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64

  ..續本文上一頁一個牛角裏哪們(川俚)有乳呢?這個不是空話?你在角裏邊擠要去擠牛乳,人家說你是精神瘋狂了嘛,去搞這個呆事情。角裏哪擠得出乳來呢?但是你有的時候做一些無記的事情就是在鑽牛角尖裏擠奶一樣的,這個是毫無意思的事情。

  “正觀去來今,唯見其有法。”我們以佛的正確的眼光去看過去未來現在,只看到有法,因緣所生法。“唯見有事義”,因緣生的事情。

  “有無知有無”,有的就是有,沒有的就是沒有。“因果不錯謬”,因果不要搞錯。這就是緣起,緣起搞清楚,性空也就來,緣起都不搞清楚,性空就不會有。那麼我們說“有無知有無”,我們學過唯識的,什麼就是有啦?“圓成實”就是有的,“依他起”是假有的,那“遍計執”是沒有的。那麼我們學中觀的,那就說,一切法自性都是空的,沒有的,那麼什麼有呢?名言有。在世俗谛裏邊、名言裏邊有這個假相。

  每個宗派都有他的有無,那麼最徹底的我們說是中觀宗,中觀宗最徹底的是應成派的中觀宗,再高的沒有了。佛最高的就是,佛在世的時候就授記,真正能夠解釋佛的空性道理的,龍樹——龍樹菩薩是授了記的。後來龍樹菩薩傳提婆,提婆又傳下去就是佛護、月稱論師,這一派一直到宗大師,這是最高的中觀見,再高是沒有。這個是我們格魯派的驕傲。我們這有一本書《值遇宗大師聖教發願文》,就是說有些宗派裏邊即使他的祖師神通廣大,連這個中觀見的自性空的道理見都沒有見到過,盡管你也可以做到神通廣大,但是你還沒有見到中觀見。這個書大家可以去看,有這個話。這是“有無知有無”。

  “因果不錯謬”,緣生因果,一定不要搞錯,一錯了因果的話,那就是不但是要受苦報,還見不到空性。龍樹菩薩的一句最有名的話,我經常引的,也是一般講空性的道理經常引的,“先得法住智,後得涅槃智”。“法住智”,了解因果不謬的智,“涅槃智”,了知一切法空的智慧。你要知道一切法空,先得明白無錯的因,緣起的因,這個因果緣起。

  所以說《菩提道次第》大家看一看,從頭到底只是中觀見一條線貫穿的,但是前面講的都是緣起因果,後面講的是性空道理,性空擺在後頭講,你要知道緣起因果的道理,能夠明白地知道之後,性空決定會知道。如果前面緣起因果的道理搞不清楚的話,性空不會來的。這個也是緣起法,要知道緣起才能知道性空,性空憑空是出不來的。

  尤其是我們真正要達到中觀見的話,還得要幾個層次。先要知有部的一切法有。然後知經部的空性。經部的空性就是把有部的“有”空了一些,有部是叁世一切有,經部是過去、未來是空,現在是有;還有很多無爲法,有部也是有,經部說是空。然後是唯識的空,唯識的空就是一切法外境空,只有自性識;然後再進入中觀的空,一切法全部自性空,性也是空。那麼這個是慢慢地一層層上去。

  “無事不增益”,沒有的東西不要增益,“實有不減損”,實有的東西不要損減,就是不增不減,有的就是有的,沒有的就是沒有的,有的東西不能把它減掉,說它沒有,沒有的東西不能增益說它是有。這是如實地知道一切法的自性,就是法性。

  “了無常苦空”,那麼你要修到這些,下手當然是要從無常、苦、空下手。你說,從無常才知,從苦才知,尤其是無常,進入空的一個階梯,沒有無常你證不了空的。所以要知道一切法自性都是無常,都是苦。(一切有爲法自性都是無常,一切有漏法自性都是苦?)叁界是苦才能出離,叁界是樂的話你就不會出離了,極樂世界也就去不了,爲什麼?娑婆世界還有樂的話極樂世界就不叫極樂了。正因爲娑婆世界是沒有樂的,極樂世界才是極樂了。那麼娑婆世界就是要離,有苦嘛哪個要歡喜苦,所以說無常的道理、苦的道理、空的道理都要知道。知道之後,並不是知道就完,還要修習,再再地思惟,再再地修習,就是入定地修,這才起力用。

  “正士能敬信”,對持戒的人,戒定慧修行的人要起恭敬,對他起信心,不要起驕傲心,他有什麼了不得……等等等這些話,這是我慢貢高的表現。人家有一點功德你要恭敬他,哪怕人家功德一點點,也要恭敬他,爲什麼?鼓勵他嘛,鼓勵他自己能夠更大地去持戒、修定,鼓勵人家也就可以持戒修定,持戒修定的人,人家恭敬,他也歡喜,人人都去學持戒修定。大家不恭敬的話,那感到持戒修定沒什麼好處,人家就不做了。當然上根利智的人,不看人家的,看自己修,中根以下的人,都要看看輿論如何,你學戒持戒之後大家輿論贊歎,他就學戒。

  最近我們起一個風潮,大家對戒特別重視,也是輿論的關系。整個佛教界,包括臺灣的,哪裏的,都贊歎戒,那麼很多人就學戒,研究戒,就産生什麼,産生普壽寺這個尼衆道場,這個學戒學習得很好,還有崇福寺本來還不見得那麼重視戒的,現在非常突出了。這些地方都是大家敬信之後才能産生的東西,所以說對正士要去敬,要去信。

