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道資糧頌講記▪P80

  ..續本文上一頁,還高興地謝我們,“好好好,我們再給你證叁果,好,你坐了不要動,哦,叁果來了。”“嘣”,又是一下。最後四果,“嘣”一下,真地證了阿羅漢。

  這個就是說利根嘛,你說他笨,但是他功夫用到後來就成了利根,不是說法,來個球都證了。那麼我們說真證,一般就是佛說法之後,能夠當下證道的就是利根。

  那麼“鈍根”,我們看看自己,到底挨了哪一堆。聽了法之後毫無疑意,等于說上等的,法聽了之後,一點也沒有懷疑,“能如說學修學修即能親證”,能夠沒有懷疑,也能夠如法地去學、去修,就是說,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能照此做的,做了之後,果然也能證的,這是鈍根的最上的一種。

  第二種,“毫無疑意”,也沒有懷疑;“能如說學修”,也能照這個講的去學、去修;“精進不懈”,也能夠精進;“而證悟遲緩或分證不全”,但是證悟很慢,不是馬上可能證到,或者證到不全的,支分證到一些,這是第二等,也好嘛。我們現在的人能夠證到一點點,也不錯了嘛。

  那麼就不要做下等,“或有疑意”,聽了之後,到底是不是這麼回事不相信,“地獄?地獄在哪裏,我還沒看到過,什麼地獄了不地獄了。”這個是壞事還要做,那就糟糕了。有懷疑,“多方始解”,這個也不算最壞,你多方面地給他講,才能夠知道,也總算解,不是不解了。

  “或只學不修”,有的人只是學,不修的,只嘴巴一套,空談理論,“修的我不管的,我只要學好了。”學了之後,有什麼好處呢?爲人說嘛;說了有什麼好處了?爲人師嘛;作人師有什麼好處?可以得恭敬利養嘛。這個就不好,學了就要修。或者你“偏修廢學”,單是拼命地埋頭盲修瞎練,不學。

  這個都是兩個極端,我們說學,在《菩提道次第》講的很清楚,學就是爲了修的,你要怎麼修呢?要經過學才知道,修就是學的實踐。你學了半天,你幹啥呢?就是要把這個理論貫徹到行動上去。而且《菩提道次第》也說了,一切經論都是佛的教授、教誡,都是叫你修行的方法。沒有一個是講空話的,講一篇理論不要修的,沒有的。如果你以爲某些是只講理論不用修的,那是你的智慧不夠,你看不出裏邊有修行的道理。

  這裏就是兩個極端:或者是單學不修,或者是偏修而不學。偏修不學的人最可憐了。我們看到他拼命,工夫下了不少,結果,弄得自己什麼都不知道。

  我記得有民國有一個大德,他說這個話,這個話當然是過分的,但是也是對我們一個刺激。他說叢林裏邊的一些啞羊僧,都是參禅念佛來的。啞羊僧就是一問叁不知,什麼都不知道,參禅不看經的,念佛嘛,“阿彌陀佛”,什麼經都不要看的。那麼這樣子一來,人家問你,什麼都問不出來。參禅是好事,念佛也是修行。但是如果都是參禅,都是念佛的話,法哪個來弘呢?所以說這個問題還是嚴重的,不要做啞羊僧,不要是問了都說不出來的。

  那麼說了半天 ,就是要學法。所以說這兩個極端都不對:偏修廢學不對,只學不修也不好。這一些人走極端,“久修不證”,不證還好,著魔糟糕。

  “我執尊高”,不但自己看不出自己缺點,還要我慢貢高。“多聞無慧”,這個老修行慢心大得很,他自以爲證的境界很高,但是,實際上是不是真的證到呢?不一定。我以前有一個侍者師,他告訴我,某某山上面住茅蓬的很多。某某山,幾個山,住茅蓬當然都很多,某某也不少。他說經常有那些著了魔的,從這個山頭跑到那個山頭,從那個山頭又跑到這個山頭,邊跑邊“哇哇”大叫——這是著了魔,沒有辦法了。所以說單修不學的話是很危險的。

  《慧行刻意》後面大家可以翻一翻:初學就要住茅蓬、住閉關的是魔的因,魔的入因,就是說容易著魔的。近慈寺的規矩也是提倡,近慈寺就是藏地的規矩,也提倡住茅蓬、閉關。你要成就,必須經過住茅蓬、閉關的手續。但是什麼時候住?先進來是沙彌;經過受比丘戒,五年學戒,十年不離依止;然後進入加行堂,修生起次第;生起次第修好,進入金剛院,修圓成次第;圓成次第修得差不多,自己會修,一切方法都有,一切障難起來之後對治法都有,然後你可以住茅蓬。

  那麼要多少年呢?起碼一二十年以上。你看麼,十年不離依止是學戒堂,進入加行堂,再算上十年的話,二十年以上,金剛院。金剛院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去閉關的,也要選擇,那些確實學得好,一切定中的困難出來之後自己能解決,才允許你去住茅蓬。茅蓬在哪裏?以前的茅蓬就在雲悟山,專門是閉關的地方。那麼跑到清涼橋之後,上師很高興,清涼橋背後靠的是中臺的那個山。他說以後你們要住茅蓬的,就到後邊去建茅蓬,我們打了鍾就吃飯,吃了飯之後你去修行,什麼不要你管。但是最後一個也沒有,就是能夠符合住茅蓬的人,我們清涼橋那麼久沒有一個。當然也許上頭有的,但是他作和尚的,他也不能去。其他的清衆,沒有執事的,也沒有達到那個高的水平,所以結果茅蓬是一個也沒有建起來。那麼希望初學的人,不要急于去閉茅蓬、閉關等等,這個是水平還差得遠。

