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而來,把煩惱滅掉,這個沒有無漏慧是滅不掉的。那麼無漏慧從何而來?依從佛的言教而來。因爲佛的言教就是文字的般若,經過觀修,修證的般若,觀照般若,最後實相般若,證到無漏慧。真的證到,那煩惱就可以斷掉了。
所以說目的跟方法都不一樣。出世禅跟世間禅有區別,這個應當要知道的。
世間禅
次第禅又分兩種:世間、出世間。世間禅的方法,就是觀下地的粗、苦、障,觀上地的靜、妙、離,這樣子對照地觀,把心力往上提,就是說忻樂向上。跟我們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樣的,你要把娑婆世界跟西方對比,西方是怎麼怎麼好,娑婆世界怎麼怎麼壞,那麼一心向西方去,將來你再稍(捎?造?)一些功德就能去。那麼你修初禅定一樣,欲界是怎麼怎麼的壞,初禅天是怎麼怎麼的好,然後離欲、惡不善法,用去五蓋的方法,就可以到初禅去。這也是比較而來的,那麼用的方法也是把煩惱壓下去,並沒有斷掉,所以說是有漏的方法。
“若定若上生”,這個我們筆記沒有寫,昨天大概講了一道,實際上還是要把《俱舍》的文,拿一點出來要踏實一點。
(昨天我也把《俱舍》的那個東西寫了一下,這個就沒有寫筆記,那麼自己寫一下好了。《俱舍》裏邊,這個話沒有全部寫下來,你大概、寫少一點可以。)
《俱舍論頌疏》卷二十八:“四種靜慮各有二種,一生靜慮,二定靜慮。”
(無色亦如是,亦有二種,一生無色、二定無色。)
《俱舍》裏邊文,四種靜慮,就是四禅,各有兩種。四個靜慮,初禅、二禅、叁禅、四禅,各有兩種,哪兩種呢?一“生靜慮”,二“定靜慮”。四個靜慮都有兩種。
“生靜慮”就是天,生到天上去,這個也叫靜慮。初禅的生靜慮就是初禅天。二禅的生靜慮就是二禅天。“定靜慮”是就禅定來說,就是修得。 “生靜慮”是報得的異熟果,這一輩子修初禅成功,下一輩子的果報決定是生在初禅天,這是異熟報。到了初禅天去也在靜慮之中,但是這個靜慮是生來就有的,不要你修,也就生在這個靜慮天去了。
“定靜慮”是現生修得的禅定。這個禅定,我們修到之後,人還是欲界的人,但是靜慮的功德有了。我們說初靜慮,最起碼的是男女貪斷掉,瞋恚心也沒有了。所以說真正得了初靜慮的人,你再怎麼擾害他,他不會跟你發脾氣的,除非示現。一般說他不會發脾氣,如果擾得他太厲害,他要發脾氣,那麼他的靜慮也就退掉,煩惱一起靜慮就退掉了。跟那個國王的女兒接那個五通仙人一樣的,他得了靜慮之後,可以有五通,但是一旦他起了煩惱心,定退掉,通也沒有,所以說這個世間靜慮是靠不住的。
“若定若上生”,就是說四種靜慮各有二種,一是生靜慮,二是定靜慮。那麼無色也是一樣的,“無色亦如是”。“無色”就是無色天的無色。無色定,“亦如是”,也同樣有兩種,一種是“生無色”,二種是“定無色”。
“生無色”,你生了無色天去,生到空無邊處、識無邊處,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這是“生無色”。“定無色”,假使在欲界也好、色界也好,你修那個無色界的定,這個定你修成功,叫“定無色”。假使說你修成功空無邊處定,無色定的這個定你得到,但是你人的報身還在欲界,那麼你下一輩子死掉以後,第二輩子決定要生無色天去的。
那麼靜慮也好、無色定也好,都有兩種。一種是“生”,就是說生在這個天上,色界天、無色界天。一個是“定”,人還在欲界 ,但是定已經修到了。所以說這個頌裏邊“若定若上生”,就是包含這兩種,生靜慮、定靜慮。
“久住于觀行”,要得到這個定,就要長久地在觀行裏邊修。那麼這個次第從欲界的……到非想,實際上不是欲界。“世間九次第”,我們表上看到(見表一,第2頁),昨天不是寫了個表嗎?這個表裏邊次第禅九個——“未到地定”實際上屬于色界定,色界的邊緣,等于說郊區。假使你到上海去,上海市區是很繁榮的,但是郊區還有田……屋子也不一定都是高樓大廈。那麼就是說還沒有到初禅的根本定,已經進了初禅裏的定的範圍,這個叫未到地定,還沒有到根本。“未到地定”已經屬于色界的範圍,不是欲界的。所以“從欲至非想”,這個話要簡別一下,就是說這個未到地定是色界未到地定,有的人當它是欲界定,不是欲界的。那麼欲界有沒有定?一般說欲界的人都是散心。但是也有人說欲界有定,叫一個電光定什麼的,也是一個很快的,不能夠入很長時間的,也有。那麼這裏指的是未到地定、四禅、四無色定,這九個定,世間禅。沒有由無漏慧、無漏的法去修,以有漏的相對的比較,下地不好上地好,這樣子修的都叫世間定。
