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貪心、生氣等等。「識蘊」就是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以及意識的認知。這些心理現象歸納爲「四蘊」,身體則屬于「色蘊」,因此,將這些身心現象,合稱作「五蘊」。我們每個人,不外是這五蘊所組合而已,沒有一個獨立不變的我,因此稱作「無我」。當我們覺性強時,就能夠清清楚楚的看清自己五蘊的運作過程,也就是說,看清我們的身心現象。能夠看清我們的五蘊,就能看清我們的煩惱以及痛苦的來源,接著才能滅除我們的痛苦。因此,不斷地培養覺性是當前最重要的事。
19. 有的學員問到動中禅與四念住的關系。
四念住是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以及法念住。這是將心安住于觀察身體、感受、心意及念頭。現在有四樣東西,如何去練習呢?動中禅就是「四合一」的方法,透過覺知自己的動作,將覺性培養起來後,就以大的覺性將當下的身、受、心、法看得清清楚楚。以大的覺性,同時掌握四念住。因此,動中禅是一個「四合一」的方法,是一條修行的捷徑。因此,爲了看清我們的身心實相,爲了照見我們的五蘊,爲了達成四念住,就要時時刻刻培養我們的覺性。當我們覺性尚未培養起來之前,不要急著去觀察感受及心念,因爲弱的覺性會被感受等拉著跑,會卷入其中而不自覺。因此,正確的方式是,要先培養出持續不斷的覺性。
20. 有關正念動中禅的傳承,由于時代久遠,一般相信這種手部的動作,是經由緬甸、寮國傳到泰國,再由泰國的隆波田禅師發覺其精髓而重新宏揚開來。隆波田生于1911年,早年學了多種禅修方法,雖然他很努力練習,但未能解決他的生死問題,因此,到了46歲時決定離家實修,並且下定決心:若不能體驗正法、親證真理,就不回家。他在泰國農蓋省的摩尼光寺從一位寮國法師學到了這種移動肢體的方法,這位寮國法師所教的方法除了肢體動作外,還要心裏默念「動、停」,一教完他就回寮國去。隆波田則繼續練習這個方法,但他自己覺得不要默念「動、停」才對,只輕松而單純的覺知肢體的動作,結果,他的覺性一路增長,到第叁天早上當他作手部動作時,有一只母蠍子背著一些小蠍子跌落到他的大腿上,當下他生起了看清名色的智慧,看清身心的無常、苦、無我。不久非常強烈的情緒與念頭在他心中生起,他努力回到繼續覺知動作,不久一切回複安詳。到了晚上,他的覺性強到足以看清念頭的來源,不久證悟就産生了。他繼續練習,他的心整個改變了,隔日早上經行時,他的體證更爲深入,他的貪、瞋、癡一直削減,接著,拔除了對「甯靜」的執著,他繼續保持對身心的覺知,最後將最細的無明拔除而達到苦的完全滅除。
21. 後來,隆波田就回家把所體驗的正法教給妻子與親友們,引導他們走向滅苦。二年八個月後,他決定出家使正法更爲弘開。從此,他所傳的動中禅便流傳到國內外。七年後,隆波通學到這個方法,十八年後,隆波田指定隆波通爲主要道場 - 南來寺的住持。再過四年,隆波田禅師就安詳的離開了人世,享年七十七歲。如果照著正念動中禅的正確方式,勤奮地練習,隆波田保證:「最多叁年,苦就可以滅盡;有的人也許只要一年;有的人甚至只要一天到九十天。練習動中禅可以使痛苦減少或者痛苦不再幹擾你了。」因此,大家要有信心,要勤奮的一直培養覺性。
22. 最好常常想一下我們的譬喻:覺性像貓,妄念、雜念像大老鼠。如果你的覺性弱,那就像一只小貓,而且是生病的小貓。此時對大老鼠是無可奈何的。小貓的天性雖然不怕老鼠,會去抓老鼠,但小貓會給大老鼠拉著跑,解決不了問題。因此,你現在所須要的是好好照顧這只小貓,不斷喂食,使它健康長大,不用去管大老鼠。當貓長得強壯後,自然會去處理大老鼠。因此,你現在所要做的事,是不斷的去喂這只小貓。也就是說,你要一直覺知你的肢體動作。不要靜坐不動。如果靜坐不動,你很容易昏沈或生起妄念、雜念,不知不覺就給大老鼠拉跑了。
23. 因此,你要一直移動你的肢體,一直覺知你的肢體動作,這樣便是一直在喂貓。把貓養大,是你的責任,是你的工作。在禅修期間,你唯一的責任、唯一的工作,便是覺知你肢體的動作。一直培養你的覺性便是你唯一的工作。要努力的喂貓,不要忘了你的責任。
24. 在禅修期間,外面的噪音出現了,別人的舉止不合己意時,該怎麼辦呢?
