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生活中的禅修 11-2 正念動中禅第二日法談▪P2

  ..續本文上一頁拳術、太極拳、氣功等的手部移動,道理是否一樣?是否有助于身體的健康?

  同樣是手部移動,精神卻大不相同。動中禅手部的動停方式,可以很有效的提升覺性,禅修時只覺知手部的移動,對于手上氣的強弱、感受的強弱等等都不在意,因此,不被氣或感受拉著跑,而只是一直培養覺性,一直覺知手部的動、停。對于氣或感受的生起,我們不排斥它們,也不被它們所左右。培養出強的覺性後,對它們自然都清清楚楚,因此,不要分心到這些現象上,只要好好的培養覺性。

  18. 有的學員問:手部移動的速度要多快?

  正確的速度是我們的心能夠跟得上手的移動,並且感覺舒適。每人有所不同,自己要去體會出來。

  19. 我們需要以專注力非常清楚地知道肢體動作嗎?

  不!我們只是簡單而持續的知道它。只要愈來愈知道,我們到時自然就會看得非常清楚,這是一個自然成長的過程,而不是刻意去看得非常清楚。同樣的道理,我們走路也要很自然,不刻意的走得很慢想去看得非常清楚。一刻意,就不自然了,反而會産生心理的壓力,容易走入太專注。

  另外,如何平衡精進與放松呢?由于每人的狀況不同,自己要調整自己,找出自己最適中的狀況。同樣的道理,當我們聽講時,一方面要放松身心,但不能變成昏沈、睡眠。一方面要以覺性來聽法談的內容,但不要太專注而忘了周遭的一切。太專注的話,聽完就會覺得累。以覺性來聽就不會累,因爲心不用力,處在一種輕松而不散亂的狀態。

  20. 有的氣功方法,使身體不由自主的抖動,這種不由自主的動作,與動中禅完全不同。我們要的是能夠自主,使覺知一直配合自己的動作,一動一停都能了了分明,輕輕松松。身體不好的學員也不要以期待的心理,盼望奇迹出現,使自己的身體健康。動中禅只注重培養當下自己的覺性,對于未來不生起期待的心理。一有期待,內心就産生壓力而不輕松了。因此,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由于覺性的增高,內心自然安詳,以往由于心理壓力所産生的疾病自然會消失,這些效果會自然呈現出來,這是一些副産品,根本不用去期待,該來的自然就會來。因此,好好的培養當下的覺性,好好的活在當下,不要期待成果,這樣才是正確的禅修。

  21. 有的學員問:在日常生活中,有時我們的身體靜止不動,此時如何維持覺性呢?同樣的問題也發生在臨死的時候,此時肢體不動,怎麼辦呢?

  這要先知道,我們的覺性是先透過不斷的覺知動作而培養起來,就像人們辛苦的工作累積財富一樣,等到他非常富有時,雖然不工作,他仍然有錢。同樣的道理,當你培養出強大的覺性後,你的身體雖然沒有動,仍然有強的覺性在。因此,在臨終時,仍然能夠清清楚楚的看清身心現象而不起執著,因而能含笑的離開世間,即使當時肉體很痛苦,也能如此,因爲強的覺性能超越苦受與樂受。當然,想要有大的覺性,有待平日的訓練與不斷的努力。在平常的訓練,我們透過肢體的動作,已能習慣于面對種種的妄念而不卷入其中。因此,有時身體雖處在靜止的狀況下,只要妄念一生起,我們就能立刻察覺到而不被它拉著跑。同樣的,在接近死亡之時,肉體即使疼痛,也不會生起排斥的心理,因而,不會被苦受拉著跑。又譬如,你爲了學會開車,吃了不少苦頭,考到了駕照,也開了一陣子車。後來把車賣掉,在這期間你雖然沒有開車,但是你開車的能力還是存在著,不會就不見了。同樣的道理,你的覺性經過動中禅的訓練培養起來以後,在臨終時,即使身體不動,你的覺性仍是存在著。所以,最重要的是:在你活著的此刻此時,要趕快練習動中禅,培養出強的覺性。

  22. 有的學員問:晚上睡不著覺時,怎麼辦?

  如果覺得睡夠了,就起來經行或做手部動作,但是不要打擾到別人的睡覺。如果覺得還沒睡夠,就繼續躺在床上,覺知自己手部的小動作,也可以覺知腳指的移動等,要輕松的去覺知,不要擔憂今晚睡不著覺第二天沒精神,這些擔憂或胡思亂想,便是一種妄念,會耗費我們的精神,因此,不要卷入其中,而要一直覺知自己肢體的小動作,此時,也可以去覺知呼吸的入與出,但不要跟著氣息入出身體,只要覺知當下是入或出就夠了。接下來能入睡就入睡,沒睡著也沒關系。只要沒有卷入妄念,第二天你不會覺得怎麼累。大家過著團體的生活,早上鍾一響,大家都要起來繼續用功,不可以因爲愛睡而偷懶。理想的禅修狀況,是晚上好好的睡,一睡夠就起來修行。養成好的習慣後,一般睡個四、五小時就夠了。當然,這還是因人而異的,不可勉強。

  23. 有的學員問:爲何晚上出現夢境?還有,晚上睡覺時,覺性豈非中斷了?

