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四谛,一切佛法都離不開的,再高深的《華嚴經》、《法華經》也離不開苦集滅道,最起碼的佛的開示,對一般初機開示的也離不開苦集滅道。佛一開始轉*輪,就是轉的四谛*輪——苦集滅道。苦集滅道當然層次高低不同,就天臺教來說,有藏教的生滅四谛;還有通教的無生四谛;還有別教的無量四谛;還有圓教的無作四谛。四谛盡管層次高低不同,但是離不開四谛——苦集滅道。整個的佛教也沒有超越四谛的,四谛就包含一切佛教。我們說淨土宗,也是苦集滅道,淨土就是滅道,娑婆——苦集,這個也是四谛。所以說要修出世道的,一定要知道苦集滅道。
我們這裏要帶便地說一下,有的人說只要一句“阿彌陀佛”夠了,什麼都不要知道。如果你苦集滅道的道理不知道,不知道娑婆是苦集,極樂是滅道,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多少劫的菩薩行莊嚴出來的這個淨土,如果你這個道理不知道的話,生西方的,除非你是宿世有福,什麼都不知道,不分別,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生過去,也可以。如果你心裏分別心多一點的話,那你苦集滅道要知道一點才行。有的人說只要一本《無量壽經》夠了,那麼你戒本要不要?假使說你是比丘、比丘尼的話,你戒本要不要?如果不持戒你怎麼生西方去?你犯戒犯得一塌糊塗,西方阿彌陀佛還收你嗎?不收的。所以戒本也要。所以從這方面說,四谛要知道,戒本也要,那麼你羯磨也要,你不能說做了比丘、比丘尼,就知道吃飯,羯磨也不做,誦戒也不誦,安居不安。這些都要,四分律都要,一本經還是不夠的。
真正修無漏道的,四谛道理一定要知道,除了前面的親近善知識外,還要知道苦集滅道的四谛道理。那麼這裏配,就是親近善士,“聰慧具堪能”,包括預流四支,是資糧道;知道苦集滅道是加行道,加行道要修苦集滅道。這個在《俱舍》裏邊也是一樣的。
“得有學智見”。叁個名字: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
有學聖者,見道以上的,沒有證到阿羅漢,或者是證到佛的果之前的,都是有學。證到佛果或者阿羅漢果的叫無學,畢業了,沒有什麼學的了。在二乘裏邊聲聞緣覺是畢業,他沒有東西學,全部都學會了。那麼大乘裏邊,佛是無學,他什麼都會,你再叫他學什麼呢?沒有東西學,只有度衆生了。這是有學、無學,都是聖者了。那麼凡夫什麼呢?凡夫叫非有學非無學,既不是有學,也不是無學,這就是凡夫。
所以這叁個名字也要知道一下。凡夫是非有學非無學,見道以上到修道的聖者都是有學,佛、阿羅漢果畢業的,最後的那個就是無學了。
“得有學智見”是見道,見道的人有學,進入有學智的行列去;“預流”,預入聖人之流,聖者的流已經參與進去,這是預流果,那麼見道呢?有學的智見得到,有學的智見是無漏的智見,無漏智見得到才叫見道,你沒有這個無漏智見,你還是凡夫,那麼“得有學智見”,這個見道的什麼智見?
我們把《俱舍》的講義翻來看一看,那就是八忍八智。八忍八智裏邊,最後一個“道類智”屬于修道;從“苦法忍”一直到“道類忍”,這十五個心都是有學,都是見道的,有學智見。
見了道之後,眼界是開了,就是見所斷的煩惱斷掉,八十八使(見表叁,第32頁)。我們所以把《俱舍》拿過來,因爲很多可以參考的,免得寫黑板,抄又懶得抄,要拖後腿,將來磁帶好,講義永遠出不來,這樣子快一些。
“繼續修聖道”,見了道之後再繼續修聖道,見所斷的煩惱是斷掉了,修所斷的煩惱還要繼續斷。就是見所斷的是迷理的,道理上迷惑的煩惱沒有了,道理看清楚了,假如碰到事情還要會迷的。
很多人,有些他這裏受了五戒,修行的道理都知道。可是他寫信來告訴我,他又碰到一些煩惱的事情。什麼呢?他的父母要他找對象。他自己嘛,還是個凡夫,感到出家麼修行固然好,好象對象麼也不錯,這兩種就糊裏糊塗起來了。但是道理是清楚的,真正修行麼出家最好,或者獨身也可以,父母不同意麼,獨身;但是,他煩惱還有,就是事上他還勝不過。
修道的時候,就是要斷事上的煩惱。在禅宗裏邊大徹大悟之後,要“林間樹下,長養聖胎”,就是這個事情,你雖然開悟了,這些事上的煩惱還沒有斷,你還是要把它斷掉,才能夠度衆生,才能夠自己了脫。所以要“繼續修聖道”。
“見修所斷斷”,見道斷的煩惱,見道時斷;修所斷的煩惱也斷掉,這是修道斷的。“自離系涅槃”,這個時候見道所斷的、修道所斷的斷完,“離系”,煩惱的系縛離開,證到涅槃,這是無學道,“永超越叁界”,這個永遠超出叁界。
這是叫出世禅。這個出世禅,我們發的講義不是說:出世禅,依五道次第。
根本乘五道次第
資糧道──修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
