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贪心、生气等等。「识蕴」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意识的认知。这些心理现象归纳为「四蕴」,身体则属于「色蕴」,因此,将这些身心现象,合称作「五蕴」。我们每个人,不外是这五蕴所组合而已,没有一个独立不变的我,因此称作「无我」。当我们觉性强时,就能够清清楚楚的看清自己五蕴的运作过程,也就是说,看清我们的身心现象。能够看清我们的五蕴,就能看清我们的烦恼以及痛苦的来源,接着才能灭除我们的痛苦。因此,不断地培养觉性是当前最重要的事。
19. 有的学员问到动中禅与四念住的关系。
四念住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以及法念住。这是将心安住于观察身体、感受、心意及念头。现在有四样东西,如何去练习呢?动中禅就是「四合一」的方法,透过觉知自己的动作,将觉性培养起来后,就以大的觉性将当下的身、受、心、法看得清清楚楚。以大的觉性,同时掌握四念住。因此,动中禅是一个「四合一」的方法,是一条修行的捷径。因此,为了看清我们的身心实相,为了照见我们的五蕴,为了达成四念住,就要时时刻刻培养我们的觉性。当我们觉性尚未培养起来之前,不要急着去观察感受及心念,因为弱的觉性会被感受等拉着跑,会卷入其中而不自觉。因此,正确的方式是,要先培养出持续不断的觉性。
20. 有关正念动中禅的传承,由于时代久远,一般相信这种手部的动作,是经由缅甸、寮国传到泰国,再由泰国的隆波田禅师发觉其精髓而重新宏扬开来。隆波田生于1911年,早年学了多种禅修方法,虽然他很努力练习,但未能解决他的生死问题,因此,到了46岁时决定离家实修,并且下定决心:若不能体验正法、亲证真理,就不回家。他在泰国农盖省的摩尼光寺从一位寮国法师学到了这种移动肢体的方法,这位寮国法师所教的方法除了肢体动作外,还要心里默念「动、停」,一教完他就回寮国去。隆波田则继续练习这个方法,但他自己觉得不要默念「动、停」才对,只轻松而单纯的觉知肢体的动作,结果,他的觉性一路增长,到第三天早上当他作手部动作时,有一只母蝎子背着一些小蝎子跌落到他的大腿上,当下他生起了看清名色的智慧,看清身心的无常、苦、无我。不久非常强烈的情绪与念头在他心中生起,他努力回到继续觉知动作,不久一切回复安详。到了晚上,他的觉性强到足以看清念头的来源,不久证悟就产生了。他继续练习,他的心整个改变了,隔日早上经行时,他的体证更为深入,他的贪、瞋、痴一直削减,接着,拔除了对「宁静」的执着,他继续保持对身心的觉知,最后将最细的无明拔除而达到苦的完全灭除。
21. 后来,隆波田就回家把所体验的正法教给妻子与亲友们,引导他们走向灭苦。二年八个月后,他决定出家使正法更为弘开。从此,他所传的动中禅便流传到国内外。七年后,隆波通学到这个方法,十八年后,隆波田指定隆波通为主要道场 - 南来寺的住持。再过四年,隆波田禅师就安详的离开了人世,享年七十七岁。如果照着正念动中禅的正确方式,勤奋地练习,隆波田保证:「最多三年,苦就可以灭尽;有的人也许只要一年;有的人甚至只要一天到九十天。练习动中禅可以使痛苦减少或者痛苦不再干扰你了。」因此,大家要有信心,要勤奋的一直培养觉性。
22. 最好常常想一下我们的譬喻:觉性像猫,妄念、杂念像大老鼠。如果你的觉性弱,那就像一只小猫,而且是生病的小猫。此时对大老鼠是无可奈何的。小猫的天性虽然不怕老鼠,会去抓老鼠,但小猫会给大老鼠拉着跑,解决不了问题。因此,你现在所须要的是好好照顾这只小猫,不断喂食,使它健康长大,不用去管大老鼠。当猫长得强壮后,自然会去处理大老鼠。因此,你现在所要做的事,是不断的去喂这只小猫。也就是说,你要一直觉知你的肢体动作。不要静坐不动。如果静坐不动,你很容易昏沉或生起妄念、杂念,不知不觉就给大老鼠拉跑了。
23. 因此,你要一直移动你的肢体,一直觉知你的肢体动作,这样便是一直在喂猫。把猫养大,是你的责任,是你的工作。在禅修期间,你唯一的责任、唯一的工作,便是觉知你肢体的动作。一直培养你的觉性便是你唯一的工作。要努力的喂猫,不要忘了你的责任。
24. 在禅修期间,外面的噪音出现了,别人的举止不合己意时,该怎么办呢?