海公上師他又發揮了一些。他就是說假使你修無漏定,而你的心還是世間心,就沒有發出離心的話,你修的定還是……雖然方法是用無漏定的方法,但是你的發心不是無漏的,那結的果還是世間的。等于說我們念佛一樣的,念佛這個佛號是佛教的摩尼大寶,是一個無上之寶,可以生到西方去的。但是你求世間的財、名、身體健康,以這樣的目的修,你得到的果也是世間的人天果,也不會是出離的果。當然,你這個種子種下去,總有一天會發那個出世的芽,但是這個可能是很久很久以後的事情了。
出世間禅
出世間的定,我們就先表上看(見表一,第2頁),它是四禅、四空定、還有滅受想定,這都是出世間的。那麼這個四禅、四空是通世、出世間的,這個是通的,滅盡定只有叁果以上的人才能得到,所以一定是出世間的。
這裏我們還要簡別一下,真正的無漏定在什麼時候得到呢?真正的無漏定是用哪些定得呢?就是說四禅可以用它作世間的有漏定,也可以修無漏定,四禅。叁個空,就是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這叁個無色定可以做有漏的,也可以拿來修無漏的。
但是非想非非想定,這是有漏的,不通無漏的。爲什麼緣故呢?無漏的定要用智慧斷煩惱的,而非想非非想的定,他是外道,他要把這個心滅掉。他知道無想定也是把心滅掉,因爲他們也懂一點,心裏造煩惱才有這個苦的果,假使心滅掉了,果不造了,他們就認爲證涅槃了。所以無想定的那些外道,他修無想定,把第六意識都滅掉,因爲造業知道是第六意識,第七、第八識還不懂,那麼這個他認爲是安全了。但是他有一個顧慮,如果說你身體還在,心滅掉,畢竟不會斷滅,一斷滅,這個“我”就不見,他們要害怕的。外道還執個“我”的,如果你身體也沒有,心也沒有,不是很可怕嗎?這個自己到哪裏去了?斷滅掉,外道就是執常見的,就是我要永生的了。非想非非想定是無色界的,身體已經沒有了,他不修無想定,如果把第六意識全部滅掉,那身心都毀滅,他們就害怕。所以說要選第四禅,第四禅身體在的,那麼你心滅掉,他有個保證,身體還在了。
非想非非想定,這個外道也認爲心不好,但是心不好你想滅掉它吧,他身體也沒有,什麼都斷掉,他也害怕;這麼不滅麼,他要造業。非想就是說心滅得差不多;非非想,但是又沒有滅完。這樣子的他認爲若沈若浮的情況,是最安逸的,保險的,就搞那個非想非非想定,他認爲是最高的,可以證涅槃,永遠再不會墮落了。
實際上這些都是徒然的。定的力量一失去,將來還是掉下來了。我們經常打射箭的比喻,你修的定等于射箭的力量,可以往上升,但是箭升到一定高度,它的力量不夠,它就往下墮。你定力失去之後,你還得下墮。尤其是非想非非想定下來,畜生道也可能去,惡道可以去。而無想定下來更可怕,因爲無想定本身它是外道定,外道執爲這個是涅槃,是一個外道的邪見在裏頭,再加上無想定把心停下來,愚癡,所以說你最起碼的,將來注定墮畜生道,那一些有邪見的、過去有業障的還得下其他的惡道去了。所以這些不是究竟的辦法。
那麼出世間道,我們說用的,這裏學的是九次第定,就是說四禅四空,還有滅受想定了。而真正根據《俱舍》的滅煩惱的定,就是無漏定也是九個,那就是說未到、中間、四禅、叁無色。未到定,就是這個一樣的,未到地定,還有個中間定,初禅二禅之中,一個中間定,這個也可以起無漏的無漏道。那麼四個禅定可以起無漏道。叁個無色,從空無邊處、識無邊處,到無所有處,這叁個無色定也可以起無漏道。那麼這麼有九個定都可以起無漏道的,那就是未到定、中間定、四禅、叁無色。那麼這個是能夠起無漏道,斷煩惱的這個禅定,也是九個。
要修出世間的無漏的禅定,卻不是像這個世間有漏定一樣,你直接可以修,它要經過一些過程的,那麼就是要親近善士,《菩提道次第》講得很多,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這就是“預流四支”,這個是得預流果的支分,也可以說預流的因,叫預流四支。
(3A)然後自己要有聰慧,要有堪能性。聰慧就是說聞思修叁個慧都具足,要有堪能性,就是昨天講的要勇猛,即使勇猛不夠的話,要耐得煩,就是賴得過去。
四谛
“知苦思斷集”。昨天就講到這裏,苦集滅道的事情要知道。昨天我們講了“四谛十六行觀”,就是說要知道這個世間是苦,這跟世間禅不一樣了。世間禅只知道欲界苦,初禅就是好的;或者是初禅不好,二禅就是好的,總是有一個相對的好在裏頭。這就永遠出不了叁界,認爲叁界還可以呆的,下邊不好,上邊好嘛。而這個,出世的,他是因爲認爲整個叁界都是苦,不可以呆的,都要出離的,不是相對的,絕對的,叁界全部要出離的,所以說要知道叁界是苦。苦的因是煩惱、造業,那你既然要滅苦,從因上下手,應該把煩惱斷掉,惡業不要造。這樣子苦滅掉,是達到什麼境界呢?就是涅槃境界,一切叁災都息滅,一切叁毒都消除,一切不好的全部沒有,留下的就是最好的。這個境界是不是有呢?有,能證到的。怎麼去證呢?修道了。所以從這個苦集滅道的道理來修。
苦集滅道…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