  關于夢境,白天的妄念與晚上的夢是同一個東西。白天稱作「妄念」,晚上稱作「夢」。覺性圓滿的人,晚上就沒有夢,白天晚上都清清楚楚的,白天內心光明,晚上也是內心光明,沒有日夜之分。經由動中禅的訓練,白天的妄念日漸減少。達到白天沒有妄念後,晚上睡覺就能夠清清楚楚,也就是說,能夠白天覺性不斷之後,晚上漸漸就能夠覺性不斷。

  24. 人們都是情緒和欲望的奴隸。容易生氣的人是生氣的奴隸。貪心的人是貪心的奴隸。容易無聊的人是無聊的奴隸。貪愛享樂的人是享樂的奴隸。雖然人們是情緒和欲望的奴隸,但卻不容易察覺,因爲覺性太弱了。當我們開始培養覺性時,這些情緒和欲望便毫不客氣的沖出來。容易生氣的人,開始煩躁不安了,開始挑剔環境了。沒有耐心的人,開始生起無聊感了,嚷著要回去了,不想禅修了。這時你該怎麼辦呢?要用你的覺性對「無聊」說:「要回去,你回去!我要留在這兒。我不跟你回去。我不做你的奴隸。」當無聊感一生起,就要有勇氣對它說:「不!」。不要被無聊感拉著跑,不要做「無聊感」的奴隸。我們只接受當下的事實:「無聊感來了」,而繼續培養自己的覺性,繼續覺知自己的肢體動作,永遠站在覺性這一邊,不做情緒和欲望的奴隸。

  25. 我們要不斷的移動肢體或經行,來培養我們的覺性,以這些大動作來砍倒我們根深蒂固的煩惱。煩躁來了,砍倒它;無聊感來了,砍倒它;生氣來了,砍倒它。要有耐心的去面對這些頑強的敵人,不要做它們的奴隸。我們只要跟我們的覺性在一起,終究一定會戰勝、一定會成功的。

  26. 有的學員問:在覺知動作時,要不要去分析、思考呢?

  只要覺知當下的動作就夠了,這是一種純粹的覺知,不加上任何符號、標記。不用分析、不用思考,因爲分析及思考都是對過去的事物,而不是對當下的事物。內觀是如實的觀察當下的身心現象。動中禅的觀察,是一種單純的覺知,當覺知持續如煉時,就可以看清身心的實相,同時生起內觀的智慧。

  27. 古時印度,有一只大象,年輕時非常強壯,打起仗來,神勇無比。但是歲月不饒人,年紀一大,卻是衰弱不堪。有一天,它走到池塘邊喝水時,不幸陷在泥中,脫困不得。旁邊的人們,費了一番力氣,也奈何不得,因爲這只大象實在太重了。國王知道後,就派一位馴象師去處理。馴象師到達大象陷身的地方,觀察了一下子,就叫人吹打戰鼓。大象一聽到隆隆的戰鼓聲時,仿佛又回到了戰場,不由得精神大振,一鼓作氣,就脫離了困境。當年的佛陀以這只大象的故事告訴弟子們:

  「比丘們!你們要像這只大象自行脫困一樣,要奮力的從煩惱中解脫出來。」

  現在你們正在禅修中,也要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強大的覺性,將自己從昏沈、妄念、無明的枷鎖中拔脫出來,不要只想依賴外力,要像大象一樣靠自己的力量掙脫出來。靠自己得來的自由,更是彌足珍貴。

  28. 最後,將以上所談的,作一個總結。只要你和覺性在一起,那麼,內心穩如泰山,不被貪瞋癡所推動,你自然就守住戒了。不斷的覺知肢體的動作,惡法自然漸減、善法自然漸增,努力培養覺性,你就在實踐「四正勤」。每當自己眼耳鼻舌身意的六內處與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接觸時,要能了了分明,在覺性的觀照之下,不再生起貪瞋癡叁毒。

  29. 不管是新學員、舊學員,都要好好的培養自己的覺性。努力的砍倒所有的無明煩惱、所有的貪瞋癡。請繼續用功、繼續用功。

  

  

《生活中的禅修 11-2 正念動中禅第二日法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