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讲:第二品(第18页第1行-18行)
(1994年11月13日)
这些熏习的差别都是回答了很多重要的差别、重要的不同,象共相不共相,就是回答了内外跟种种的周围以至所有现象形成的不同,都由于熏习不同、种子不同。
共相的相本来都是能相的问题,共的能相,不共的能相,底下还有许多在藏文是能相,而玄奘法师翻成相了。现在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到能相跟所相的分别.这能相好象是能表示的意思,有能表示、有能差别,因为在种子范围上讲,它是有这个功能的。
就是我们接触的所有的现象,最大的差别,内外的差别,人生宇宙,还有我们这身体,这就是内六触,眼耳鼻舌身意这内六触,这内六触对外部的器世间来说,一是内部一是外部。现在都拿我们内六触作为人的主体,这好象一个能够感觉、能够认识的这么一个主体,它是跟五根、五浮尘这样构成的一个身体,这身体对外界、对宇宙,形成了种种的差别,而外部世界跟内部世界呢,也形成了很多不同。
象我们这内部,大伙儿都管它叫生理,在外部世界还有许多动物、生物、植物、矿物,我们对植物、矿物等方面的关系,以至于生理跟心理上的关系,形成了不同的科学,不管你形成什么样不同的情况,但是它都是有,必须每时每刻都有一个相似相续的问题,那就是必须有一个能差别的问题。这个能差别就是能相,能显现,把这第八识变现,内变根身,外变器世间,变现,就有一点能显现、能表示、能差别这意思。
种子它是一个比较隐性的,那么它变成显现的东西,也就是这样子显现出来,就是能显现,所以这个能很重要,好象我们看内部世界、外部世界是不动的,不变的,其实呢,时时刻刻都有一个能的方面支持,要没有能显现、能变现、能差别,恐怕这事情很难继续。
我们说的无论什么事物它都是前后一致的,有一个统一的东西,我们屡次都谈到这个问题,你要不承认这个前后有一致的东西,那问题就来了。所以这个相似相续、非一非异,前后非一非异这问题是个很深刻、广泛的问题。
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这个动物跟动物的关系,人跟人的关系,每一个人,他是有一个不共的能相,那么人跟人的关系,现在内部跟外部的人的情况,也就是共的能相、不共的能相,这样的关系。
尤其我们从这方面可以看,母亲怀胎,从这儿分析,胎盘里的胎儿,跟母亲什么关系?母亲也有一个,也是一个不共能相,胎儿也是一个不共能相,这两者一个自显现、一个他显现的东西,交错。不共能相这方面来说,各有各的不共能相,可是,又离不开有共相问题,各自都有各自的感受,有受生的种子,也有无受生,所以这显现是很复杂的。
咱们普通的话说“同床异梦”,任何的关系都没有母亲跟胎儿这关系这么密切,可是每人的感受都是各自的。所以人跟人的关系,现在叫社会、家庭等等的,有个团体,人跟人的关系,都是这样的,比较复杂,里头都是有各自的不共能相跟共能相的这个错综复杂的问题。
总之不管怎么复杂,都必须有第八识的种子在支持,也可以说互相的关系无论怎么密切也是互为增上,不管关系多密切,这里头都有互相依存的那个互为增上,也是没有一个主体的独立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常一不变。如果要有独立存在的话,这个关系构不成。如果有常一不变的话,这个关系也构不成。
所以为什么我们屡次,一谈就谈到二我上头?你看这个事物都在这儿相似相续,没有一个前后一致的,说这是最基本的问题,而我们也是在这上头,最不容易看清这问题,最容易愚痴这问题。
那么现在有人写文章,说唯识无境,这境到底什么意思?这唯识无境好象在中国华化佛教里头的,在唯识学里,就是没有外境的意思,不是唯识完全没有境,有内境,只是没外境。
这外境指什么呢?外境就是独立于我们这个认识之外的东西,现在叫存在,物质不灭的存在,这东西你说是有吗?所以能认识跟所认识也是一个互相依存的,你不能把它绝对化。所谓没有外境也就是没有法我的意思,没有常一不变、独立存在的意思,所以我们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我见的问题,写文章也是这样子,写到最终的时候,还是离不开我见,还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世界,都是在有为法上找绝对。
所以我们老是一来就引到有我,看起来是一切法有我,一切的法,不但一切法,一切法的一切,一切行相、一切处所,一切时间,任何的地方,都有这个有我。因此说释迦牟尼能够发现蕴跟我是两回事,而蕴中根本没有我,这看起来很简单,可是,这问题太大了,太重要了,人类的无明就在这上。迪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他我跟思分不开,人类很难分开。所以佛学是特别的学说,它才能分开。可是读佛书的人就是分不开它,处处都分不开,都受这个无明的影响,都受我见的影响。
