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会说。”以后夸夸其谈,可以拿红包去,做法师,并不是这个意思。讨论之后就是说把自己的知见端正,自己有些不正的,靠人家的讨论把你纠正。自己不深刻的,靠人家大家讨论之后把它更深刻,越是深刻,那就起作用。如果你淡淡地,水瓢写的帐,不起作用的,一定要刻下去。你把这个木头,这个水瓢一般以前都是木头做的,那个木头里边你把那个字用刀刻下去的时候,你再怎么舀水它不会掉。那么怎么刻,就是思惟,一道一道地思惟,就是一刀一刀地刻。所以说要“通利”,受持,把它弄通利,就是背下来。“抉择精”,它的道理再再地抉择,是用慧的智慧去考虑这个问题,研究、讨论。
“对境生力用”,目的是要对境的时候能够产生力用。对境就是说,这是贪欲盖,你看到那些男女之境都可以防止贪心起来。我们中国是比较文明,一些最下流的东西是不准公开地看的,但是偷看的也不少,那些什么录像之类的,我听说它们是很不好的。在海外这一些是公开地表演的。这一些地方,你是不是胜得过?当然不是叫你去看,万一这些逆境来了之后,你能不能胜过它。
佛菩提树下成道的时候,魔女是欲界最高一层天的最美妙的女人,她来诱惑的时候,你有没有力量胜过去。这个看自己有没有功夫,没有功夫成俘虏,那就是成佛成不成了;有功夫的话,不但是把它降伏,同时可以自己成就。因为你要成就一个功德,决定要经过磨练,没有磨练,功德是不会成就的。成佛必经的道路就是降魔,降魔成佛,八相成道里边降了魔之后才成佛,不降魔成不了佛。
所以说,这个是决定要经过的。那么你对境的时候,力用能够生起来,那就起作用了。如果书看过,懂,对境力不生,没有用的,这个毫无用处,仅仅是个知见。我们学那些佛经,佛说了那么多,并不是叫你生个知见而已,叫你灭烦恼,对境的时候可以烦恼制止不生。你如果听了佛说了那么多,结果,你说懂了算数,对境还是迷,那这个辜负了佛的一番苦心,说了那么多,白白说。
我记得海公上师经常说一句话,家藏书多佛也愁。很多人佛经到处收录,自己书柜子里摆得琳琅满目,都是很好的精装本什么,但是不看,或者看看,写文章的时候查一查,写两篇文章,对于真正的修持不起作用。佛也愁呀!佛对你这个人也感到很愁苦,你不会真正去学佛嘛。要“对境生力用”。
“不生生遣除”,这个欲心的盖,不给它生起来,就是对了境之后,不生这个贪欲盖。假使万一要生的话,过去就是前面说的,过去的烦恼总是厉害,它自己要生起的话,马上把它遣除。这个要对治,这么才是把贪欲盖有办法。否则的话,你就作它的俘虏。对它毫无办法。贪欲盖是欲界的人投生的根本,欲界的人投生都是由贪欲而生的,《俱舍论》讲得很清楚。
丙三 离瞋盖
瞋恚修慈意 无怨敌损恼 次第遍诸方 起无量胜解
修忍解真空 念无常因果 抉择经论言 诸得失功过
“瞋恚修慈意”,那么对治瞋恚盖,有的人就是瞋心很大,一碰就发脾气,那么这一些人应该怎么办呢?要修慈意,修慈悲,慈悲的心。
“无怨敌损恼,次第遍诸方”,就是观十方都没有怨敌,都是自己的亲人,都要给他快乐,慈就是予乐,十方的一切有情都是自己的亲人,要施给他最大的安乐。自己辛辛苦苦修很多的法,一切安乐都施予众生,要起这个想。都不是怨敌,都是我的亲人、父母。也没有损恼,不要去损恼他。“次第遍诸方”,就是说从先是东方,再是南方,西方,四维上下,这个十方都“起无量胜解”,就是修四无量。无量的众生都起慈悲心,胜解——决定的解。
“修忍解真空”,我们在讲忍波罗密的时候也讲了很多,要修忍辱,人家对你侵犯,不要起瞋恨心,要起忍辱心,要明白因果。从来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仇,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就是讲马列主义的人都会说这个话,我们佛教徒更要注意这个事情。人家对你有仇,过去你有这个因;人家对你有好,也是过去有因,你过去也对他好的,没有无缘无故的怨亲。所以说不要怨人家,要怨自己。自己过去对人不好,现在人家对你不好,你自己不会看因果,只是从外边上看,那一点道气也没有。
“修忍解真空”,佛教最高的就是一切法空,一切法自性空,哪有怨,哪有敌,哪有什么仇呢?就是说修忍波罗密多的时候,既没有能害的人,也没有所害的人,跟中间也没有害的那个法,一切都是三轮体空,这个哪有什么瞋恚呢?
“念无常因果”,如果你这个做不到,那么你就想无常,他现在迫害你,不见得一辈子迫害你,他这一段时间过了之后也就过,无常的,一切法都是无常的。现在我们说文化大革命的时候,把我们搞得气都透不过来,好象很多人就自杀,但是还不是过了。一下儿过了之后还不是佛教又好起来。所以这些东西,要念无常,念因果!只要我们的善根还没有消灭完的时候,佛教还是会存在的,等到你自己善根一点也没有,那么你佛教要求也求不到。这个时候,即使没有人来破坏,你还是碰不到佛教。这都是因果,不要从表面上看问题,如果一个修行的人,连因果都不去思惟一下,那是太肤浅,跟凡夫有什么差别呢?
