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道资粮颂讲记▪P9

  ..续本文上一页而来,把烦恼灭掉,这个没有无漏慧是灭不掉的。那么无漏慧从何而来?依从佛的言教而来。因为佛的言教就是文字的般若,经过观修,修证的般若,观照般若,最后实相般若,证到无漏慧。真的证到,那烦恼就可以断掉了。

  所以说目的跟方法都不一样。出世禅跟世间禅有区别,这个应当要知道的。

  

  世间禅

  次第禅又分两种:世间、出世间。世间禅的方法,就是观下地的粗、苦、障,观上地的静、妙、离,这样子对照地观,把心力往上提,就是说忻乐向上。跟我们生西方极乐世界一样的,你要把娑婆世界跟西方对比,西方是怎么怎么好,娑婆世界怎么怎么坏,那么一心向西方去,将来你再稍(捎?造?)一些功德就能去。那么你修初禅定一样,欲界是怎么怎么的坏,初禅天是怎么怎么的好,然后离欲、恶不善法,用去五盖的方法,就可以到初禅去。这也是比较而来的,那么用的方法也是把烦恼压下去,并没有断掉,所以说是有漏的方法。

  “若定若上生”,这个我们笔记没有写,昨天大概讲了一道,实际上还是要把《俱舍》的文,拿一点出来要踏实一点。

  (昨天我也把《俱舍》的那个东西写了一下,这个就没有写笔记,那么自己写一下好了。《俱舍》里边,这个话没有全部写下来,你大概、写少一点可以。)

  

  《俱舍论颂疏》卷二十八:“四种静虑各有二种,一生静虑,二定静虑。”

  (无色亦如是,亦有二种,一生无色、二定无色。)

  《俱舍》里边文,四种静虑,就是四禅,各有两种。四个静虑,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各有两种,哪两种呢?一“生静虑”,二“定静虑”。四个静虑都有两种。

  “生静虑”就是天,生到天上去,这个也叫静虑。初禅的生静虑就是初禅天。二禅的生静虑就是二禅天。“定静虑”是就禅定来说,就是修得。 “生静虑”是报得的异熟果,这一辈子修初禅成功,下一辈子的果报决定是生在初禅天,这是异熟报。到了初禅天去也在静虑之中,但是这个静虑是生来就有的,不要你修,也就生在这个静虑天去了。

  “定静虑”是现生修得的禅定。这个禅定,我们修到之后,人还是欲界的人,但是静虑的功德有了。我们说初静虑,最起码的是男女贪断掉,瞋恚心也没有了。所以说真正得了初静虑的人,你再怎么扰害他,他不会跟你发脾气的,除非示现。一般说他不会发脾气,如果扰得他太厉害,他要发脾气,那么他的静虑也就退掉,烦恼一起静虑就退掉了。跟那个国王的女儿接那个五通仙人一样的,他得了静虑之后,可以有五通,但是一旦他起了烦恼心,定退掉,通也没有,所以说这个世间静虑是靠不住的。

  “若定若上生”,就是说四种静虑各有二种,一是生静虑,二是定静虑。那么无色也是一样的,“无色亦如是”。“无色”就是无色天的无色。无色定,“亦如是”,也同样有两种,一种是“生无色”,二种是“定无色”。

  “生无色”,你生了无色天去,生到空无边处、识无边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这是“生无色”。“定无色”,假使在欲界也好、色界也好,你修那个无色界的定,这个定你修成功,叫“定无色”。假使说你修成功空无边处定,无色定的这个定你得到,但是你人的报身还在欲界,那么你下一辈子死掉以后,第二辈子决定要生无色天去的。

  那么静虑也好、无色定也好,都有两种。一种是“生”,就是说生在这个天上,色界天、无色界天。一个是“定”,人还在欲界 ,但是定已经修到了。所以说这个颂里边“若定若上生”,就是包含这两种,生静虑、定静虑。

  “久住于观行”,要得到这个定,就要长久地在观行里边修。那么这个次第从欲界的……到非想,实际上不是欲界。“世间九次第”,我们表上看到(见表一,第2页),昨天不是写了个表吗?这个表里边次第禅九个——“未到地定”实际上属于色界定,色界的边缘,等于说郊区。假使你到上海去,上海市区是很繁荣的,但是郊区还有田……屋子也不一定都是高楼大厦。那么就是说还没有到初禅的根本定,已经进了初禅里的定的范围,这个叫未到地定,还没有到根本。“未到地定”已经属于色界的范围,不是欲界的。所以“从欲至非想”,这个话要简别一下,就是说这个未到地定是色界未到地定,有的人当它是欲界定,不是欲界的。那么欲界有没有定?一般说欲界的人都是散心。但是也有人说欲界有定,叫一个电光定什么的,也是一个很快的,不能够入很长时间的,也有。那么这里指的是未到地定、四禅、四无色定,这九个定,世间禅。没有由无漏慧、无漏的法去修,以有漏的相对的比较,下地不好上地好,这样子修的都叫世间定。

