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禅修 11-2 正念動中禅第二日法談

  11-2 正念動中禅第二日法談

  戒律、四正勤、六處

  1. 現在是我們法談的時間,請放松身心,眼睛自然的張開,以覺性來聽講。經過不斷的練習,在覺知肢體動作的同時,你已經或多或少的經曆到五蓋:貪欲、瞋恚、昏沈、掉舉以及懷疑,這五種心理的呈現與消失,你只要一直覺知肢體的動作,你的覺性就逐漸增強。當你覺性強的時候,五蓋就不會生起,當下你的內心就非常平穩,如同大石頭,動也不動,一點也不受風雨的影響。泰文所說的「戒律」,就是用不動如石作譬喻。因此,只要我們有強的覺性在,自然就有戒律而不會受貪心、瞋心的影響,不會做出錯誤的行爲。佛法上的戒條非常多,在家衆要遵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出家衆中,沙彌要遵守十戒、比丘要守二百五十多條戒等等。戒條有這麼多,要如何遵守呢?如果一個人只是在表面守戒,而內心卻正生起貪心、瞋心,那麼就不算是守戒清淨了。因此,動中禅對戒的看法是,要是你的內心能時時具足覺性,使內心穩如泰山,那麼不用勉強、不用造作,戒就自然守住了。例如,在動中禅的禅修期間,你一直覺知你的肢體動作,念念分明,當下沒有瞋心的生起,自然不會去殺生。當下,沒有貪心的生起,自然不會去偷盜、邪淫。當下,沒有愚癡的生起,自然不會去講妄語、自然不會去飲酒。因此,五戒自然就守住了。如果天天都能維持覺知當下的肢體動作,天天就能守戒清淨,天天內心就安穩如大石。

  2. 爲了達到這個目標,你要非常努力的來培養覺性,使之持續如煉。能夠努力的培養覺性,便是佛法上的「四正勤」,四正勤就是四種正確的努力、正確的精進。第一個正勤是努力使「已生的惡法」斷除掉,例如有人沈迷于賭博,就要努力斷除,不再賭博。第二個正勤是努力使「未生的惡法」不生起,例如你不喝酒,就要努力保持永不喝酒。第叁個正勤是努力使「未生的善法」生起,例如你尚未培養覺性,就要努力使之生起。第四個正勤是努力使「已生的善法」不忘失,例如你已培養覺性,要使它一直持續增長,使自己每一當下都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

  3. 當你努力覺知自己的動作,當下你就在實踐四正勤。第一正勤:你當下擁有覺性,因此,以往的惡法,如貪心、生氣就不能呈現出來。第二正勤:在覺知的當下,未生的惡法沒有機會生起。第叁正勤:你正在努力使以往尚未生起的覺性,于此刻生起。第四正勤:你努力使覺性持續而增長,這便是善法的不斷增上不失。因此,在練習正念動中禅的同時,就是在實踐四正勤。能夠實踐四正勤,前面所說的五蓋也就逐漸滅除了。

  4. 在練習動中禅時,我們身心都要放松,讓眼耳等自然地運作。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合稱作內六處。內六處的對象就是外六處。外六處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在生活中,眼的對象是色,也就是我們所看到的物質的色彩、形狀等。耳的對象是聲音。鼻的對象是香臭的味道。舌的對象是酸甜苦辣的滋味。身的對象是我們身體所接觸的東西。意的對象是諸法,也就是種種的念頭、想法等等。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便是內六處與外六處交互作用的組成。這內六處又稱作六根。外六處又稱作六塵。因此,我們的世界便是根塵一直相互作用著。

  5. 我們不斷的生起煩惱與痛苦,便是由于不能處理好根塵的接觸。我們的眼睛看到好看的對象,便被拉走,生起了喜歡與貪愛的心理,當這對象消失,便生起了痛苦。動中禅的訓練便是讓我們在根塵接觸的當下,以覺性切斷後續的貪愛與痛苦。也就是說,當我們眼睛看到對象時,仍是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當下具有覺性,因而可以「看只是看」而不會生起後續的貪愛與痛苦。

  6. 同理,當我們聽到刺耳的聲音,仍是覺知自己的動作,當下具有覺性,因而可以「聽只是聽」而不會生起後續的生氣與痛苦。鼻、舌、身、意與其對象的接觸,也都以相同的方式來處理。因此,在動中禅的訓練中,是開放著六根,一直培養我們的覺性,當覺性圓滿時,就能夠完全滅除我們的痛苦。

  7. 有的禅修者以爲禅修是要使心專注在一點,忘記周遭的一切。這種將耳朵、眼睛封閉起來的禅修,是生不起智慧的。封閉眼耳可以得到一時的平靜,但是一回到社會中,仍是波濤洶湧,用不上力氣,再度被煩惱所淹沒。因此,我們在培養覺性時,要使內六處或六根自然的運作,這樣定力和智慧就能自然的生起,痛苦也就自然的滅除。

