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你說得著你下一刹那會怎麼著?日本大地震你有把握嗎?而且全球都有地震的萌動。漂泊之苦,行苦!你有把握嗎?“人生是不可測的。”你要想上真正的保險,證真如就無所謂生死,根本是夢幻嘛!根本沒有我、誰在生死裏頭。你要取得如理的認識,打破無明狀態,你有什麼可怕的?
我在住院其間,時時刻刻都要人看護著,連走路、洗臉、洗腳都要人幫著,有點象嬰兒似的。所以我又想起母性的偉大,我們每個人從住胎、降生到養育大都離不開母親的關懷、扶持。所以我們不要象一般的佛教徒那樣對女性瞧不起,大乘佛教也不是這樣子。人和人都是互相依存的,都不能獨立存在。可是現在個人主義盛行,這些都是受了西方文化的影響,而東方文化是反對個人主義的,儒家思想就是一種家庭社會主義。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不同的。西方是神本文化,東方是人本文化,西方是個人主義,東方是集體主義。我對基督教研究的不多,原因是對它有點瞧不起,從它無明酣睡狀態中看,其出發點也是獨立存在的:上帝是獨立存在的,連上帝之子也是獨立存在的,亞當、夏娃也是獨立存在的。現在要解決時弊,就要大力提倡集體主義,反對個人主義,不能淨象西方那樣等問題出來以後,才搞立法來解決。而我們慈氏學的根本就是沒有獨立存在的。
所以我們將來的任務很多,“長亭更短亭”,可以引人上歸途。我們每個人的生活都應有個導向,以至于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都應有一條光明之路。我們要是把慈氏學真正認識清楚了,我看都容易解決了。最近和一位同志談到楊朱哭歧的故事,我們究竟是走有我的道路,還是走無我的道路?何去何從?我覺得我們能碰到慈氏學是最幸福的,能睜開眼睛了,能去掉白內障了。有人卻還是酣睡聲聲,是沒有出路的,可憐又複可恨。剛才談了一些稍微題外的話。
自證分問題很關重要。自證分也是自體的識,也是了別識的識,自證分怎麼認識很重要,也就是在圖景識中我們每天面對的到底是怎麼回事?見分名行相,後面我們要講智,也就是無分別智、行相的問題。我們要成佛就是要得一切行相的智體,一切行相智。以後我們對般若學的學習,不但是對所緣境抛棄了,所取的我見抛棄了,就那相分也不在話下。所以一切智智、一切行相智就是佛,就是徹底的覺悟,對于一切能發動、能真正認識的方面的行相的智慧。過去把這翻譯作一切種智,現在我們翻譯作一切行相智。成佛以後所有的智我們都能通達,這是注重能的問題,也是注重因的方面來說的。
現在的人,特別注重果的方面,注重果當然也有出路,那就是可以把現在的花花世界更搞得光怪陸離一些。路到底怎樣去下去?這還是取決于怎樣造因的問題。不能總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沒有個總的規律,我們要認識總的規律,把我們整個生活安置在一個不是昏睡狀態,不是本來沒有、虛無缥渺的上頭,而是安置在徹底堅定的上頭,每時每刻都有一個真正的依托。你相信這種可能嗎?你能不能找到?“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是不是有這可能?我們千生萬死在怎麼一種狀態下生活?今天能碰到慈氏學,我們能不珍惜它嗎?你覺得自個了不起,就走下去吧,千古機會,交臂失之,怨誰?機會當前自己不承受,不認識,還覺得自己了不起,“我了解得比你多得多!”是的,你對生死還要往下很沈重地走下去,我們也不一定非要你回頭,可是回頭才是岸!
了別識也可以叫自體,也可以叫自體分、自證分,識就是了別識、圖景識。但這識和一般所謂唯心論的識很不一樣,普通所謂唯識是唯能取、所取的意思,這方面大家回去好好看一看《成唯識論》。
“此中何者圓成實相?謂即于彼依他起相由似義相永無有性。”
真正認識二無我,就是針對本來沒有的如名言所指的義,也就是我們普通凡夫所而對的現實,所取、能取時時刻刻有我的境界,是根本不存在的、顛倒錯誤的,這樣你就能認識真實,從而認清有無、一異、生滅、斷常、去來等問題。證圓成實之後就不會有這些問題。這些都是虛妄分別,所謂圖景識裏頭都是由虛妄分別組成的。
這裏有有無問題、差別問題。有無問題就是根本沒有你卻當作有,差別就是自性。所以第二卷的首部就說:“謂阿賴耶識爲種子、虛妄分別所攝諸識。”徹底的認識遍計所執性的有,根本是一點兒影像也沒有。可是我們所有生活、認識中都有執遍計所執性爲有的痕迹存在,並且很嚴重。而只有依他起性互相依存、如夢如幻、無常無我的東西不能說完全沒有。這種差別是假有,但你有認爲如名言所指的義,你而對的現實、有我的境界,根本是你加進去的東西,一絲一毫都不存在。這個有無的問題非解決不可。
“此中身、身者、受者識應知即是眼等六內界,彼所受識應知即是色等六外界。”
這段文字容易被忽略,在漢文《攝大乘論無性釋》中沒有很清楚的交待。昨天查看藏文的《攝大乘論無性釋》中卻交待的很清楚。身,就是十八界中的眼耳鼻舌身五識。身者,就是第七識,指俱有身、身識,它是執受根。第八識是執受識,第七識也是能執的識,染汙意,這問題不大容易弄清楚,但在藏文無性釋中說的簡單明了。受者識,指的就是第六識,普遍的能遍計之意識,所以這受者識就是能領受我們所有結果的東西。
第六識不但能領受,還能創造前途,在我們凡夫就是生死前途。如按佛所說的清淨教法去做,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所以第六意識很重要。你到底是負隅頑抗,還是全面繳械,這就是第六意識的事情。何去何從都在第六意識,不要忽略這一點。第六意識一方面領受,一方面還創造未來,領受時還步步爲營,作爲它下一步的生死煩惱的布局,作下一步的設計師。我們都是在陽關大道走,有人卻盲目黑暗到底,他認爲這很有意思,認苦爲樂。你說什麼他就不回頭,他願意這樣,你有什麼辦法?連佛都不是像上帝那樣叫你怎樣就怎樣,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接下來講:
“彼能受識應知即是眼等六識界。其余諸識應知是此諸識差別。”
大家注意到我們常常提到所依、所緣。所依就是根,所緣就是境。有爲法都是互相依存、造作所成的,我們之所以有局限性也是因此。色離不開眼,耳根與聲也是互相依存的,佛就是根據這個講十二界、十八界。眼等六內界,也就是你所依的和所緣的六種了別識。所依、所緣的圖景識就是時間、處所等等。另外,所有的了別識都離不開虛妄分別。主要還是所依、所緣構成了所有了別識的核心。
《攝大乘論 第36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