每一位学员的唯一责任、唯一工作是觉知自己的动作。但是,每位学员的背景不同、习性不同,因而,有的学员在开始的阶段难以觉知自己,大部分的时间妄想纷飞,甚至不能守规矩。当你看到、听到这些不如己意的情况时,最重要的仍是要觉知自己的动作,不要使觉性中断,要先照顾好自己,否则看到、听到不顺己意的事情就生气,那么,你的觉性当下就中断了,因为你心随境转,被境界拉跑了。因此,先照顾好自己。当学员们有特别的个案发生时,将由义工或禅师来处理。
25. 不要有期待成果的心理。有时你会想着:今晚要好好睡,明天努力用功,希望有所突破。结果反而辗转不能入睡。应该只单纯的把心思一直放在当下,轻松的觉知此刻的肢体动作就对了。只要当下做得好,好的结果自然就会来临。
26. 不要用功用过了头。有的人强忍着肢体的痛苦,坚持不改变姿势,反而,心烦气燥,觉性就不见了。要让觉性自然的成长,当觉性强时,对肢体的疼痛,能够适量的承受,而不起排斥的心理,因而,愈来愈能坐得久而且不心烦。觉性强大后,不用强求,就能自然坐得久。
27. 佛陀时期,有一位比丘,名字叫做「首楼那」。他出身富贵人家。跟着潮流也来出家。他非常勇猛精进,来回的经行,一直走到脚都流血了,地面上血迹斑斑,好象屠宰场一样。但是,一点证悟的影子都没有。他想道:「没有人比我更用功了。血流满地,我还不断地用功。但一点消息都没有。是不是这个方法不行?以前在家时,多么舒服,佣人们服侍得好好的。享受都是一流的。现在苦得什么都不是。我也许不是修行的料子,还是还俗去享受人间之乐吧!」
首楼那比丘在胡思乱想时,佛陀来了,问他:「首楼那!你以前不是很会调琴吗?琴的弦调太紧,声音会好听吗?琴的弦太松,声音会好听吗?不是只有适中才能弹出好的琴声吗?」
首楼那一听佛陀的指点,就知道自己毛病之所在,立刻调整身心,以轻松而自然的心情来修行,不久就证得阿罗汉的果位,将苦完全灭除了。
28. 总之,在禅修时,要调整好我们的心态,不要好高骛远,不要渴求开悟,也不可以懈怠。要心平气和的一直觉知自己当下的肢体动作。心跑开了,就拉回来,要有屡败屡战的精神。从早上醒来,觉知眼皮的张开,一直到入睡前眼睛的闭上,整天都要耐心而持续的觉知自己的动作:在刷牙时、在吃饭时、清理桌面时、上洗手间时、洗澡时、洗衣服时……时时刻刻都觉知肢体的动作,时时都在禅修。这是一个整天的禅修。生活中,有时动作比较复杂,有几个部位在动,那就选择其中一个主要的部位来觉知。如此,整天可将觉知都贯连起来。课程中,有时白天有安排环保的清理工作,这就是禅修的好时刻,此时一边轻松的清理,一边觉知自己肢体的动作。让整个清理过程,变成一种艺术。
29. 最后,将以上所谈的,作一个总结。要知道五盖的生起,要善巧的处理它们,不要给昏沉睡眠占据了,不要卷入妄念之中,要一直觉知自己的肢体动作,使觉性如炼,没有间断,自然就会圆满四念住,自然就能看清自己身心五蕴的实相。要轻松而自然的练习,不要太过勇猛、不要过度折磨自己。
30. 不管是新学员、旧学员,都要好好的培养自己的觉性。好好的喂猫。请继续用功、继续用功。
《生活中的禅修 序 11-1 正念动中禅第一日法谈》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