“抉择经论言”,(16A)“诸得失功过”,那么经里边一些对于修瞋恚的过失,对于修忍辱的功德等等,要好好地去研究、好好地去观察,用智慧去抉择。经里论里边的那些话,得失功过就是说,这一些忍辱的好处、瞋恚的过失,修忍辱的功德、起瞋恚的过失等等。瞋恚的过失,大家都知道,大家都会说的,“一念瞋恨起,焚烧功德林”,你辛辛苦苦修了几辈子的功德,只要起一念瞋恚心好,一下就烧完。就像大兴安岭大火,烧完,那就什么都没有,你有啥划得来呢?这是瞋恚的,对治瞋恚用慈心——慈无量。
丙四 离悔举盖
掉悔内住心 制止念一处 数息存正知 余如前条理
离掉悔盖,怎么办呢?“掉悔内住心,制止念一处,数息存正知。”“内住心”要九住心,把心就是摄在内部,不要去攀缘外边的东西,掉举就是攀缘,心里攀缘;悔,就是恶作,过去做的事情现在追悔。所以我们说有罪就赶快忏悔,忏悔清净之后,就不要再放在心上。如果尽挂在心上的话,你修定的时候就尽在悔——哎呀,我这个事情该不要做,那个事情该不要做,这个事该做,那个事情该没做,一天到晚想这些,绝对得不了定的。所以说有罪的话赶快忏悔,不忏悔在定中就要给你找麻烦的,得不了定。
那么假设有掉举恶作盖的时候,“内住心”,就是把心摄在内边,制心于一处,或者是眉间,或者脐下,或者是专念一句佛等等。“数息”,最好的是数息观,对治散乱的。“存正知”,数息的时候,数入不数出,数出不数入,还要看息的长短等等,要正知。你没有正知的话,数得糊里糊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数到十了还再数下去,或者你数岀息的,数入息了,乱七八糟,数到一二三四,数到九的时候或者数到五的时候忘记掉了,不晓得数了多少,忘掉了。这些就是没有正知。数息的时候要有正知的观察,不要数错。
“余如前条理”,那么依其他的,也是五解脱处的,要听闻正法,好好地研究抉择,还要通达理,大声念诵,为人宣说等等,这些是每一个盖都要用的。
丙五 离疑盖
云何远疑盖 离十四无记 问桥求始末 石女儿角乳
正观去来今 唯见其有法 唯见有事义 有无知有无
因果不错谬 无事不增益 实有不减损 了无常苦空
正士能敬信 于佛无疑惑 胜解四谛理 恭敬和合僧
自观不卑劣 亦不轻鄙人 闻法拣功过 亦如前者论
“云何远疑盖”,这是无记,在后头有“十四无记”,我们就不说。以前我们讲了好几次,“十四无记”,,“无记”就是佛不回答的,因为这十四个东西无可回答。就是昨天讲的“石女儿”。“石女”,印度不养孩子的女人叫石女,石头的石,她跟石头一样的不能生孩子的。那么石女她的孩子长得丑、好、聪明、笨、高、低,长得好不好,或者他聪明不聪明,能力大不大,气力有多少等等,都是废话,用不着回答的。所以这一类东西,佛就不回答的。有十四个问题,总的就是无记有十四。那么这一些就不要问,问了之后对你修定没好处,就是再问到底的话,你要发狂。你不要说修行证不到果,变神经病,这有什么好处呢?因为这个东西根本没有答案的,用不着问的。
还有一个,“问桥求始末”。这也是说,修行的人对一些不相干的闲事,不要去多管,多管了之后对你修行毫无好处,甚至于错失你修行的机会。这个“问桥”,就是以前有一个人,有个寺院千僧斋,他赶斋去的。到寺院去赶斋的时候,他经过一座桥。这个桥盖的很好,他就问旁边人,这个桥是哪一年造的,是什么人发心造的,这个造的工人工艺极好,是哪个匠人造的,这个匠人的师父是哪个,这个木料是哪里运来的,这个石碑又是哪个山上取来的,尽问尽问,问的人家都不知道。问这个不知道,问那个不知道,最后问到个人,他说:“你问干啥,你过桥去干啥的?”他说:“我赶斋去的。”“你赶斋赶快去赶斋,时间都过了,你还在问什么?”他就醒过来,赶快去赶斋。一赶赶到门口人家都出来了,斋嚫也拿到,饭也吃好,他什么都没有。跑回来在桥上怄气,你怄气也没有用,哪叫你多管闲,不要你管的事情,你管得那么多干啥?
所以说有的时候修行的人,“问桥”也成了一个佛教的术语,就是说你不要管的事情你不要去多问。“问桥”就是这一个公案。那么这些就是说不要你问的事情不要去问,对修行无干的,你要赶斋就赶斋,不要去问这些空话。
“石女儿角乳”,“石女儿”,就是我们说的石女——印度叫石女,她的儿子好的、丑的,长得聪明、笨的,这不是空话?你不要问的。角里的乳,乳都是奶里挤出来的,…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