  “與佛無疑惑”,這個凡夫的根機,凡夫有的就是對佛還懷疑,那麼其他的人更不用說。對佛都要存懷疑,這個有沒有,佛在世就有對佛有生懷疑的,那麼現在就更不要說。我看到以前我們在初學佛的時候,很多西洋的哲學家他考證,他們的研究學問是考證,看見佛陀的傳裏邊,佛有的時候說他是哪一年生的,有的傳記說他哪一年生的,結果他們說搜集下來,佛生的這個日期年份有一百多種。他們對這些結論就說這都是杜撰的、假的,你造的各式各樣不一樣嘛,那不是真的,以這樣子的結論來說佛不是世界上客觀存在的。那這些話就是鑽牛角尖的話,對佛生懷疑,佛的有沒有生懷疑,不要說其他的了。

  我們真正要修學佛的人,修行的人,對佛是不能懷疑的。你佛都懷疑了之後,你叁皈依都沒有了,你還修什麼法呢?那麼對佛沒有懷疑,是不是說我們一下子真正沒有懷疑呢?我們要從經教裏邊對佛的功德了解徹底之後,以這樣的人我們不能懷疑的,然後依法修行,等到你證到見道以上,那你佛的功德親自證到,那真的不懷疑了。

  所以我們經常跟大家說,這個初學的人,皈依叁寶,信心會退,因爲你對佛不是能夠産生真正的信心,僅僅是靠人家的贊歎,看了經上說的功德,對佛起敬信。這個信仰也起了,但是碰到不好的緣,人家誹謗佛的人說一些壞話,你還會聽信,或者反過來不信。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接近善知識、善友也是這個原因。初學的時候,你不能掉以輕心,你說我是保險的,我可以去教化他們,到外道裏邊去住,住了半天你就化了外道,信心退掉,就是外道了。

  我們初學的時候對佛要起信心,這個信心要從這個佛的功德等等上去建立起來,那麼就多看些書,多聽一些善知識、善友的話,建立我們的信心。然後依這個法去修行,等到我們證到了佛的功德之後,見道以上,這個佛的信心親自證到,那就不懷疑,那再也不會退了。所以說我們在起初的時候這個信心必定要建立起來,這個信心建立並不是證到的,就是靠善知識、善友建立起來的。所以說我們絕對不能夠自以爲了不得,去親近惡知識、惡友,這個對你說要喪失信心的。

  “勝解四谛理”,這是佛,不要懷疑。法,四谛法爲代表,要對四谛法的道理要勝解——決定地解,不能轉移地解,對佛法僧就是叁寶的信心,你信心都沒有還修什麼佛教呢?那就不要說了。所以對四谛的道理你雖然沒有親自證到,沒有見道,但是你把這個道理同世間上的事情對照一下,是不是這樣子的,衡量一下,各方面去比較、研究一下,觀察一下,就是佛說的就是對的,應當相信了。

  “恭敬和合僧”,和合,“六和”。“六和”,我們不要誤會,以爲大家都是糊裏糊塗地互相不說過失,大家一團和氣就是和合,這個不是的。有原則性的,以佛的戒律和合。戒律裏邊該舉的要舉,我們自恣,自恣幹什麼?就是舉罪的,你有罪的時候自恣就是一條條舉出來。要和合,從戒律方面達到和合,並不是沒有原則地、一團和氣地和合。一團和氣的和合只能是維持短時間的,到了以後決定要破裂。只有依照戒律原則的和合才是真正的和合,也會永久的和合。這個就是僧團,僧團是以羯磨的方式來執行戒律的一切規矩的,並不是沒有原則的和合。

  “自觀不卑劣”,自己不要以凡夫自居。“這是菩薩做的事情,我做不到,……這是什麼人做的事情,我做不到”,什麼都推完,你還修什麼行呢?所以說“自觀不卑劣”,佛也是從凡夫修出來的,爲什麼我不能修呢?那麼哪一尊菩薩不是從凡夫來的,爲什麼我這個人就偏偏那麼下劣,都修不起呢?他們可以六度萬行,叁大阿僧祗劫成佛,爲什麼自己成不了?

  “亦不輕鄙人”,固然有些人自卑感很重,看不起自己,什麼都不想做;但也有些人我慢貢高,看不起人家,認爲這事情我做得很好,你做不來的,你永遠是跟了我後面跑的人,對人家輕視。一切衆生都有佛性,不要輕視人家。今天你所輕視的人可能以後比你早成佛,還得要他來度你,不要輕視人。

  “聞法揀功過,亦如前者論。”要去聽聞正法,如理作意,討論,大聲念誦,看正面的蓋的過失,反過來的功德等等,這些跟前面一樣。疑蓋也是這樣子,也要叁藏裏邊,對疑的那些過失,對那些信的功德等等,多去看、多去聽,討論、辯論,大聲讀誦,再讀經、思惟等等,都是前面所說一樣。

  

  乙叁 結勸

  諸蓋不堅執 棄舍如便吐 如蒙重恥辱 使心染惱苦

  慧羸害善品 佛聖賢並呵 天龍等輕恨 同梵行棄唾

  

  “諸蓋不堅執”,有蓋的話趕快要丟掉,不要堅執,自己有蓋還不知道,感到很光榮。我們說《慧行刻意》裏邊“五花箭”,五花箭——五個不好的煩惱,爲什麼叫花箭呢?這個箭身上後頭有花,很好看,那麼中了這個箭的人不但不感到自己危險,還感到很光榮。假設說人家贊歎你,本來贊歎是一個壞事,是要增長我慢的,但是贊歎的箭射過來了之後,你不但不感…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