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初善、中善与后善

  佛学论文选集单元5【短文】

  初善、中善与后善

  林崇安(2000)

  在学习佛法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掌握一个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初善、中善、后善」。

  什么是初善呢?《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说:

  初善者,谓听闻时,生欢喜故。

  这意思是说,当我们开始接触到佛陀的正法,听闻到佛法,就会产生欢喜心。为什么呢?因为佛陀的正法,就是我们长期追寻的人生问题的解答。找到了答案,知道如何去灭除生死之苦,怎么不令人雀跃万分呢?反过来说,如果我们听闻了一些法,反而增加了我们的疑惑、产生了恐惧和不安,那么,就要小心检查,这法是不是佛陀的正法。正法使我们安详,正法使我们如释重荷。佛陀时期,出家众与在家众听闻了正法,每人都在心中充满法喜。今日,我们只要好好听闻正法,也必然法喜充满,这便是「初善」。

  什么是中善呢?《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三说:

  中善者,谓修行时,无有艰苦,远离二边,依中道行故。

  这意思是说,当我们好好奉行佛陀的正法,在修习戒、定、慧的过程中,不落入极端的苦行,也不落入放逸的欲乐中,而能处在中道。因此,在学佛的路上,是内心轻松而不放逸,于日常生活中保持着正念正知,使三学均衡地发展,不渴求成果的立即到来,在安详中培养出慈悲与智慧,这便是中道之行。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修习了一些法,反而内心焦躁、增加了贪欲,或太懒散或走入苦行、走入迷信,那么,就要小心检查,这法是不是佛陀的正法。

  正法的实践,绝对不是非常的艰辛。佛陀经过长期的修行找出这条大道后,我们在后跟着行走,就不必辛苦。只要不偏离这条正道,轻松地往前走就必然到达目的地。不要被路旁的景色所迷惑,不要被禅修过程中的喜悦、灵异所迷惑,不要在条件未成熟时就渴望成果的来临,只要踏实的培养自己的止观,安安稳稳的修行,这便是「中善」。

  什么是后善呢?前论又说:

  后善者,谓极究竟离诸垢故,及一切究竟离欲为后边故。

  这意思是说,当我们不断奉行正法,达到终点,必然是内心完全的清净,完全脱离了欲贪、色贪及无色贪。也就是说,我们会达到完全脱离三界的束缚,内心得到真正的解脱,从所有的痛苦脱离出来。佛陀的正法的一个特色,便是能指引我们达到苦的完全止息。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所修的法,反而增加了内心的负担,反而累积出更多的苦,那么,就要小心检查,这法是不是正法。

  正法必然引向灭苦。只要遵循着正法,内心就能层层的净化,依次脱离欲界的束缚、色界及无色界的束缚,最后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无明存在,只有圆满的觉性,这便是「后善」。

  在学佛的路上,我们只要以「初善、中善、后善」来检查,就不会误入歧途。

  世出世间

  林崇安(2000)

  二十一世纪的来临,人类一方面离不开这多灾多难的世间,一方面向往着和平的出世间,我们如何在世出世间找出一条出路?

  首先,要先知道什么是世间?佛法上把世间分成「器世间」和「有情世间」。器世间就是我们所生存的大环境,可以涵盖整个太阳系,而以地球为主,人类在这儿生老病死着。有情世间就是众生的身心世界。只有健全的身心,才能使周遭的环境维持清洁,因此,佛陀将修行的重点摆在身心的净化上,认为众生的六内入处(或称内六处)就代表着世间,他说:

  云何为世间?谓六内入处。云何六?眼内入处、耳、鼻、舌、身、意内入处。」(杂阿含233经)

  由此可知,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处就是我们的世间。弄清楚了世间的内涵后,就容易走入出世间了,佛陀说:

  我虽生世间,不为世间着。(杂阿含101经)

  敦煌本的《六祖坛经》也说:

  法元在世间,于世出世间,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

  因此,我们虽然生活在世间,只要好好管住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对于所看到、所听到的一切,不要生起执着的心理,就能如同莲花,出于污泥而不染。要在内六处与色声等外六处接触的当下,不要生起「我」、「我所有」的执着,如此就是处在「出世间」了。

  但是,要如何在内外六处接触的当下能够看清是「无我」呢?这就有待平时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在行住坐卧中能够念念分明,使定慧贯穿到日常生活之中。

  当内六处与外六处接触的当下,若不能保持正念正知,那么,就会被世间八风所吹动,也就是说,就会卷入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的得失心态而受苦。想要处在出世间,就要不为八风所动,要用觉性去面对世间的各种顺境和逆境,心平气和的处理好它们。所以,从个人的摩擦到国际间的纷争,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人们要能够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看清这些冲突都是来自「我」和「我所有」的执着。

  所以,我们要将注意力先回归到自己的身心上,培养出强而有力的觉性,看清世出世间的答案,便在内外六处接触的当下,从此,好好的落实在生活中,使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能正念相续,安祥地面对这多灾多难的世间。

  精进

  林崇安(2002)

  有的青少年整天打电玩,不眠不休,通宵达旦,这样算是精进吗?有的人一吵起来就是几个小时,这样算是精进吗?有的人一坐上蒲团,起码半天才下座,这样算是精进吗?