我特别最近感觉到,这有我无我的问题,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世间学问跟佛教不同的一个关键问题。所以《成唯识论》开始就提出了两种障的问题,我们很容易忽略。三法印里头,诸法无我、诸行无常、涅磐寂静三句话,有时候还说四种的,一切受都是苦,的确一切受是苦,你要有我,处处都要苦,处处都有抵触,有相反的东西,所以这我的问题是个大问题。
底下我们继续讲,讲粗重跟轻安的问题。
“复有粗重相及轻安相。粗重相者,谓烦恼、随烦恼的种子,轻安相者,谓有漏善法种子”,
按我们所有的书里谈到种子的问题,种子本身有所显现,还是不多的。这地方讲,烦恼随烦恼的种子,是有粗重的能相,这地方也是能相,能表现出粗重,在种子上讲粗重,这很特别。讲到种子的情况,其它书我看很少,为什么我们要提出这问题?就是大家读书要知道,跟我们密切的自能相共能相,跟我们普通的实际的情况,都密切联系着。
我们的身体本来就很粗重,老了,身体更粗重。这粗重呢,无性的解释呢,粗重是“粗重相者,恶故名粗”,很不好,就刚才说的,一切受皆苦,的确是这样,都是很粗,粗本来是粗恶的意思,所以这有个品位的问题。我们普通认为,世间太好了!太可爱了!可有的人说太苦,太不可爱了!实际上一切受实际上是苦,因为什么?受的里头就有苦受、乐受、喜受、不喜不乐受,这些越是你认为稍微可乐的事情,都有这个不可乐的在那儿陪伴着,不可乐在作背影。
所以这根源跟种子有关系,上次讲到引发的问题,无性释说,跟这个烦恼习气得力量有关系,所以那地方就讲习气、讲种子,这地方又是讲种子,希望大家注意这地方,凡是讲习气、讲种子的地方,我们要特别注意,它是个隐性的东西,隐性的东西我们感觉到是比较难的。这个沉重、粗重、粗恶,这是世间一切东西(录音结束)
象这个从小到大一直到老,人的过程,这里头婴幼儿是离不开人的扶持,等老了以后,也是这样子,有问题也需要人的帮助,就因为他自己身体太沉重。这个当然幼小跟衰老,这两种是一种显著的东西,也就是人的浮尘根方面的问题,是一种不可爱的异熟果,这还是现行了的问题。虽然是现行的问题,我们要细分析起来,恐怕跟我们的种子也有关系,主要是现行上的问题,种子它有这个恶种子,有烦恼种子,使我们这个身体六内触、浮尘根更是感觉到粗重。说这粗重来源,我想不是一方面的。
轻安相呢,轻安也是能相。“谓有漏善法种子”。轻安而安稳有堪能性,象无堪能粗重不安稳,象这都是这个轻安这方面,相反的就是粗重。堪能一般指的作业,就是举动方面,象动作不灵活了,就是表现没有堪能、堪能性小了。我们做事情轻而易举都跟轻安有关系,都是这方面的,跟粗重相反。
清净不清净这些词儿,咱们都得好好地分析,这清净里头跟不清净的关系。所以清净,无性释里头指的这个在色法上到底环境清净不清净?为什么严净佛土?使佛土更加清净,这清净是什么意思?要按这个玄奘法师翻的无性释里头,“淤泥、砂石、瓦砾,高下不平,株杌毒刺”,这些都是不清净,株杌,是干树叉子枯干的东西,杂乱的植物,常常有荆棘,有毒的,还有高下不平。昨天我翻的解脱军的书里头,他讲独觉的刹土,独觉在藏文里是次佛陀的意思,在旁的书里我没看到有,独觉有独觉的刹土,它那里头,当然他的刹土就不如佛的刹土,那里也有高下不平的问题,还有一个土质的问题,一般的都是泥土所构成,象我们这大地都是泥土所构成。可以说,拿金子或是另外的一种固体的东西构成的东西,所谓刹土清净不清净的问题,就是我们刚才说的共能相,我们大家共业所造的,或者圣者所引起来的,他的佛土,佛的土是整个的。
前段说,我们见的是清净的河水,恶鬼什么的看的是很污浊的东西。所以这清净不清净的问题,这里头包含的,用我们眼睛看着美妙不美妙,感觉的粗重,身体感觉上种种的问题,都是不好的。所以这里头包括的真美善,这美跟善的问题,美跟好的问题,清净就是美跟好,清净是又美又好,不清净是又丑又坏,又臭又脏等等。
还有一个质量问题,就拿我们高速公路挺平,是什么构成的?水泥构成的,是不是还有其它构成的东西?象这个东西是所相的东西,不是能相。
希望大家对什么叫清净什么叫不清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要细分析一下。这个庄严佛土,我们怎么改造世界的问题。什么世界是我们更希望所在的?20世纪快过去了,21世纪应该是怎么样子?最后共产主义是怎么样子?理想国,怎么才能建设一个清净的世界?这问题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什么是清净?拿色界、无色界,它确实是另外的世界,它有它的所谓清净不清净的问题,也就是现在价值观的问题。
常乐我净,非常、无我、苦,这个东西,人他总是要有一个找一个,最后的东西是什么呢?在佛教里就是涅…
《摄大乘论 第31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