡夫的地位,就在于这一点,就在于能够证真如,但是,怎么能够证真如,就是要有一个唯识的、唯了别识的过渡的看法,没这个过渡的看法,没法子证真如,没法子进入真正的佛教里头。那就是还在无明住地里头盘旋,还在生死轮回里头折磨。

  所以要想证真如,就是证这个圆成实性,怎么办?首先的问题,你要了解什么是唯识?由唯识学的过渡,才能够达到既无所取、也无能取这样的真正证到真实的、证到主观客观没有分别的地步。

  所以,真正讲起来,汉族的佛教也必须能够了解藏译的佛教,而藏族呢,也应该很好地了解唯识、唯了别识的大乘佛教道理,否则的话,就没法子证真如,没法子脱离苦海,没法子远离颠倒的错误的看法。

  所以,我个人认为,中国有一个迫切的需要大乘回归,尤其在历史上来看,假冒低劣的佛教很多,所谓华化佛教,就是真如当成被熏的东西,它并不了解什么叫真如,也就是不能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唯识学,真正的唯识学是什么样子?那首先要请教慈氏跟无著菩萨。所以我们现在只有把慈氏学开发出来,把无著菩萨造的这个非常重要的、扼要的论典,可以说就是一部阿毗达磨大乘经的一部分,它有这样的重要性。所以,我们希望真正大乘佛教道理的回归,离不开对无著菩萨这部伟大的著作的学习和领会。首先,对依他起性跟遍计所执性的分别在什么地方?这是一个最重大的问题。而世间学主要是离不开遍计所执性的看法,而出世间法正是要离开这种看法,离开这看法就是要明白依他起性到底是怎么回事?跟遍计所执性有什么不同?就是唯识无义这个义,前头我们也讲到,这个义,一方面说它是,语言确切所指的意义,叫义;另外我们也谈过,在认识方面,你认为有种离开识体以外的东西,离开虚妄分别跟虚妄能遍计以外有什么东西,这些个东西都是表示了一种有自性、常一不变,都表示了根本没有那么回事的东西,是人类自己增益的东西,而实际不存在的东西,在佛教里来看,实际上并没有自性的存在,没有常一不变的存在,没有脱离其它东西而自己单独地存在。

  所以离开缘起的法,对我们没有什么存在的东西。而这存在正是没有自性、没有常一不变,这样的东西才能够存在,才是存在,否则它是不存在的。所以依他起性这个存在,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这个特殊正是跟遍计所执性那个存在不同。但是,我们很难认识和领会,总觉得事物里头总有一个自性,总有个单独自己的存在,事物里头总有个同一不变的存在。这种(看法)正是造成自己对真如不能够认识,造成生生死死的痛苦没法解脱的根本。

  所以要能够认识真实、认识真如是什么,最主要是要了解什么是唯识。而什么是唯识跟什么是依他起是同样的问题。前面我们已经利用《中庸》的话的表示对于依他起性的存在,用一种文学的意味来描述,说叫“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就是真正的事物的运行、因果的运行,那必须是无声无臭,必须是无自性、无常的存在,那就是阿赖耶识,或者前七识,这种识体好象很……无声无臭,好象很是轻松,很是没有分量,在《中庸》的那个话里头它也是无声无臭至矣,到了高轻的地方,非常轻妙的地方,才能解决真正的因果规律,才能由这个作为过渡认识真正的真实的问题,否则就是倒行逆施,南辕北辙。象我们一般所认为的,无始无明所熏习的……。

  所以对依他起性到底怎么认识?这三性到底有什么差别?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那么前面已经屡次提到,就是我们要认识人生如梦,但是,怎么认识人生如梦?一般也讲人生如梦,和我们现在所讲的人生如梦有什么不同?这些问题都是很重要的。

  而前面也说过,有时候在无明的睡眠里头真正醒过来的时候,才能认识这个依他起性是怎么回事,就是在证了真如以后,能够证到圆成实性以后,你才能够真正理解到依他起性,这个缘起的法是怎么个样子,有点儿象“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很轻渺的样子。所以这个依他起性到底怎么能认识?前面也讲到,好象必须证真如以后,我们才能认识依他起性是怎么个情况,怎么无义,没有真实所对的境界,没有象我们在生死轮回里真正所对的那种最紧迫的境界。

  所以我们没有证真如,对依他起性不能真正了解。那没证真如以前怎么了解依他起性呢?前面提到,就是要依据大乘的道理,就是跟大乘的教法跟道理有关系。你要依据大乘的言教跟理论,才能慢慢地了解什么是依他起性。现在就是根据八个喻,八个喻也是佛所说的,佛为什么要说这些喻的道理,也是根据这种教法跟道理来叫我们能理解依他起性是怎么一种存在。

  上次我们正是讲到八喻,八喻就是要解决我们一般人对于依他起性有怀疑,因为怀疑引起不信任依他起性的存在。

  

  (“依他起自性何以故显示作如是说之犹如幻化等?谓由为遮止他人于依他起自性起错误性疑难故。”)

  “依他起性为什么要显示作如是说的犹如幻化等?”为什么佛说的法里头,把这依他起性作为八喻的显示?八喻也就是要解决我们对依他起性有怀疑、不信任这个问题。

  

  (“其他云何于依他起自性起错误性疑难?由为遮止他人作如此等疑难“云何无有义而能作所行境界”故、说如幻化性。”)

  八喻的第一个是幻化。幻化上次我们谈过,用现在的微观跟宏观有很大的不同来跟这幻化譬喻来相关联。幻化就是用木头、石头……本来没有动物,什么象、马的问题,本来没有一点儿能显现出来的东西,但是象跟马能显现出来,这石头跟木块儿上头没有这个东西,没有这个东西而能显现这个东西,对这个持有怀疑。

  依他起性,根本没那么回事情,就(只)有显现,而没有所显现的东西,这叫依他起性。因为没有它有个别自性的表示,只有显现,只有分别,只有遍计,并没有所显现的东西,并没所分别的东西,并没有所遍计、遍计所执的东西,可以说只能能,没有所,所就在能里头,不是能在所里头。比如说幻化,根本没有这么回事,偏偏显出这么回事儿,所以有怀疑,“没有这么回事儿能够显现出这么回事儿吗?”没有象、马却能显现象马,只是木头石块怎么能显现出象马来呢?所以用世间的话作譬喻,它楞是没有这么回事情,却是显现这么回事情,这比较奇怪,好象是没有根据。

  它是没有根据,而它自己成为根据,成为显现出来。这种存在的方式非常特别,跟我们所理解的那种,事物是有自性的,有常一不变的,跟那种理解完全不一样。所以我们对这种依他起性的存在,总是保持了一个怀疑、不相信的态度。这也是造成我们不能够理解唯识无义,唯有唯识缘起法,这种事物的存在不理解,所以抱有怀疑,那么,佛就用这个幻化喻来解决这个怀疑的态度。说本来没有象,没有马,在这个石头、木块上,为什么大家认为可以幻化出来没有的东…

《摄大乘论 第86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87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