每一位學員的唯一責任、唯一工作是覺知自己的動作。但是,每位學員的背景不同、習性不同,因而,有的學員在開始的階段難以覺知自己,大部分的時間妄想紛飛,甚至不能守規矩。當你看到、聽到這些不如己意的情況時,最重要的仍是要覺知自己的動作,不要使覺性中斷,要先照顧好自己,否則看到、聽到不順己意的事情就生氣,那麼,你的覺性當下就中斷了,因爲你心隨境轉,被境界拉跑了。因此,先照顧好自己。當學員們有特別的個案發生時,將由義工或禅師來處理。
25. 不要有期待成果的心理。有時你會想著:今晚要好好睡,明天努力用功,希望有所突破。結果反而輾轉不能入睡。應該只單純的把心思一直放在當下,輕松的覺知此刻的肢體動作就對了。只要當下做得好,好的結果自然就會來臨。
26. 不要用功用過了頭。有的人強忍著肢體的痛苦,堅持不改變姿勢,反而,心煩氣燥,覺性就不見了。要讓覺性自然的成長,當覺性強時,對肢體的疼痛,能夠適量的承受,而不起排斥的心理,因而,愈來愈能坐得久而且不心煩。覺性強大後,不用強求,就能自然坐得久。
27. 佛陀時期,有一位比丘,名字叫做「首樓那」。他出身富貴人家。跟著潮流也來出家。他非常勇猛精進,來回的經行,一直走到腳都流血了,地面上血迹斑斑,好象屠宰場一樣。但是,一點證悟的影子都沒有。他想道:「沒有人比我更用功了。血流滿地,我還不斷地用功。但一點消息都沒有。是不是這個方法不行?以前在家時,多麼舒服,傭人們服侍得好好的。享受都是一流的。現在苦得什麼都不是。我也許不是修行的料子,還是還俗去享受人間之樂吧!」
首樓那比丘在胡思亂想時,佛陀來了,問他:「首樓那!你以前不是很會調琴嗎?琴的弦調太緊,聲音會好聽嗎?琴的弦太松,聲音會好聽嗎?不是只有適中才能彈出好的琴聲嗎?」
首樓那一聽佛陀的指點,就知道自己毛病之所在,立刻調整身心,以輕松而自然的心情來修行,不久就證得阿羅漢的果位,將苦完全滅除了。
28. 總之,在禅修時,要調整好我們的心態,不要好高骛遠,不要渴求開悟,也不可以懈怠。要心平氣和的一直覺知自己當下的肢體動作。心跑開了,就拉回來,要有屢敗屢戰的精神。從早上醒來,覺知眼皮的張開,一直到入睡前眼睛的閉上,整天都要耐心而持續的覺知自己的動作:在刷牙時、在吃飯時、清理桌面時、上洗手間時、洗澡時、洗衣服時……時時刻刻都覺知肢體的動作,時時都在禅修。這是一個整天的禅修。生活中,有時動作比較複雜,有幾個部位在動,那就選擇其中一個主要的部位來覺知。如此,整天可將覺知都貫連起來。課程中,有時白天有安排環保的清理工作,這就是禅修的好時刻,此時一邊輕松的清理,一邊覺知自己肢體的動作。讓整個清理過程,變成一種藝術。
29. 最後,將以上所談的,作一個總結。要知道五蓋的生起,要善巧的處理它們,不要給昏沈睡眠占據了,不要卷入妄念之中,要一直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使覺性如煉,沒有間斷,自然就會圓滿四念住,自然就能看清自己身心五蘊的實相。要輕松而自然的練習,不要太過勇猛、不要過度折磨自己。
30. 不管是新學員、舊學員,都要好好的培養自己的覺性。好好的喂貓。請繼續用功、繼續用功。
《生活中的禅修 序 11-1 正念動中禅第一日法談》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