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攝大乘論 第31講

  第31講:第二品(第18頁第1行-18行)

  (1994年11月13日)  

  這些熏習的差別都是回答了很多重要的差別、重要的不同,象共相不共相,就是回答了內外跟種種的周圍以至所有現象形成的不同,都由于熏習不同、種子不同。

  共相的相本來都是能相的問題,共的能相,不共的能相,底下還有許多在藏文是能相,而玄奘法師翻成相了。現在我們應該特別注意到能相跟所相的分別.這能相好象是能表示的意思,有能表示、有能差別,因爲在種子範圍上講,它是有這個功能的。

  就是我們接觸的所有的現象,最大的差別,內外的差別,人生宇宙,還有我們這身體,這就是內六觸,眼耳鼻舌身意這內六觸,這內六觸對外部的器世間來說,一是內部一是外部。現在都拿我們內六觸作爲人的主體,這好象一個能夠感覺、能夠認識的這麼一個主體,它是跟五根、五浮塵這樣構成的一個身體,這身體對外界、對宇宙,形成了種種的差別,而外部世界跟內部世界呢,也形成了很多不同。

  象我們這內部,大夥兒都管它叫生理,在外部世界還有許多動物、生物、植物、礦物,我們對植物、礦物等方面的關系,以至于生理跟心理上的關系,形成了不同的科學,不管你形成什麼樣不同的情況,但是它都是有,必須每時每刻都有一個相似相續的問題,那就是必須有一個能差別的問題。這個能差別就是能相,能顯現,把這第八識變現,內變根身,外變器世間,變現,就有一點能顯現、能表示、能差別這意思。

  種子它是一個比較隱性的,那麼它變成顯現的東西,也就是這樣子顯現出來,就是能顯現,所以這個能很重要,好象我們看內部世界、外部世界是不動的,不變的,其實呢,時時刻刻都有一個能的方面支持,要沒有能顯現、能變現、能差別,恐怕這事情很難繼續。

  我們說的無論什麼事物它都是前後一致的,有一個統一的東西,我們屢次都談到這個問題,你要不承認這個前後有一致的東西,那問題就來了。所以這個相似相續、非一非異,前後非一非異這問題是個很深刻、廣泛的問題。

  我們還應該注意到,這個動物跟動物的關系,人跟人的關系,每一個人,他是有一個不共的能相,那麼人跟人的關系,現在內部跟外部的人的情況,也就是共的能相、不共的能相,這樣的關系。

  尤其我們從這方面可以看,母親懷胎,從這兒分析,胎盤裏的胎兒,跟母親什麼關系?母親也有一個,也是一個不共能相,胎兒也是一個不共能相,這兩者一個自顯現、一個他顯現的東西,交錯。不共能相這方面來說,各有各的不共能相,可是,又離不開有共相問題,各自都有各自的感受,有受生的種子,也有無受生,所以這顯現是很複雜的。

  咱們普通的話說“同床異夢”,任何的關系都沒有母親跟胎兒這關系這麼密切,可是每人的感受都是各自的。所以人跟人的關系,現在叫社會、家庭等等的,有個團體,人跟人的關系,都是這樣的,比較複雜,裏頭都是有各自的不共能相跟共能相的這個錯綜複雜的問題。

  總之不管怎麼複雜,都必須有第八識的種子在支持,也可以說互相的關系無論怎麼密切也是互爲增上,不管關系多密切,這裏頭都有互相依存的那個互爲增上,也是沒有一個主體的獨立存在的問題,也沒有常一不變。如果要有獨立存在的話,這個關系構不成。如果有常一不變的話,這個關系也構不成。

  所以爲什麼我們屢次,一談就談到二我上頭?你看這個事物都在這兒相似相續,沒有一個前後一致的,說這是最基本的問題,而我們也是在這上頭,最不容易看清這問題,最容易愚癡這問題。

  那麼現在有人寫文章,說唯識無境,這境到底什麼意思?這唯識無境好象在中國華化佛教裏頭的,在唯識學裏,就是沒有外境的意思,不是唯識完全沒有境,有內境,只是沒外境。

  這外境指什麼呢?外境就是獨立于我們這個認識之外的東西,現在叫存在,物質不滅的存在,這東西你說是有嗎?所以能認識跟所認識也是一個互相依存的,你不能把它絕對化。所謂沒有外境也就是沒有法我的意思,沒有常一不變、獨立存在的意思,所以我們每時每刻,都離不開我見的問題,寫文章也是這樣子,寫到最終的時候,還是離不開我見,還有一個獨立存在的世界,都是在有爲法上找絕對。

  所以我們老是一來就引到有我,看起來是一切法有我,一切的法,不但一切法,一切法的一切,一切行相、一切處所,一切時間,任何的地方,都有這個有我。因此說釋迦牟尼能夠發現蘊跟我是兩回事,而蘊中根本沒有我,這看起來很簡單,可是,這問題太大了,太重要了,人類的無明就在這上。迪卡爾說“我思故我在”,他我跟思分不開,人類很難分開。所以佛學是特別的學說,它才能分開。可是讀佛書的人就是分不開它,處處都分不開,都受這個無明的影響,都受我見的影響。

  我特別最近感覺到,這有我無我的問題,是一個最大的問題,是世間學問跟佛教不同的一個關鍵問題。所以《成唯識論》開始就提出了兩種障的問題,我們很容易忽略。叁法印裏頭,諸法無我、諸行無常、涅磐寂靜叁句話,有時候還說四種的,一切受都是苦,的確一切受是苦,你要有我,處處都要苦,處處都有抵觸,有相反的東西,所以這我的問題是個大問題。

