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64

  ..续本文上一页一个牛角里哪们(川俚)有乳呢?这个不是空话?你在角里边挤要去挤牛乳,人家说你是精神疯狂了嘛,去搞这个呆事情。角里哪挤得出乳来呢?但是你有的时候做一些无记的事情就是在钻牛角尖里挤奶一样的,这个是毫无意思的事情。

  “正观去来今,唯见其有法。”我们以佛的正确的眼光去看过去未来现在,只看到有法,因缘所生法。“唯见有事义”,因缘生的事情。

  “有无知有无”,有的就是有,没有的就是没有。“因果不错谬”,因果不要搞错。这就是缘起,缘起搞清楚,性空也就来,缘起都不搞清楚,性空就不会有。那么我们说“有无知有无”,我们学过唯识的,什么就是有啦?“圆成实”就是有的,“依他起”是假有的,那“遍计执”是没有的。那么我们学中观的,那就说,一切法自性都是空的,没有的,那么什么有呢?名言有。在世俗谛里边、名言里边有这个假相。

  每个宗派都有他的有无,那么最彻底的我们说是中观宗,中观宗最彻底的是应成派的中观宗,再高的没有了。佛最高的就是,佛在世的时候就授记,真正能够解释佛的空性道理的,龙树——龙树菩萨是授了记的。后来龙树菩萨传提婆,提婆又传下去就是佛护、月称论师,这一派一直到宗大师,这是最高的中观见,再高是没有。这个是我们格鲁派的骄傲。我们这有一本书《值遇宗大师圣教发愿文》,就是说有些宗派里边即使他的祖师神通广大,连这个中观见的自性空的道理见都没有见到过,尽管你也可以做到神通广大,但是你还没有见到中观见。这个书大家可以去看,有这个话。这是“有无知有无”。

  “因果不错谬”,缘生因果,一定不要搞错,一错了因果的话,那就是不但是要受苦报,还见不到空性。龙树菩萨的一句最有名的话,我经常引的,也是一般讲空性的道理经常引的,“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法住智”,了解因果不谬的智,“涅槃智”,了知一切法空的智慧。你要知道一切法空,先得明白无错的因,缘起的因,这个因果缘起。

  所以说《菩提道次第》大家看一看,从头到底只是中观见一条线贯穿的,但是前面讲的都是缘起因果,后面讲的是性空道理,性空摆在后头讲,你要知道缘起因果的道理,能够明白地知道之后,性空决定会知道。如果前面缘起因果的道理搞不清楚的话,性空不会来的。这个也是缘起法,要知道缘起才能知道性空,性空凭空是出不来的。

  尤其是我们真正要达到中观见的话,还得要几个层次。先要知有部的一切法有。然后知经部的空性。经部的空性就是把有部的“有”空了一些,有部是三世一切有,经部是过去、未来是空,现在是有;还有很多无为法,有部也是有,经部说是空。然后是唯识的空,唯识的空就是一切法外境空,只有自性识;然后再进入中观的空,一切法全部自性空,性也是空。那么这个是慢慢地一层层上去。

  “无事不增益”,没有的东西不要增益,“实有不减损”,实有的东西不要损减,就是不增不减,有的就是有的,没有的就是没有的,有的东西不能把它减掉,说它没有,没有的东西不能增益说它是有。这是如实地知道一切法的自性,就是法性。

  “了无常苦空”,那么你要修到这些,下手当然是要从无常、苦、空下手。你说,从无常才知,从苦才知,尤其是无常,进入空的一个阶梯,没有无常你证不了空的。所以要知道一切法自性都是无常,都是苦。(一切有为法自性都是无常,一切有漏法自性都是苦?)三界是苦才能出离,三界是乐的话你就不会出离了,极乐世界也就去不了,为什么?娑婆世界还有乐的话极乐世界就不叫极乐了。正因为娑婆世界是没有乐的,极乐世界才是极乐了。那么娑婆世界就是要离,有苦嘛哪个要欢喜苦,所以说无常的道理、苦的道理、空的道理都要知道。知道之后,并不是知道就完,还要修习,再再地思惟,再再地修习,就是入定地修,这才起力用。

  “正士能敬信”,对持戒的人,戒定慧修行的人要起恭敬,对他起信心,不要起骄傲心,他有什么了不得……等等等这些话,这是我慢贡高的表现。人家有一点功德你要恭敬他,哪怕人家功德一点点,也要恭敬他,为什么?鼓励他嘛,鼓励他自己能够更大地去持戒、修定,鼓励人家也就可以持戒修定,持戒修定的人,人家恭敬,他也欢喜,人人都去学持戒修定。大家不恭敬的话,那感到持戒修定没什么好处,人家就不做了。当然上根利智的人,不看人家的,看自己修,中根以下的人,都要看看舆论如何,你学戒持戒之后大家舆论赞叹,他就学戒。

  最近我们起一个风潮,大家对戒特别重视,也是舆论的关系。整个佛教界,包括台湾的,哪里的,都赞叹戒,那么很多人就学戒,研究戒,就产生什么,产生普寿寺这个尼众道场,这个学戒学习得很好,还有崇福寺本来还不见得那么重视戒的,现在非常突出了。这些地方都是大家敬信之后才能产生的东西,所以说对正士要去敬,要去信。