加行道──修苦集滅道四谛十六行觀,暖、頂、忍、世第一法。
見 道──斷見所斷惑,證無我,證初果。
修 道──斷八十品修所斷惑,曆二果、叁果,乃至阿羅漢向。
無學道──斷八十一品修所斷惑,煩惱盡,出離叁界證阿羅漢果。
資糧道——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那麼這是我們這裏“由親近善士”、“聰慧具堪能”。
下面就是說加行道,修苦集滅道,四谛十六行觀,暖、頂、忍、世第一法。他的位次,是暖、頂、忍、世第一,而他修的內涵,就是說“四谛十六行觀”。
這十六行觀我們在《俱舍》的書上,講義上已經給你們看過了。你們的筆記最好是集中在一起,不要這裏翻翻,那裏翻翻,以後考起來,就忘記掉,這個沒有翻到,哎呀,我這個題目沒有注意,什麼在《俱舍》筆記上我忘記掉,那麼考起來,分數吃虧,那倒不是分數的關系,自己少了一個知識了。所知障,得了一個障,一切所知,都能知道,成佛,你所知少一塊麼,你成佛的障礙多了一塊麼。
下邊麼,見道,斷見所斷惑,證“無我”得初果;這個無我,就是說補特伽羅無我,或者是大乘麼,法無我,都在裏邊。
修道斷八十品,修所斷惑,這是修道。最後一品,無學道。八十品修所斷的煩惱,就是滅事上的煩惱。
從根本乘來說,見道實際上還不是初果,見道是見道,還沒有證果。見道的第十六刹那,是在預流果,這屬于修(道),預流果、二果、叁果、四果向都是修道。阿羅漢果才是無學道,阿羅漢向還是修道。斷最後一品煩惱修斷完,這是無間道;解脫道,就是阿羅漢果,出離叁界,證阿羅漢果。(這個我們是看了《俱舍講義》來的,在哪裏?哪個翻過的,第幾頁?噢,我們先看二十九頁。)
八忍八智
前十五刹那屬見道(八忍、七智),第十六刹那屬修道(道類智)。
忍──于欲界與上二界四谛之理,忍可印證之智曰忍。正斷叁界見惑,是無間道,又忍名爲見,推度性故。
智──斷見惑已觀照明了之智曰智。是解脫道,又已斷自疑,決斷性故名智。
先看見道,見道有十五刹那,就是說見道的時候有十五個心,每個心,只有一刹那的時間,很快,見道是極快的。這都是無漏智。
那麼欲界的苦谛下邊的有苦法忍、苦法智。什麼叫忍,什麼叫智?下邊有,慢慢來。欲界:苦法忍、苦法智;色、無色界:苦類忍、苦類智。什麼叫類呢?同類的,跟欲界的苦是同類的,叫苦類忍、苦類智,那色、無色界,都是定界,合了一個了。
那麼欲界的集谛下面的,集法忍、集法智;色、無色界:集類忍、集類智。
滅谛下邊,滅法忍、滅法智,在上邊,滅類忍、滅類智。
那麼欲界的道谛下面,道法忍、道法智,在色、無色界,道類忍、道類智。
這是什麼呢?就是說,在見道的時候,生起無漏智,這無漏的,從來沒有的,苦法忍開始,就是第一刹那,無漏的出現。這第十六個道類忍,屬于修道,預流果,前面十五個心是見道,第十六刹那道類智是修道,就是證預流果。
下邊忍跟智的分別。“于欲界與上二界四谛之理,忍可、印證”,這個智慧叫忍,這個忍,斷煩惱的智慧,“正斷叁界見惑”,叁界的見所斷的煩惱,就是迷理的煩惱,正在斷,忍的時候正在斷,“是無間道”。無間道是正在加功用行的時候,正在做工作的時候,正在斷煩惱的時候,“又忍名爲見,推度性故。”這個忍,又叫見,它有推度性,有推度的功能。
那麼什麼叫智呢?“斷見惑已”,由忍的力量,把煩惱斷掉,“觀照明了之智”,這個智慧叫智,叫苦法智,“是解脫道”,解脫道就是宣布煩惱消滅了。這個是解脫道;無間道,滅煩惱,煩惱滅掉,得解脫道。“又已斷自疑,決斷性故,名智”,忍,推度性,它沒有斷疑,這個疑就是見道的所斷的煩惱。這個疑斷掉,有決斷性,這個智,有決斷性,決定的。有這個決斷性的叫智。
那麼這些忍也好,智也好,都是無漏的,都是從見道的時候産生的。凡夫無始以來都是有漏的,在這個時候,苦法忍是第一次出現的無漏智慧。這是我們人生最大的轉折點,所以《俱舍》裏邊,對苦法忍特別強調,很重視這一個,叫刹那性,無始以來第一次的無漏法。這個無漏法一出來之後,前後判若二人:前面是凡夫,這個苦法忍出來之後,聖者,預入聖流,已經到了見道,是聖者有學的地位裏去。
那麼見道我們說是這麼一回事,産生這個十五個刹那的智、忍,把苦集滅道下面的迷理的煩惱斷掉。苦法忍是斷苦谛下面的煩惱的一個智慧;苦法智,斷掉了之後,宣布解放的這個智慧。
斷什麼煩惱,我們就看下面一個表。
表叁:見所斷八十八隨眠
見所斷八十八隨眠
斷的煩惱有八十八個,就是八十八使。
見所斷的煩惱,欲界裏邊,苦谛下邊十個滿的,貪、瞋、癡、慢、疑,這是五鈍使;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五利使,這是十個。集谛要少一點,因爲它屬于集谛的,有些與苦有關的煩惱就沒有,身見、邊見沒有,所以說貪、瞋、癡、…
《定道資糧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