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注解《入中論》之《明示真實性之燈》(仁達瓦著 洛滇堪布譯)

  注解《入中論》之《明示真實性之燈》

  仁達瓦 著/洛滇堪布 譯

  

  在《般若經》裏面的隱義上,有說到「發心」,所謂的「發心」使心更加的開放、寬大,原有那一顆狹窄的思緒和想法,透過理由的思惟,使狹窄的心放更寬大。發心的意思,不是爲自己的利益而已,而是爲了無邊的一切有情;因爲利益衆生的緣故,所以發心的所緣是無邊的,他爲了利益有情而成辦無上菩提的緣故,他具有無量功德;爲了利益有情的究竟安樂,我必須使他得到涅槃,得到涅槃必須要讓他人了解到;何謂成就之道?什麼是所取?什麼是所舍?所以自己需要爲他們宣說教法,就必須先知道適應衆生根器的教法,加上自己對解脫道的認識和經驗,才能成辦一切有情的利益,所以自己需知勝義谛、世俗谛,以成就一切遍智。所以菩提心是爲了利益一切有情,我誓願成就佛道的發心,而經由利他的因緣,則能成辦稀有菩提的發心。

  假使我們能生起這一顆不可思議、稀有殊勝的發心,在發心的當下,我們就稱爲菩薩,稱爲大乘者,入大乘道,成爲佛子。有了這種發心所造的一切善事,縱使是多麼的細微,可是所累積的功德,因由發心力會變成無量;當生起這一顆心,因由發心力量的當下,可以淨除無量的罪障、無量的業障,這也是爲什麼在許多的噶當派的上師,都一直勸人要多多的發心‧未生起的菩提心要發起,已生起的菩提心要更增長,這是修法最究竟的精髓。當我們生起菩提心的時候,一切的資糧都是由這一顆心成辦的,一切的罪障也是由這一顆心消除,所以這一顆心是淨罪集資最好的方法。

  解脫之門唯有「空正見」,除了空正見以外沒有第二個方法可以讓我們得到究竟的解脫;一切遍智最主要的因緣也市由菩提心成辦的,有了菩提心就有了一切遍智,沒有菩提心則沒有諸佛的智慧一切遍智。

  問:這叁個都一樣是菩薩之因,爲何只禮贊大悲心?

  答:因爲菩提心和無二慧的根基也是悲心之故,所以悲心爲主因。

  頌曰:

  「悲性佛之圓滿果,初猶種子長如水,常時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贊大悲心。」

  如爲了生産豐盛的谷類和果樹等,不論是未生令生的種子、令已生增長之水、或是令諸種子能一個接著一個長久延續下去的成熟,從最初、中間過程到最後都很重要,故皆需要。同理,大悲心使圓滿佛果的最初菩提心的苗芽未生令生,故爲種子;中間令已生的二資糧增長,故如水;最後令正法之受用久住,故如成熟。故我月稱造本論前先禮贊大悲心。

  問:爲何說悲心如同種子?

  答:因爲它使事俗和勝義菩提心未生令生,故如種子。如是,具悲心者爲了救度因痛苦而使苦惱的衆生而心想:願我能將這有情世間從一切痛苦中救拔出來,而且使他們獲得佛陀果位。由此之後,必將生起世俗菩提心。但此誓言舍離無二慧則無法成就,所以必入勝義谛菩提心之自性,也就是無二慧,所以悲心如佛的諸法之種子。

  問:爲何說悲心如水呢?

  答:爲使菩提心之苗芽在未得圓滿佛果前,不會消失而使之增長故說悲心如水。因此,雖已發菩提心,但若沒有一而再、再而叁加悲心之水,則對于爲了利他而須累積的廣大福慧資糧,生起懈怠。若不累積圓滿果之果大資糧,必將成救聲聞和獨覺之涅槃。所以悲心對于生起圓滿佛的法來講是如水。

  問:爲何說悲心如成熟?

  答:雖然諸佛已得自利之離諸戲論之法身,但因大悲心成熟之故,只要輪回不空即以色身常轉*輪,聖者之資糧果一個接著一個相續不斷地長期增長故。若離悲心之成熟果,雖得到廣大果,但現前涅槃而無法長期住于法受用,所以無法延續增長聖果之相續。因此說悲心如成熟果。

  接下來從緣和相方面來述說悲心之本性而禮贊。悲心由所緣可分爲叁: 衆生緣悲。 法緣悲。 無緣悲。

  衆生緣悲緣實有的衆生,欲「令其」離苦之相「的悲心」。

  法緣悲緣僅由蘊法所假立的衆生,「令其」欲離苦之相「的悲心」。

  無緣悲是緣如幻的衆生,「令其」其離苦之相「的悲心」。

  第一種是諸凡夫的悲心;第二種是諸聲聞和獨覺的悲心;第叁種是諸菩薩和佛陀有的悲心。

  以上是承許聲聞獨覺沒有了悟法無我之宗派所主張的。後兩者的悲心是一體兩面的分法,而一切聖人皆有此兩者悲心,將會于後說明。首先先表明衆生緣悲之本性而禮贊此心。

  頌曰:

  「最初說我而我執,次言我所而著法,如水車轉無自在,緣生與悲我敬禮。」

  問:敬禮誰呢?

  答:敬禮的是欲令衆生從苦和苦困中救度之悲心。

  問:怎樣的衆生?

  答:如轉動的水車一般,由煩惱和業力無法自主地不停地流轉于無始的輪回中的衆生。

  問:因何而轉?

  答:執我所時,首先對于自己的諸近取蘊,執著非有之我,之後,對于不是我的執持境之有情和非有情的事物,執著爲我所而流轉。

  

✿ 继续阅读 ▪ 禮贊悲心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