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2

  ..续本文上一页,从法相里边如何指导我们的行持。现在我们是因为天气热的关系,也使大家不要过分地用脑筋,所以说侧重在行持方面。而行持也不能离开法相,没有法相的正确的指导,行持也就是盲目的。所以说这两个永远是不能脱节的,希望大家行持之中并不离开法相,学法相的时候也没有离开行持。这两个,不管你重点讲哪一边,对方一定要拉起来。那么现在行持是重点,但是法相也不能忽略。所以说我们在讲的时候,对定那一方面的概念跟法相还要讲一下。那么现在我们就开始了。

  

  初 门类大别

  甲一 禅派

  乙一 总标

  震旦禅派二 次第非次第 次第依教观 非次一心禅

  

  这里海公上师把中国汉地的禅分了两个派,这个是限于汉地的。“震旦”,大家知道,就是代表中国汉地。“震”,《易经》卦里边是东方,震是东方的意思。“旦”,古代的“支那”两个字拼拢来是“旦”。这是发音不一样,古代的发音跟现在不一样。现在我们把“支那”拼起来,拼不出“旦”字,而古代“支那”合拢来就是“旦”,支那就是中国。东方的这个国家,就是“震旦”。

  从中国汉地的传统的禅定来说分两派,这个前提是汉地,不包括藏地、印度、斯里兰卡的南传。这里讲的是汉地的禅,所以不要去一概地统括到整个的佛教里去,南传的跟藏传的没有包括。那么就中国汉地的禅派来说,有两个大派,一个是次第禅,一个非次第禅。这是把这两派的名字先讲一下,一个是按照次第的禅,一个是不讲次第的禅。

  但是这里也不是绝对的,我们说次第禅跟非次第禅并不是绝对不同的两个。次第禅就是按照次第上去,非次第禅就是越等、超流,但是虽然超流,并没有脱离次第。飞机从上海到北京,好象是离开上海之后中间什么地都没有粘,一直到北京才下降,好象是超越的,只有上海北京两点。但是飞的过程中凡是上海到北京所有的站口还是每一个都经过的,不过不是每一个都去停一下就是了。假使火车的话,从上海到北京每一个站口都要经过,也可能大的站还要停一下。

  次第禅跟非次第禅实际上一个是快一点,一个是按照次第慢一点,就是这个问题,并不是说非次第禅就没有次第,这个次第一下子越过去。也就是说我们过去的比喻,就是一刀纸,你把它一张一张裁,这个叫次第禅。如果把这个纸叠起来一刀切下去,这个比喻就是非次第禅。一刀就把它全部切断,不是一张张裁掉的。但是我们知道,一刀切下去的时候,还是每一张纸都一个一个经过的,并没有说跳跃一张纸。如果跳跃一张纸的话,那这一张纸就没有切断了。所以说次第非次第,我们要辩证地看,不要绝对地分成两个。

  那么次第禅是什么呢——“依教观”。“依教观”就是说依佛的教修观——止观,这个是次第禅,这是正规的。按了正规的就是次第禅。依佛的教修禅定,就是奢摩他跟毗钵舍那。一般的教,不管天台也好、华严也好、唯识也好,……它的修法都是这两个——止、观。止基本相同的,那么观每一个派就不一样了。假使说天台的是三止三观,唯识就是五重唯识观1。那么其他的,华严有华严的观,中观有中观的观,各式各样的,这个就是观里有所不同,但是原则还是一样的。依教有观,教就是知,观是行,还是知行合一。

  非次第禅一般就是指的禅宗,一心禅,不讲教,离开教,单是观心。

  我们中国汉地的禅派是两个,一个是次第禅——就是“依教观”修的,依教依观而修的;一个是非次第禅,是直观自心的。

  下边就分开两个大科而讲,先讲一心禅。

  

  乙二 别示

  丙一 非次第禅——一心禅

  灵山拈花笑 心心相印传 证教海精髓 第一义悉檀

  惟论见佛性 绝次第言谈 摄上根上智 喻如天龙雨

  

  这是说禅宗的。那么我们说禅宗是怎么来的?

  我们汉地的佛法是东汉的时候,迦叶摩腾跟竺法兰两位进中国来,白马驮经,翻译经书,这个时候佛教在中国开始弘扬。那个时候都是佛的正规的教法——次第禅,有教有观,学了教理之后,然后修奢摩他、毗钵舍那。

  就是我们现在《菩提道次第》也一样,前面“三士道”先给你讲仔细、讲好,道理讲完,然后最后是“止观章”,“奢摩他”——如何修定,再一个“毗钵舍那”——在定中如何观想,把一切中观的道理给你抉择清楚,一点不含糊,辩论得很仔细。你们可以看到在昂旺堪布的《略论释》里边,他还是“略论释”,但是止观章占的篇幅超过三分之一,十二卷以后就是止观的内涵。一共是二十卷,有近乎一半的篇幅是讲止观,那是重点。真正地修就在奢摩他、毗钵舍那里边。

  以前迦叶摩腾他们来的时候,就是修佛的正规的次第禅,依教有观正式修的。但是到了中国以后,就是很多讲教理的偏于一边去,讲义学,义学兴起来,把禅定好象放松。那么就是说知行两个没有平衡起来,偏了。