  底下我們繼續講,講粗重跟輕安的問題。

  

  “複有粗重相及輕安相。粗重相者,謂煩惱、隨煩惱的種子,輕安相者,謂有漏善法種子”,

  按我們所有的書裏談到種子的問題,種子本身有所顯現,還是不多的。這地方講,煩惱隨煩惱的種子,是有粗重的能相,這地方也是能相,能表現出粗重,在種子上講粗重,這很特別。講到種子的情況,其它書我看很少,爲什麼我們要提出這問題?就是大家讀書要知道,跟我們密切的自能相共能相,跟我們普通的實際的情況,都密切聯系著。

  我們的身體本來就很粗重,老了,身體更粗重。這粗重呢,無性的解釋呢,粗重是“粗重相者,惡故名粗”,很不好,就剛才說的,一切受皆苦,的確是這樣,都是很粗,粗本來是粗惡的意思,所以這有個品位的問題。我們普通認爲,世間太好了!太可愛了!可有的人說太苦,太不可愛了!實際上一切受實際上是苦,因爲什麼?受的裏頭就有苦受、樂受、喜受、不喜不樂受,這些越是你認爲稍微可樂的事情,都有這個不可樂的在那兒陪伴著,不可樂在作背影。

  所以這根源跟種子有關系,上次講到引發的問題,無性釋說,跟這個煩惱習氣得力量有關系,所以那地方就講習氣、講種子,這地方又是講種子,希望大家注意這地方,凡是講習氣、講種子的地方,我們要特別注意,它是個隱性的東西,隱性的東西我們感覺到是比較難的。這個沈重、粗重、粗惡,這是世間一切東西(錄音結束)

  象這個從小到大一直到老,人的過程,這裏頭嬰幼兒是離不開人的扶持,等老了以後,也是這樣子,有問題也需要人的幫助,就因爲他自己身體太沈重。這個當然幼小跟衰老,這兩種是一種顯著的東西,也就是人的浮塵根方面的問題,是一種不可愛的異熟果,這還是現行了的問題。雖然是現行的問題,我們要細分析起來,恐怕跟我們的種子也有關系,主要是現行上的問題,種子它有這個惡種子,有煩惱種子,使我們這個身體六內觸、浮塵根更是感覺到粗重。說這粗重來源,我想不是一方面的。

  輕安相呢,輕安也是能相。“謂有漏善法種子”。輕安而安穩有堪能性,象無堪能粗重不安穩,象這都是這個輕安這方面,相反的就是粗重。堪能一般指的作業,就是舉動方面,象動作不靈活了,就是表現沒有堪能、堪能性小了。我們做事情輕而易舉都跟輕安有關系,都是這方面的,跟粗重相反。

  清淨不清淨這些詞兒,咱們都得好好地分析,這清淨裏頭跟不清淨的關系。所以清淨,無性釋裏頭指的這個在色法上到底環境清淨不清淨?爲什麼嚴淨佛土?使佛土更加清淨,這清淨是什麼意思?要按這個玄奘法師翻的無性釋裏頭,“淤泥、砂石、瓦礫,高下不平,株杌毒刺”,這些都是不清淨,株杌,是幹樹叉子枯幹的東西,雜亂的植物,常常有荊棘,有毒的,還有高下不平。昨天我翻的解脫軍的書裏頭,他講獨覺的刹土,獨覺在藏文裏是次佛陀的意思,在旁的書裏我沒看到有,獨覺有獨覺的刹土,它那裏頭,當然他的刹土就不如佛的刹土,那裏也有高下不平的問題,還有一個土質的問題,一般的都是泥土所構成,象我們這大地都是泥土所構成。可以說,拿金子或是另外的一種固體的東西構成的東西,所謂刹土清淨不清淨的問題,就是我們剛才說的共能相,我們大家共業所造的,或者聖者所引起來的,他的佛土,佛的土是整個的。

  前段說,我們見的是清淨的河水,惡鬼什麼的看的是很汙濁的東西。所以這清淨不清淨的問題,這裏頭包含的,用我們眼睛看著美妙不美妙,感覺的粗重,身體感覺上種種的問題,都是不好的。所以這裏頭包括的真美善,這美跟善的問題,美跟好的問題,清淨就是美跟好,清淨是又美又好,不清淨是又醜又壞,又臭又髒等等。

  還有一個質量問題,就拿我們高速公路挺平,是什麼構成的?水泥構成的,是不是還有其它構成的東西?象這個東西是所相的東西,不是能相。

  希望大家對什麼叫清淨什麼叫不清淨,包含的內容是什麼,要細分析一下。這個莊嚴佛土,我們怎麼改造世界的問題。什麼世界是我們更希望所在的?20世紀快過去了,21世紀應該是怎麼樣子?最後共産主義是怎麼樣子?理想國,怎麼才能建設一個清淨的世界?這問題也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什麼是清淨?拿色界、無色界,它確實是另外的世界,它有它的所謂清淨不清淨的問題,也就是現在價值觀的問題。

  常樂我淨,非常、無我、苦,這個東西,人他總是要有一個找一個,最後的東西是什麼呢?在佛教裏就是涅…

《攝大乘論 第3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攝大乘論 第32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