  那麼下面“十四無記”,我們學過的,就不要說了。

  那麼《定道資糧》我們基本上就講到這裏。

  

  

  

  1五重是:一、遣虛存實識,二、舍濫留純識,叁、攝末歸本識,四、隱劣顯勝識,五、遣相證性識。這五重裏面所說的識,是唯識觀的簡稱。這個觀法是慈恩宗窺基法師,按照《攝大乘論·入所知相分》的綱格(對唯識性次第悟入遍計所執、依他起、圓成實叁性),采集《解深密》等經,《瑜伽》、《成唯識》等論的義蘊而組成,並爲實踐的方便區分作五重步驟,詳見于他所撰述的《大乘法苑義林章·唯識義林》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幽贊》中。

  2 《攝大乘論世親釋》卷第四:“又薄伽梵解深密經亦如是說。謂彼經中慈氏菩薩問世尊言。諸叁摩地所行影像。彼與此心。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佛告慈氏。當言無異。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識故。我說識所緣唯識所現故。世尊。若叁摩地所行影像。即與此心無有異者。雲何此心還取此心。慈氏。無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如質爲緣還見本質。而謂我今見于影像。及謂離質別有所見影像顯現。此心亦爾。如是生時。相似有異所見影現。即由此教理亦顯現。所以者何。于定心中隨所觀見。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無別青瘀等事。但見自心。由此道理。菩薩于其一切識中。應可比知皆唯有識無有境界。”

  3 緣起頌:又曰緣起偈,此偈明說法身之不生不滅,亦名法身偈。《浴佛功德經》:“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智度論十一》:“諸法因緣生,是法說因緣。是法因緣盡,大師如是言。”《佛本行集經四十八》:“諸法從因生,諸法從因滅。如是滅與生,沙門說如是。”《造像功德經》:“諸法因緣生,我說此因緣。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大日經疏六》:“法從緣生,即無自性。若無自性,即是本來不生。因緣和合時,亦無所起。因緣離散時,亦無有滅。是故如淨虛空,常不變易。”

  4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注解》:“欲善化導必宗說俱通,方能誘物而底于道。”(參考)

  5 《法蘊足論·聖種品第六》:“爾時世尊,告苾刍衆:有四聖種,是最勝,是種姓,是可樂,現無雜穢,曾無雜穢,當無雜穢,一切沙門,或婆羅門,或天魔梵,或余世間,無能以法而譏毀者。何等爲四?謂我多聞賢聖弟子,隨得衣服,便生喜足,贊歎喜足,不爲求覓衣服因緣,令諸世間而生譏論。若求不得,終不懊歎,引頸悕望,拊胸迷悶。若求得已,如法受用,不生染著,耽嗜迷悶,藏護貯積。于受用時,能見過患,正知出離。彼由隨得衣服喜足,終不自舉[夌*欠]蔑于他,而能策勤,正知系念。是名安住古昔聖種。如是弟子,隨得飲食,便生喜足,廣說如前。如是弟子,隨得臥具,便生喜足,廣說如前。如是弟子,愛斷樂斷,精勤隨學,于斷愛樂,愛修樂修,精勤隨學,于修愛樂。彼由如是斷修愛樂終不自舉[夌*欠]蔑于他,而能策勤,正知系念。是名安住古昔聖種。”

  6《大智度論》卷第一:“有四種悉檀:一者世界悉檀,二者各各爲人悉檀,叁者對治悉檀,四者第一義悉檀。四悉檀中,總攝一切十二部經,八萬四千法藏,皆是實相,無相違背。”(電子文檔)

  7 《妙法蓮華經 方便品第二》:“佛種從緣起, 是故說一乘。”

  8 《定道資糧頌講錄》:““邪僻”,獨行己意,雖遇善友,不能引轉也。定中尤不能僻執。散心執著,如和土作坯,猶可改轉;定中執心,如陶器經火後,其形不可複易矣。“二邊”,謂偏空偏有,此障定道,不得速成。”

  9《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七十七:“過去有佛號曰底砂,或曰補砂。彼佛有二菩薩弟子勤修梵行,一名釋迦牟尼,二名梅怛俪藥。爾時彼佛觀二弟子誰先根熟,即如實知慈氏先熟,能寂後熟;複觀二士所化有情誰根先熟,又如實知釋迦所化應先根熟。知已即念,我今雲何令彼機感相會遇耶?然令一人速熟則易,非令多人。作是念已,便告釋迦,吾欲遊山,汝可隨去。爾時彼佛取尼師檀,隨路先往。既至山上,入吠琉璃龛,敷尼師檀,結跏趺坐,入火界定。經七晝夜,受妙喜樂,威光熾然。釋迦須臾亦往山上處處尋佛,如犢求母,展轉遇至彼龛室前。欻然見佛威儀端肅,光明照曜,專誠懇發喜歎不堪。于行無間,忘下一足,瞻仰尊顔,目不暫舍,經七晝夜,以一伽他贊彼佛曰:天地此界多聞室,逝宮天處十方無,丈夫牛王大沙門,尋地山林遍無等。如是贊已,便超九劫,于慈氏前得無上覺。”(電子文檔)

  10 答問法,見《俱舍論頌疏注釋》P39-40。

  11《定道資糧頌講錄》:“念佛、念法乃至念阿彌陀佛、參話頭、皆是念。念佛者,如念上師、念文殊、念本尊是。念法者,如修五字真言、念菩提…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