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注解《入中论》之《明示真实性之灯》(仁达瓦著 洛滇堪布译)

  注解《入中论》之《明示真实性之灯》

  仁达瓦 著/洛滇堪布 译

  

  在《般若经》里面的隐义上,有说到「发心」,所谓的「发心」使心更加的开放、宽大,原有那一颗狭窄的思绪和想法,透过理由的思惟,使狭窄的心放更宽大。发心的意思,不是为自己的利益而已,而是为了无边的一切有情;因为利益众生的缘故,所以发心的所缘是无边的,他为了利益有情而成办无上菩提的缘故,他具有无量功德;为了利益有情的究竟安乐,我必须使他得到涅槃,得到涅槃必须要让他人了解到;何谓成就之道?什么是所取?什么是所舍?所以自己需要为他们宣说教法,就必须先知道适应众生根器的教法,加上自己对解脱道的认识和经验,才能成办一切有情的利益,所以自己需知胜义谛、世俗谛,以成就一切遍智。所以菩提心是为了利益一切有情,我誓愿成就佛道的发心,而经由利他的因缘,则能成办稀有菩提的发心。

  假使我们能生起这一颗不可思议、稀有殊胜的发心,在发心的当下,我们就称为菩萨,称为大乘者,入大乘道,成为佛子。有了这种发心所造的一切善事,纵使是多么的细微,可是所累积的功德,因由发心力会变成无量;当生起这一颗心,因由发心力量的当下,可以净除无量的罪障、无量的业障,这也是为什么在许多的噶当派的上师,都一直劝人要多多的发心‧未生起的菩提心要发起,已生起的菩提心要更增长,这是修法最究竟的精髓。当我们生起菩提心的时候,一切的资粮都是由这一颗心成办的,一切的罪障也是由这一颗心消除,所以这一颗心是净罪集资最好的方法。

  解脱之门唯有「空正见」,除了空正见以外没有第二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得到究竟的解脱;一切遍智最主要的因缘也市由菩提心成办的,有了菩提心就有了一切遍智,没有菩提心则没有诸佛的智慧一切遍智。

  问:这三个都一样是菩萨之因,为何只礼赞大悲心?

  答:因为菩提心和无二慧的根基也是悲心之故,所以悲心为主因。

  颂曰:

  「悲性佛之圆满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

  如为了生产丰盛的谷类和果树等,不论是未生令生的种子、令已生增长之水、或是令诸种子能一个接着一个长久延续下去的成熟,从最初、中间过程到最后都很重要,故皆需要。同理,大悲心使圆满佛果的最初菩提心的苗芽未生令生,故为种子;中间令已生的二资粮增长,故如水;最后令正法之受用久住,故如成熟。故我月称造本论前先礼赞大悲心。

  问:为何说悲心如同种子?

  答:因为它使事俗和胜义菩提心未生令生,故如种子。如是,具悲心者为了救度因痛苦而使苦恼的众生而心想:愿我能将这有情世间从一切痛苦中救拔出来,而且使他们获得佛陀果位。由此之后,必将生起世俗菩提心。但此誓言舍离无二慧则无法成就,所以必入胜义谛菩提心之自性,也就是无二慧,所以悲心如佛的诸法之种子。

  问:为何说悲心如水呢?

  答:为使菩提心之苗芽在未得圆满佛果前,不会消失而使之增长故说悲心如水。因此,虽已发菩提心,但若没有一而再、再而三加悲心之水,则对于为了利他而须累积的广大福慧资粮,生起懈怠。若不累积圆满果之果大资粮,必将成救声闻和独觉之涅槃。所以悲心对于生起圆满佛的法来讲是如水。

  问:为何说悲心如成熟?

  答:虽然诸佛已得自利之离诸戏论之法身,但因大悲心成熟之故,只要轮回不空即以色身常转*轮,圣者之资粮果一个接着一个相续不断地长期增长故。若离悲心之成熟果,虽得到广大果,但现前涅槃而无法长期住于法受用,所以无法延续增长圣果之相续。因此说悲心如成熟果。

  接下来从缘和相方面来述说悲心之本性而礼赞。悲心由所缘可分为三: 众生缘悲。 法缘悲。 无缘悲。

  众生缘悲缘实有的众生,欲「令其」离苦之相「的悲心」。

  法缘悲缘仅由蕴法所假立的众生,「令其」欲离苦之相「的悲心」。

  无缘悲是缘如幻的众生,「令其」其离苦之相「的悲心」。

  第一种是诸凡夫的悲心;第二种是诸声闻和独觉的悲心;第三种是诸菩萨和佛陀有的悲心。

  以上是承许声闻独觉没有了悟法无我之宗派所主张的。后两者的悲心是一体两面的分法,而一切圣人皆有此两者悲心,将会于后说明。首先先表明众生缘悲之本性而礼赞此心。

  颂曰:

  「最初说我而我执,次言我所而着法,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与悲我敬礼。」

  问:敬礼谁呢?

  答:敬礼的是欲令众生从苦和苦困中救度之悲心。

  问:怎样的众生?

  答:如转动的水车一般,由烦恼和业力无法自主地不停地流转于无始的轮回中的众生。

  问:因何而转?

  答:执我所时,首先对于自己的诸近取蕴,执着非有之我,之后,对于不是我的执持境之有情和非有情的事物,执着为我所而流转。

  

✿ 继续阅读 ▪ 礼赞悲心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