  海公上师他又发挥了一些。他就是说假使你修无漏定,而你的心还是世间心,就没有发出离心的话,你修的定还是……虽然方法是用无漏定的方法,但是你的发心不是无漏的,那结的果还是世间的。等于说我们念佛一样的,念佛这个佛号是佛教的摩尼大宝,是一个无上之宝,可以生到西方去的。但是你求世间的财、名、身体健康,以这样的目的修,你得到的果也是世间的人天果,也不会是出离的果。当然,你这个种子种下去,总有一天会发那个出世的芽,但是这个可能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了。

  

  出世间禅

  出世间的定,我们就先表上看(见表一,第2页),它是四禅、四空定、还有灭受想定,这都是出世间的。那么这个四禅、四空是通世、出世间的,这个是通的,灭尽定只有三果以上的人才能得到,所以一定是出世间的。

  这里我们还要简别一下,真正的无漏定在什么时候得到呢?真正的无漏定是用哪些定得呢?就是说四禅可以用它作世间的有漏定,也可以修无漏定,四禅。三个空,就是说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这三个无色定可以做有漏的,也可以拿来修无漏的。

  但是非想非非想定,这是有漏的,不通无漏的。为什么缘故呢?无漏的定要用智慧断烦恼的,而非想非非想的定,他是外道,他要把这个心灭掉。他知道无想定也是把心灭掉,因为他们也懂一点,心里造烦恼才有这个苦的果,假使心灭掉了,果不造了,他们就认为证涅槃了。所以无想定的那些外道,他修无想定,把第六意识都灭掉,因为造业知道是第六意识,第七、第八识还不懂,那么这个他认为是安全了。但是他有一个顾虑,如果说你身体还在,心灭掉,毕竟不会断灭,一断灭,这个“我”就不见,他们要害怕的。外道还执个“我”的,如果你身体也没有,心也没有,不是很可怕吗?这个自己到哪里去了?断灭掉,外道就是执常见的,就是我要永生的了。非想非非想定是无色界的,身体已经没有了,他不修无想定,如果把第六意识全部灭掉,那身心都毁灭,他们就害怕。所以说要选第四禅,第四禅身体在的,那么你心灭掉,他有个保证,身体还在了。

  非想非非想定,这个外道也认为心不好,但是心不好你想灭掉它吧,他身体也没有,什么都断掉,他也害怕;这么不灭么,他要造业。非想就是说心灭得差不多;非非想,但是又没有灭完。这样子的他认为若沉若浮的情况,是最安逸的,保险的,就搞那个非想非非想定,他认为是最高的,可以证涅槃,永远再不会堕落了。

  实际上这些都是徒然的。定的力量一失去,将来还是掉下来了。我们经常打射箭的比喻,你修的定等于射箭的力量,可以往上升,但是箭升到一定高度,它的力量不够,它就往下堕。你定力失去之后,你还得下堕。尤其是非想非非想定下来,畜生道也可能去,恶道可以去。而无想定下来更可怕,因为无想定本身它是外道定,外道执为这个是涅槃,是一个外道的邪见在里头,再加上无想定把心停下来,愚痴,所以说你最起码的,将来注定堕畜生道,那一些有邪见的、过去有业障的还得下其他的恶道去了。所以这些不是究竟的办法。

  那么出世间道,我们说用的,这里学的是九次第定,就是说四禅四空,还有灭受想定了。而真正根据《俱舍》的灭烦恼的定,就是无漏定也是九个,那就是说未到、中间、四禅、三无色。未到定,就是这个一样的,未到地定,还有个中间定,初禅二禅之中,一个中间定,这个也可以起无漏的无漏道。那么四个禅定可以起无漏道。三个无色,从空无边处、识无边处,到无所有处,这三个无色定也可以起无漏道。那么这么有九个定都可以起无漏道的,那就是未到定、中间定、四禅、三无色。那么这个是能够起无漏道,断烦恼的这个禅定,也是九个。

  要修出世间的无漏的禅定,却不是像这个世间有漏定一样,你直接可以修,它要经过一些过程的,那么就是要亲近善士,《菩提道次第》讲得很多,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如理思惟、法随法行,这就是“预流四支”,这个是得预流果的支分,也可以说预流的因,叫预流四支。

  (3A)然后自己要有聪慧,要有堪能性。聪慧就是说闻思修三个慧都具足,要有堪能性,就是昨天讲的要勇猛,即使勇猛不够的话,要耐得烦,就是赖得过去。

  

  四谛

  “知苦思断集”。昨天就讲到这里,苦集灭道的事情要知道。昨天我们讲了“四谛十六行观”,就是说要知道这个世间是苦,这跟世间禅不一样了。世间禅只知道欲界苦,初禅就是好的;或者是初禅不好,二禅就是好的,总是有一个相对的好在里头。这就永远出不了三界,认为三界还可以呆的,下边不好,上边好嘛。而这个,出世的,他是因为认为整个三界都是苦,不可以呆的,都要出离的,不是相对的,绝对的,三界全部要出离的,所以说要知道三界是苦。苦的因是烦恼、造业,那你既然要灭苦,从因上下手,应该把烦恼断掉,恶业不要造。这样子苦灭掉,是达到什么境界呢?就是涅槃境界,一切三灾都息灭,一切三毒都消除,一切不好的全部没有,留下的就是最好的。这个境界是不是有呢?有,能证到的。怎么去证呢?修道了。所以从这个苦集灭道的道理来修。

  苦集灭道…

《定道资粮颂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