  佛法上,把信、精进、念、定、慧合称作「五根」。这儿所说的精进是什么呢?佛陀在《杂阿含647经》上说:

  何等为精进根?

  已生恶不善法令断,生欲方便,摄心增进;

  未生恶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

  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摄心增进;

  已生善法住不忘,修习增广,生欲方便,摄心增进。

  是名精进根。

  由此可以看出,佛法中的精进是在智慧的抉择下,分清恶法和善法,使恶法不断地减少,最后不再生起;使善法不断地增加,最后达到圆满。经由这种努力,使自己不断提升慈悲和智慧,达到痛苦的完全止息并去利益大众,这样才算精进。

  反过来看看今日许多青少年的努力,虽然通宵达旦,但是所得到的却是疲惫的身心和沉迷的眼神;生命变成只是追逐感官的刺激,换来的只是一片空白。在另一个角落里,有人努力于修行,但是不知不觉粘着于禅定的快乐中,忘了周遭的一切,只图那片宁静的风光,而不知道还要继续增长善法,还要培养八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因此,也不算精进。

  将八圣道归摄为戒、定、慧三学时,正精进属于那一学呢?《瑜伽师地论》中说:

  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慧蕴所摄。

  此处明白地指出,佛法中的精进是归属到智慧之学,在致力于学问时要有智慧来结合,在努力修行时也要有智慧来指导。要在精进中抉择善恶之法:一旦心中生起贪心、瞋心、无知的念头时,要立刻将之放下;进而根本不生起这些恶法,并使善法不断生起而圆满。最后,以佛陀自身的例子来说明,《杂阿含211经》中,佛陀说:

  我昔未成正觉时,独一静处,禅思思惟:自心多向何处?观察自心多逐过去五欲功德。……我观多逐过去五欲心已,极生方便,精勤自护,不复令随过去五欲功德。我以是精勤自护故,渐渐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尊由于努力使自己不再追逐过去的五欲功德(色、声、香、味、触)而能渐近无上菩提,今日许多想早日成佛的人,能不跟进吗?

  经行的重要

  林崇安(2003)

  在《阿含经》中,常常提到佛陀和弟子们在露地经行,什么是经行呢?《瑜伽师地论˙声闻地》说:

  言经行者,谓于广长称其度量一地方所,若往、若来,相应身业。

  所以,经行是在一段适当的距离内(约十几步)来回行走。行走时,全身放松,双手抱在胸前或握在身后,以自然而舒适的步伐行走,内心一直觉知脚的移动,但不要东张西望,《声闻地》说:

  内摄诸根,心不外乱而习经行,不太驰速,不太躁动。

  在今日充满紧张和压力的生活中,经行便是一个方便而简单的纾解压力的方法。经行时不但可以纾解压力,还可以净化心灵,在《杂阿含503经》中,佛陀对目揵连说:

  目揵连!若此比丘,昼则经行、若坐,以不障碍法自净其心;初夜若坐、经行,以不障碍法自净其心;于中夜时,出房外洗足,还入房右胁而卧,足足相累,系念明相,正念、正知,作起思惟;于后夜时,徐觉、徐起,若坐亦经行,以不障碍法自净其心。目揵连!是名比丘殷勤精进。

  所以,佛弟子们在清晨、白天和初夜要常常经行、晏坐以自净其心,才合乎「殷勤精进」。经行可以脱离惛沉、睡眠来净修其心,还可以很快得到正定和证果。在《根本说有部毗奈耶破僧事》17卷中,宝德长者子问阿难尊者说:

  尊者!云何苾刍,决定修行,早得成就,意得正定?

  阿难回答:

  如佛所说,受三摩地,勤苦经行,速得正定。

  宝德长者子便不断经行,但是用功用过了头,佛陀出来指点他:「就像调弦,弦调得太紧或太松,声音都不好听,只有不松不紧才会好听,同样的,修行时不要用功用过了头,也不要太过慢缓,要处中而行。」

  宝德长者子便以轻松而觉醒的心来修行,很快证得阿罗汉的果位。值得注意是,阿难尊者也是在有限的时间内,透过经行迅速地证得阿罗汉果位,而不是用静态的禅定。总而言之,在释迦牟尼佛所教导的禅修中,经行占有显著而重要的地位。

  播下圣者的种子

  林崇安(2003)

  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初地以上的菩萨和佛陀是佛教的圣者。这些圣者都已破除了我执而不同于凡夫。从因果的关系来看,要想成为圣者就要先播下圣者的种子。如果还没有播下圣者的种子,就说自己是几果,别人是几果,岂非都是浪费时间的戏论?如果还没有播下大悲心的种子,就说自己已成佛了,岂非幻想?什么是圣者的种子呢?释尊说:

  有四…

《初善、中善与后善》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内观的法流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