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80

  ..续本文上一页,还高兴地谢我们,“好好好,我们再给你证三果,好,你坐了不要动,哦,三果来了。”“嘣”,又是一下。最后四果,“嘣”一下,真地证了阿罗汉。

  这个就是说利根嘛,你说他笨,但是他功夫用到后来就成了利根,不是说法,来个球都证了。那么我们说真证,一般就是佛说法之后,能够当下证道的就是利根。

  那么“钝根”,我们看看自己,到底挨了哪一堆。听了法之后毫无疑意,等于说上等的,法听了之后,一点也没有怀疑,“能如说学修学修即能亲证”,能够没有怀疑,也能够如法地去学、去修,就是说,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能照此做的,做了之后,果然也能证的,这是钝根的最上的一种。

  第二种,“毫无疑意”,也没有怀疑;“能如说学修”,也能照这个讲的去学、去修;“精进不懈”,也能够精进;“而证悟迟缓或分证不全”,但是证悟很慢,不是马上可能证到,或者证到不全的,支分证到一些,这是第二等,也好嘛。我们现在的人能够证到一点点,也不错了嘛。

  那么就不要做下等,“或有疑意”,听了之后,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不相信,“地狱?地狱在哪里,我还没看到过,什么地狱了不地狱了。”这个是坏事还要做,那就糟糕了。有怀疑,“多方始解”,这个也不算最坏,你多方面地给他讲,才能够知道,也总算解,不是不解了。

  “或只学不修”,有的人只是学,不修的,只嘴巴一套,空谈理论,“修的我不管的,我只要学好了。”学了之后,有什么好处呢?为人说嘛;说了有什么好处了?为人师嘛;作人师有什么好处?可以得恭敬利养嘛。这个就不好,学了就要修。或者你“偏修废学”,单是拼命地埋头盲修瞎练,不学。

  这个都是两个极端,我们说学,在《菩提道次第》讲的很清楚,学就是为了修的,你要怎么修呢?要经过学才知道,修就是学的实践。你学了半天,你干啥呢?就是要把这个理论贯彻到行动上去。而且《菩提道次第》也说了,一切经论都是佛的教授、教诫,都是叫你修行的方法。没有一个是讲空话的,讲一篇理论不要修的,没有的。如果你以为某些是只讲理论不用修的,那是你的智慧不够,你看不出里边有修行的道理。

  这里就是两个极端:或者是单学不修,或者是偏修而不学。偏修不学的人最可怜了。我们看到他拼命,工夫下了不少,结果,弄得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我记得有民国有一个大德,他说这个话,这个话当然是过分的,但是也是对我们一个刺激。他说丛林里边的一些哑羊僧,都是参禅念佛来的。哑羊僧就是一问三不知,什么都不知道,参禅不看经的,念佛嘛,“阿弥陀佛”,什么经都不要看的。那么这样子一来,人家问你,什么都问不出来。参禅是好事,念佛也是修行。但是如果都是参禅,都是念佛的话,法哪个来弘呢?所以说这个问题还是严重的,不要做哑羊僧,不要是问了都说不出来的。

  那么说了半天 ,就是要学法。所以说这两个极端都不对:偏修废学不对,只学不修也不好。这一些人走极端,“久修不证”,不证还好,着魔糟糕。

  “我执尊高”,不但自己看不出自己缺点,还要我慢贡高。“多闻无慧”,这个老修行慢心大得很,他自以为证的境界很高,但是,实际上是不是真的证到呢?不一定。我以前有一个侍者师,他告诉我,某某山上面住茅蓬的很多。某某山,几个山,住茅蓬当然都很多,某某也不少。他说经常有那些着了魔的,从这个山头跑到那个山头,从那个山头又跑到这个山头,边跑边“哇哇”大叫——这是着了魔,没有办法了。所以说单修不学的话是很危险的。

  《慧行刻意》后面大家可以翻一翻:初学就要住茅蓬、住闭关的是魔的因,魔的入因,就是说容易着魔的。近慈寺的规矩也是提倡,近慈寺就是藏地的规矩,也提倡住茅蓬、闭关。你要成就,必须经过住茅蓬、闭关的手续。但是什么时候住?先进来是沙弥;经过受比丘戒,五年学戒,十年不离依止;然后进入加行堂,修生起次第;生起次第修好,进入金刚院,修圆成次第;圆成次第修得差不多,自己会修,一切方法都有,一切障难起来之后对治法都有,然后你可以住茅蓬。

  那么要多少年呢?起码一二十年以上。你看么,十年不离依止是学戒堂,进入加行堂,再算上十年的话,二十年以上,金刚院。金刚院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去闭关的,也要选择,那些确实学得好,一切定中的困难出来之后自己能解决,才允许你去住茅蓬。茅蓬在哪里?以前的茅蓬就在云悟山,专门是闭关的地方。那么跑到清凉桥之后,上师很高兴,清凉桥背后靠的是中台的那个山。他说以后你们要住茅蓬的,就到后边去建茅蓬,我们打了钟就吃饭,吃了饭之后你去修行,什么不要你管。但是最后一个也没有,就是能够符合住茅蓬的人,我们清凉桥那么久没有一个。当然也许上头有的,但是他作和尚的,他也不能去。其他的清众,没有执事的,也没有达到那个高的水平,所以结果茅蓬是一个也没有建起来。那么希望初学的人,不要急于去闭茅蓬、闭关等等,这个是水平还差得远。