  8. 有的學員問:眼睛閉起來,心比較能專注而不散亂,爲什麼不閉眼?正念動中禅是一個自然的方法,不去違抗自然。「看」是眼的功能。我們工作時,眼睛張開來看,因此訓練時,不要閉眼睛。習慣于閉眼來禅坐的人,開始會覺得不舒服。但是練習正念動中禅一陣子後,就會習慣于自然的張開眼睛,並且能夠運用此方法于日常生活中。閉起眼睛來可以比較專注,但是專注並不是我們的目標;專注會使內心有壓力存在。我們是要以覺性爲目標。經過不斷的練習,我們可以輕松地張開眼睛,同時內心沒有壓力,也沒有散亂,這是可以達到的。閉起眼睛,容易專注,而有靜態的一種甯靜出現,禅修者很容易對這種甯靜生起執著,不易放下。這種靜態的甯靜,不能産生內觀的智慧。若張開眼睛,訓練出覺性,就不會執著于甯靜。張開眼睛,也較不會昏沈。動中禅是生起內觀智慧的一條捷徑。若以專注的方法,則不能生起內觀的智慧。

  9. 人們的煩惱,分成貪、瞋、癡叁類,也就是貪愛、瞋恨、無明,又稱作叁毒。這叁類煩惱時時刻刻都會因爲根塵的接觸而發生,養成習性後,非常難以拔除:易怒的人,常常生氣。貪心的人,常常想占便宜。無知的人,常常犯錯。這些根深蒂固的煩惱,如何根除呢?正念動中禅的目的就是要根除這些煩惱。

  10. 有的人認爲何必做手部這些大動作呢?讓人累了半死!只要觀察呼吸這些小動作就夠了,或者直接看心就夠了。

  這些說法,只是片面的見解。因爲經過禅修的實際訓練,初學者馬上可以發現到:昏沈、掉舉、貪、瞋、疑這五蓋是多麼容易占據我們,妄念是那麼不容易的去除。因此,我們要以大的動作來去除五蓋。譬如,我們要砍一顆粗大的樹木,要以大斧頭來砍,以大鋸子來鋸。如果以刮胡刀的刀片來砍來鋸,這顆大樹還會對你微笑呢。要認清我們的煩惱習性是比這大樹還來得頑強,因此,我們要以大的手部動作及經行來培養我們強而有力的覺性,來根除貪瞋習性。

  11. 有了大斧頭、大鋸子,大樹不會就倒下,必須不斷的砍、不斷的鋸。同樣的,爲了使你的覺性增強,你要不斷的移動你的手、移動你的腳,要努力的去練習,要以四正勤來培養你的覺性。

  12. 手部大的動作作久了,想休息一下,此時可以改爲覺知手部的小動作,如翻翻手掌、拇指食指互動,或眨眼睛,也可以去覺知呼吸的出入。過些時候,仍要回到覺知手部的大動作或來回經行。整個禅修的過程中,不管動作的大小,都要一直維持覺知動作,如此就能訓練到覺性連續不斷如煉。

  13. 如果只一直作微小的動作或只注意微細的呼吸,很容易走入專注,或者由于對象太微細而不知不覺落入昏沈、睡眠。這樣覺性就斷掉了。因此,在動中禅的訓練課程中,以有規律的手部動作及來回經行爲主。當覺性強大後,身上各部位各種微細的動作以及心念的剎那生滅,一切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所以初學者不用急著去看微細的現象。

  14. 至于想要直接去觀察心、觀察念頭,這個是有條件的:必須你有很強的覺性。如果你的覺性弱,你就會卷入念頭之中,就像小貓被大老鼠拖者跑。因此,必須要先透過覺知肢體的動作,培養出強而有力的覺性。強而有力的覺性自然會去看念頭、自然會去觀察心念。要注意,此時不是你去看念頭,而是覺性去看念頭。到了這階段,修行開始得力了。

  15. 經由動中禅的訓練,大家也開始體會到,我們的這顆心不是那麼容易就被馴服的。它一直不想活在當下,不想與覺性同在,它一直想跑去和妄念在一起,就像現在的許多青少年一樣,不想待在自己的家裏,想往外面跑,覺得在外面才夠刺激、才夠自由。但是,這種刺激、這種自由,到頭來只剩下一片失落感,因爲沒有覺性做自己的靠山。因此,我們唯有耐心的培養出強而有力的覺性,才能解決自己的根本問題。只有當下清楚的覺知自己的動作時,才算是「光明」,心一跑到過去或跑到未來,就是跌入了「黑暗」。心落在當下就是明,心落到過去、未來,胡思亂想就是暗。因此,我們要時時檢查當下的自己,是處在「明」中,還是處在「暗」中。是由「明」轉「暗」,還是由「暗」轉「明」。佛陀要我們由暗轉明,進而一直處在明中。過去的事已經過去了,未來的事尚未到來,因此,不用把心思擺在這上面,而應擺在當下,一直要處在「明」中。因爲,「當下是因,未來是果」只要把當下的因作的正確,未來的果必然會好。如果沒有好好的種因,卻去期待未來有好的果,這是不可能的。因此,好好的活在當下,才是重要的,要時時覺知自己的動作,要一直和覺性在一起,那麼,你就一直處在明中。現在好,將來也必然好;現在光明,將來也必然光明。

  16. 爲了使自己處在明中,使自己活在當下,就要在眼耳鼻舌等內六處與色聲香味等外六處一接觸時,就要清楚明白、了了分明。爲了能夠清楚明白、了了分明,就要培養出強而有力的覺性。因此,透過肢體的動作來增長我們的覺性是必要的。想要達到「看只是看」、「聽只是聽」,就必須先培養覺性。只要因做得好,好的果自然就會呈現出來,這是大自然的法則。動中禅便是順著這個大自然的法則來達到最後的結果,培養出強而有力的覺性,滅除根深蒂固的煩惱與痛苦。

  17. 有的學員問:正念動中禅的規律式手部移動,與…

《生活中的禅修 11-2 正念動中禅第二日法談》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