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摄大乘论 第36讲▪P2

  ..续本文上一页。你说得着你下一刹那会怎么着?日本大地震你有把握吗?而且全球都有地震的萌动。漂泊之苦,行苦!你有把握吗?“人生是不可测的。”你要想上真正的保险,证真如就无所谓生死,根本是梦幻嘛!根本没有我、谁在生死里头。你要取得如理的认识,打破无明状态,你有什么可怕的?

  我在住院其间,时时刻刻都要人看护着,连走路、洗脸、洗脚都要人帮着,有点象婴儿似的。所以我又想起母性的伟大,我们每个人从住胎、降生到养育大都离不开母亲的关怀、扶持。所以我们不要象一般的佛教徒那样对女性瞧不起,大乘佛教也不是这样子。人和人都是互相依存的,都不能独立存在。可是现在个人主义盛行,这些都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东方文化是反对个人主义的,儒家思想就是一种家庭社会主义。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不同的。西方是神本文化,东方是人本文化,西方是个人主义,东方是集体主义。我对基督教研究的不多,原因是对它有点瞧不起,从它无明酣睡状态中看,其出发点也是独立存在的:上帝是独立存在的,连上帝之子也是独立存在的,亚当、夏娃也是独立存在的。现在要解决时弊,就要大力提倡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不能净象西方那样等问题出来以后,才搞立法来解决。而我们慈氏学的根本就是没有独立存在的。

  所以我们将来的任务很多,“长亭更短亭”,可以引人上归途。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应有个导向,以至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都应有一条光明之路。我们要是把慈氏学真正认识清楚了,我看都容易解决了。最近和一位同志谈到杨朱哭歧的故事,我们究竟是走有我的道路,还是走无我的道路?何去何从?我觉得我们能碰到慈氏学是最幸福的,能睁开眼睛了,能去掉白内障了。有人却还是酣睡声声,是没有出路的,可怜又复可恨。刚才谈了一些稍微题外的话。

  自证分问题很关重要。自证分也是自体的识,也是了别识的识,自证分怎么认识很重要,也就是在图景识中我们每天面对的到底是怎么回事?见分名行相,后面我们要讲智,也就是无分别智、行相的问题。我们要成佛就是要得一切行相的智体,一切行相智。以后我们对般若学的学习,不但是对所缘境抛弃了,所取的我见抛弃了,就那相分也不在话下。所以一切智智、一切行相智就是佛,就是彻底的觉悟,对于一切能发动、能真正认识的方面的行相的智慧。过去把这翻译作一切种智,现在我们翻译作一切行相智。成佛以后所有的智我们都能通达,这是注重能的问题,也是注重因的方面来说的。

  现在的人,特别注重果的方面,注重果当然也有出路,那就是可以把现在的花花世界更搞得光怪陆离一些。路到底怎样去下去?这还是取决于怎样造因的问题。不能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没有个总的规律,我们要认识总的规律,把我们整个生活安置在一个不是昏睡状态,不是本来没有、虚无缥渺的上头,而是安置在彻底坚定的上头,每时每刻都有一个真正的依托。你相信这种可能吗?你能不能找到?“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是不是有这可能?我们千生万死在怎么一种状态下生活?今天能碰到慈氏学,我们能不珍惜它吗?你觉得自个了不起,就走下去吧,千古机会,交臂失之,怨谁?机会当前自己不承受,不认识,还觉得自己了不起,“我了解得比你多得多!”是的,你对生死还要往下很沉重地走下去,我们也不一定非要你回头,可是回头才是岸!

  了别识也可以叫自体,也可以叫自体分、自证分,识就是了别识、图景识。但这识和一般所谓唯心论的识很不一样,普通所谓唯识是唯能取、所取的意思,这方面大家回去好好看一看《成唯识论》。

  

  “此中何者圆成实相?谓即于彼依他起相由似义相永无有性。”

  真正认识二无我,就是针对本来没有的如名言所指的义,也就是我们普通凡夫所而对的现实,所取、能取时时刻刻有我的境界,是根本不存在的、颠倒错误的,这样你就能认识真实,从而认清有无、一异、生灭、断常、去来等问题。证圆成实之后就不会有这些问题。这些都是虚妄分别,所谓图景识里头都是由虚妄分别组成的。

  这里有有无问题、差别问题。有无问题就是根本没有你却当作有,差别就是自性。所以第二卷的首部就说:“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彻底的认识遍计所执性的有,根本是一点儿影像也没有。可是我们所有生活、认识中都有执遍计所执性为有的痕迹存在,并且很严重。而只有依他起性互相依存、如梦如幻、无常无我的东西不能说完全没有。这种差别是假有,但你有认为如名言所指的义,你而对的现实、有我的境界,根本是你加进去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存在。这个有无的问题非解决不可。

  

  “此中身、身者、受者识应知即是眼等六内界,彼所受识应知即是色等六外界。”

  这段文字容易被忽略,在汉文《摄大乘论无性释》中没有很清楚的交待。昨天查看藏文的《摄大乘论无性释》中却交待的很清楚。身,就是十八界中的眼耳鼻舌身五识。身者,就是第七识,指俱有身、身识,它是执受根。第八识是执受识,第七识也是能执的识,染污意,这问题不大容易弄清楚,但在藏文无性释中说的简单明了。受者识,指的就是第六识,普遍的能遍计之意识,所以这受者识就是能领受我们所有结果的东西。

  第六识不但能领受,还能创造前途,在我们凡夫就是生死前途。如按佛所说的清净教法去做,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所以第六意识很重要。你到底是负隅顽抗,还是全面缴械,这就是第六意识的事情。何去何从都在第六意识,不要忽略这一点。第六意识一方面领受,一方面还创造未来,领受时还步步为营,作为它下一步的生死烦恼的布局,作下一步的设计师。我们都是在阳关大道走,有人却盲目黑暗到底,他认为这很有意思,认苦为乐。你说什么他就不回头,他愿意这样,你有什么办法?连佛都不是像上帝那样叫你怎样就怎样,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接下来讲:  

  “彼能受识应知即是眼等六识界。其余诸识应知是此诸识差别。”

  大家注意到我们常常提到所依、所缘。所依就是根,所缘就是境。有为法都是互相依存、造作所成的,我们之所以有局限性也是因此。色离不开眼,耳根与声也是互相依存的,佛就是根据这个讲十二界、十八界。眼等六内界,也就是你所依的和所缘的六种了别识。所依、所缘的图景识就是时间、处所等等。另外,所有的了别识都离不开虚妄分别。主要还是所依、所缘构成了所有了别识的核心。

  

《摄大乘论 第36讲》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摄大乘论 第37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