  那么下面“十四无记”,我们学过的,就不要说了。

  那么《定道资粮》我们基本上就讲到这里。

  

  

  

  1五重是:一、遣虚存实识,二、舍滥留纯识,三、摄末归本识,四、隐劣显胜识,五、遣相证性识。这五重里面所说的识,是唯识观的简称。这个观法是慈恩宗窥基法师,按照《摄大乘论·入所知相分》的纲格(对唯识性次第悟入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三性),采集《解深密》等经,《瑜伽》、《成唯识》等论的义蕴而组成,并为实践的方便区分作五重步骤,详见于他所撰述的《大乘法苑义林章·唯识义林》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幽赞》中。

  2 《摄大乘论世亲释》卷第四:“又薄伽梵解深密经亦如是说。谓彼经中慈氏菩萨问世尊言。诸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佛告慈氏。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世尊。若三摩地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取此心。慈氏。无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如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见影像显现。此心亦尔。如是生时。相似有异所见影现。即由此教理亦显现。所以者何。于定心中随所观见。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无别青瘀等事。但见自心。由此道理。菩萨于其一切识中。应可比知皆唯有识无有境界。”

  3 缘起颂:又曰缘起偈,此偈明说法身之不生不灭,亦名法身偈。《浴佛功德经》:“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智度论十一》:“诸法因缘生,是法说因缘。是法因缘尽,大师如是言。”《佛本行集经四十八》:“诸法从因生,诸法从因灭。如是灭与生,沙门说如是。”《造像功德经》:“诸法因缘生,我说此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大日经疏六》:“法从缘生,即无自性。若无自性,即是本来不生。因缘和合时,亦无所起。因缘离散时,亦无有灭。是故如净虚空,常不变易。”

  4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注解》:“欲善化导必宗说俱通,方能诱物而底于道。”(参考)

  5 《法蕴足论·圣种品第六》:“尔时世尊,告苾刍众:有四圣种,是最胜,是种姓,是可乐,现无杂秽,曾无杂秽,当无杂秽,一切沙门,或婆罗门,或天魔梵,或余世间,无能以法而讥毁者。何等为四?谓我多闻贤圣弟子,随得衣服,便生喜足,赞叹喜足,不为求觅衣服因缘,令诸世间而生讥论。若求不得,终不懊叹,引颈悕望,拊胸迷闷。若求得已,如法受用,不生染着,耽嗜迷闷,藏护贮积。于受用时,能见过患,正知出离。彼由随得衣服喜足,终不自举[夌*欠]蔑于他,而能策勤,正知系念。是名安住古昔圣种。如是弟子,随得饮食,便生喜足,广说如前。如是弟子,随得卧具,便生喜足,广说如前。如是弟子,爱断乐断,精勤随学,于断爱乐,爱修乐修,精勤随学,于修爱乐。彼由如是断修爱乐终不自举[夌*欠]蔑于他,而能策勤,正知系念。是名安住古昔圣种。”

  6《大智度论》卷第一:“有四种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为人悉檀,三者对治悉檀,四者第一义悉檀。四悉檀中,总摄一切十二部经,八万四千法藏,皆是实相,无相违背。”(电子文档)

  7 《妙法莲华经 方便品第二》:“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

  8 《定道资粮颂讲录》:““邪僻”,独行己意,虽遇善友,不能引转也。定中尤不能僻执。散心执着,如和土作坯,犹可改转;定中执心,如陶器经火后,其形不可复易矣。“二边”,谓偏空偏有,此障定道,不得速成。”

  9《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七十七:“过去有佛号曰底砂,或曰补砂。彼佛有二菩萨弟子勤修梵行,一名释迦牟尼,二名梅怛俪药。尔时彼佛观二弟子谁先根熟,即如实知慈氏先熟,能寂后熟;复观二士所化有情谁根先熟,又如实知释迦所化应先根熟。知已即念,我今云何令彼机感相会遇耶?然令一人速熟则易,非令多人。作是念已,便告释迦,吾欲游山,汝可随去。尔时彼佛取尼师檀,随路先往。既至山上,入吠琉璃龛,敷尼师檀,结跏趺坐,入火界定。经七昼夜,受妙喜乐,威光炽然。释迦须臾亦往山上处处寻佛,如犊求母,展转遇至彼龛室前。欻然见佛威仪端肃,光明照曜,专诚恳发喜叹不堪。于行无间,忘下一足,瞻仰尊颜,目不暂舍,经七昼夜,以一伽他赞彼佛曰:天地此界多闻室,逝宫天处十方无,丈夫牛王大沙门,寻地山林遍无等。如是赞已,便超九劫,于慈氏前得无上觉。”(电子文档)

  10 答问法,见《俱舍论颂疏注释》P39-40。

  11《定道资粮颂讲录》:“念佛、念法乃至念阿弥陀佛、参话头、皆是念。念佛者,如念上师、念文殊、念本尊是。念法者,如修五字真言、念菩提…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