  “与佛无疑惑”,这个凡夫的根机,凡夫有的就是对佛还怀疑,那么其他的人更不用说。对佛都要存怀疑,这个有没有,佛在世就有对佛有生怀疑的,那么现在就更不要说。我看到以前我们在初学佛的时候,很多西洋的哲学家他考证,他们的研究学问是考证,看见佛陀的传里边,佛有的时候说他是哪一年生的,有的传记说他哪一年生的,结果他们说搜集下来,佛生的这个日期年份有一百多种。他们对这些结论就说这都是杜撰的、假的,你造的各式各样不一样嘛,那不是真的,以这样子的结论来说佛不是世界上客观存在的。那这些话就是钻牛角尖的话,对佛生怀疑,佛的有没有生怀疑,不要说其他的了。

  我们真正要修学佛的人,修行的人,对佛是不能怀疑的。你佛都怀疑了之后,你三皈依都没有了,你还修什么法呢?那么对佛没有怀疑,是不是说我们一下子真正没有怀疑呢?我们要从经教里边对佛的功德了解彻底之后,以这样的人我们不能怀疑的,然后依法修行,等到你证到见道以上,那你佛的功德亲自证到,那真的不怀疑了。

  所以我们经常跟大家说,这个初学的人,皈依三宝,信心会退,因为你对佛不是能够产生真正的信心,仅仅是靠人家的赞叹,看了经上说的功德,对佛起敬信。这个信仰也起了,但是碰到不好的缘,人家诽谤佛的人说一些坏话,你还会听信,或者反过来不信。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接近善知识、善友也是这个原因。初学的时候,你不能掉以轻心,你说我是保险的,我可以去教化他们,到外道里边去住,住了半天你就化了外道,信心退掉,就是外道了。

  我们初学的时候对佛要起信心,这个信心要从这个佛的功德等等上去建立起来,那么就多看些书,多听一些善知识、善友的话,建立我们的信心。然后依这个法去修行,等到我们证到了佛的功德之后,见道以上,这个佛的信心亲自证到,那就不怀疑,那再也不会退了。所以说我们在起初的时候这个信心必定要建立起来,这个信心建立并不是证到的,就是靠善知识、善友建立起来的。所以说我们绝对不能够自以为了不得,去亲近恶知识、恶友,这个对你说要丧失信心的。

  “胜解四谛理”,这是佛,不要怀疑。法,四谛法为代表,要对四谛法的道理要胜解——决定地解,不能转移地解,对佛法僧就是三宝的信心,你信心都没有还修什么佛教呢?那就不要说了。所以对四谛的道理你虽然没有亲自证到,没有见道,但是你把这个道理同世间上的事情对照一下,是不是这样子的,衡量一下,各方面去比较、研究一下,观察一下,就是佛说的就是对的,应当相信了。

  “恭敬和合僧”,和合,“六和”。“六和”,我们不要误会,以为大家都是糊里糊涂地互相不说过失,大家一团和气就是和合,这个不是的。有原则性的,以佛的戒律和合。戒律里边该举的要举,我们自恣,自恣干什么?就是举罪的,你有罪的时候自恣就是一条条举出来。要和合,从戒律方面达到和合,并不是没有原则地、一团和气地和合。一团和气的和合只能是维持短时间的,到了以后决定要破裂。只有依照戒律原则的和合才是真正的和合,也会永久的和合。这个就是僧团,僧团是以羯磨的方式来执行戒律的一切规矩的,并不是没有原则的和合。

  “自观不卑劣”,自己不要以凡夫自居。“这是菩萨做的事情,我做不到,……这是什么人做的事情,我做不到”,什么都推完,你还修什么行呢?所以说“自观不卑劣”,佛也是从凡夫修出来的,为什么我不能修呢?那么哪一尊菩萨不是从凡夫来的,为什么我这个人就偏偏那么下劣,都修不起呢?他们可以六度万行,三大阿僧祗劫成佛,为什么自己成不了?

  “亦不轻鄙人”,固然有些人自卑感很重,看不起自己,什么都不想做;但也有些人我慢贡高,看不起人家,认为这事情我做得很好,你做不来的,你永远是跟了我后面跑的人,对人家轻视。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不要轻视人家。今天你所轻视的人可能以后比你早成佛,还得要他来度你,不要轻视人。

  “闻法拣功过,亦如前者论。”要去听闻正法,如理作意,讨论,大声念诵,看正面的盖的过失,反过来的功德等等,这些跟前面一样。疑盖也是这样子,也要三藏里边,对疑的那些过失,对那些信的功德等等,多去看、多去听,讨论、辩论,大声读诵,再读经、思惟等等,都是前面所说一样。

  

  乙三 结劝

  诸盖不坚执 弃舍如便吐 如蒙重耻辱 使心染恼苦

  慧羸害善品 佛圣贤并呵 天龙等轻恨 同梵行弃唾

  

  “诸盖不坚执”,有盖的话赶快要丢掉,不要坚执,自己有盖还不知道,感到很光荣。我们说《慧行刻意》里边“五花箭”,五花箭——五个不好的烦恼,为什么叫花箭呢?这个箭身上后头有花,很好看,那么中了这个箭的人不但不感到自己危险,还感到很光荣。假设说人家赞叹你,本来赞叹是一个坏事,是要增长我慢的,但是赞叹的箭射过来了之后,你不但不感…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