  达摩祖师来的时候,发现这个毛病,他就用禅的方法来对治。所以说这个禅是在中国汉地特兴的,在印度、中国藏地并没有如来禅跟祖师禅的分别。因为汉地人有这个毛病,偏于讲义学,把止观忽略,达摩祖师矫枉过正,故意把一切教都不谈,只谈这个自性,只观佛性,观自己佛性,以禅宗的方式来救这个毛病。

  所以说,虽然方法不同,但是他这个禅定里边并不是离开次第禅,还是一样用这个四禅的,以四禅八定的基础来参禅、参话头,这样子也开悟了。

  这就是说在义学大盛的时候,当问你的时候——因为经论背得很熟,什么话你都能够用经论的话来回答。但是不是从自性流出来的,这就是依样画葫芦,等于说是起一个录音机的作用。那么真正是不是悟到佛的这个心地、精髓呢?就不敢说了。就是依教,每一个问题几乎可以答出来,那么达摩祖师不用经论,不谈经论,他用这个自性流出的一种特殊的话,那个话头,来看你到底能不能回答。所以这个方式在我们汉地就叫禅、话头。所以说他把这个经教的话都不谈,就直截了当地在不可说的里边,提一个话头来参。这样子的方式是汉地兴起的所谓祖师禅——祖师传下来的。正规的就是如来禅。

  那么这个开源、开头是释迦牟尼佛在灵山会上拈花,迦叶尊者微笑,这就是以心传心,“心心相印传”。释迦牟尼佛拈花,迦叶微笑,那就是释迦佛的道理,并没有说话,就是拈花的一个动作,迦叶尊者心里领会,那么他就是心里笑,就现微笑的相。

  那么到底领会什么道理呢?就是缘起性空的道理么,就是真正成佛的心,精髓就是缘起性空了。“心心相印传”,佛的心跟迦叶尊者的心两个互相相合,就是个印一样的,这个印打下去,章上的纹路跟纸上显的纹路是一模一样的,那么这也是佛的心跟迦叶心一模一样的,这是“传”,就是传了佛的那个心髓了。

  那么我们说这个心本身就是法界,法界也就是心,迦叶尊者可以接受了佛的缘起性空的道理,那么这样子“心心相印”,跟佛是一模一样了。这个并不是以佛的心加到迦叶尊者的心,迦叶尊者本有的佛心他悟了。就是“法法不相入”。我们在讲唯识的时候,“无有少法能取少法”2,并不是佛的心传到迦叶尊者心里边去,而是佛的心的道理,迦叶尊者心里会悟,这叫“心心相印”,“传”——传下来了。

  “证教海精髓”,这个就是离言说的,“第一义悉檀”,我们说四个悉檀,最高的第一义悉檀是离言说的,就是讲缘起性空的最高的道理,它是离言诠,就是超言说思想的不可思议的,“离四句,绝百非”的。那么在唯识宗里边,也就是说的所谓非空非有,非一非多,就是讲那个东西。最高的那个第一义悉檀,不可言说的,超出言说之外的,就是真正的教海的精髓证到了。

  在这样子的禅派里边,“惟论见佛性”,他们不讲多余的话,直接谈佛性。这个佛性是什么?缘起性空。在禅宗里其他的一些支末的东西他不要谈的,直接谈佛性,开门见山,就谈佛性。

  “绝次第言谈”,一切次第的方法,一切语言的表达,都离开了。

  那么这一类是什么呢?“上根上智”。就是说以前在汉地的,那些教已经学透,什么话都能以“教”的方式回答,那就用这个方法,使你从不可言说当中去会悟佛的缘起性空的道理。所以这些——上根上智才能用,对中根、下根用这个方法,他没有梯爬不上去。这些人梯已经有,他抓了个梯不放,那就要用这个方法,叫你把梯放下,可以直接得到佛地,也就是百尺竿头再更上一步。如果你百尺竿头,把这个竹竿抓住不肯再上去,那永远证不到真正的空性,就留在言说的文字雾里边了。那你要超过这个,要用禅宗方法给你进一步超上去。那么中观是不是有呢?也有这个方法。但是当时因为达摩祖师看到那个机,用禅宗方法能够救那个时弊,所以用这个方式。所谓“单刀直入,直见佛性”,那些次第、那些言说全部甩掉了。所以说这个根器摄的是“上根上智”,“三根普被”是不行的,只能是摄那一些。

  “喻如天龙雨”。打个比喻,天龙下雨。我们说最大的雨就是龙下的雨,就是像那一天晚上这个雨,倾盆大雨,就是像水倒下来那么大。如果整个的天空,天龙下那么大的雨,那么一切地方水都淹起来,都不能容纳,只有大海能容纳。你天龙下再大的雨,大海也不会满出来,总是全部能容纳到。大海就是上根利器,最大的雨就是祖师禅。这个禅很厉害,就是天龙雨一样,大得很,但是上根利器无所谓,他全部吞下去,一口把你吞进,更不会有什么吃不下的。这是禅宗的“机教相对”了。

  我们这里强调,禅宗是达摩祖师到汉地来,针对汉地当时修行的人的弊端,创造的办法。在藏地、斯里兰卡没有这些弊端,这个方法就没有用。所以说不要把这个一概地包过去,说藏地、南传的没有禅宗,你们是不如我们,这个不能这么说。在汉地有这个弊端,需要禅宗来纠正。没有这个弊端的,要吃什么药呢?没有害病你给他吃药,不是吃坏了吗?所以说有病么要吃…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