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初善、中善與後善

  佛學論文選集單元5【短文】

  初善、中善與後善

  林崇安(2000)

  在學習佛法的整個過程中,我們要掌握一個基本的原則,那就是「初善、中善、後善」。

  什麼是初善呢?《瑜伽師地論》卷八十叁說:

  初善者,謂聽聞時,生歡喜故。

  這意思是說,當我們開始接觸到佛陀的正法,聽聞到佛法,就會産生歡喜心。爲什麼呢?因爲佛陀的正法,就是我們長期追尋的人生問題的解答。找到了答案,知道如何去滅除生死之苦,怎麼不令人雀躍萬分呢?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聽聞了一些法,反而增加了我們的疑惑、産生了恐懼和不安,那麼,就要小心檢查,這法是不是佛陀的正法。正法使我們安詳,正法使我們如釋重荷。佛陀時期,出家衆與在家衆聽聞了正法,每人都在心中充滿法喜。今日,我們只要好好聽聞正法,也必然法喜充滿,這便是「初善」。

  什麼是中善呢?《瑜伽師地論》卷八十叁說:

  中善者,謂修行時,無有艱苦,遠離二邊,依中道行故。

  這意思是說,當我們好好奉行佛陀的正法,在修習戒、定、慧的過程中,不落入極端的苦行,也不落入放逸的欲樂中,而能處在中道。因此,在學佛的路上,是內心輕松而不放逸,于日常生活中保持著正念正知,使叁學均衡地發展,不渴求成果的立即到來,在安詳中培養出慈悲與智慧,這便是中道之行。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修習了一些法,反而內心焦躁、增加了貪欲,或太懶散或走入苦行、走入迷信,那麼,就要小心檢查,這法是不是佛陀的正法。

  正法的實踐,絕對不是非常的艱辛。佛陀經過長期的修行找出這條大道後,我們在後跟著行走,就不必辛苦。只要不偏離這條正道,輕松地往前走就必然到達目的地。不要被路旁的景色所迷惑,不要被禅修過程中的喜悅、靈異所迷惑,不要在條件未成熟時就渴望成果的來臨,只要踏實的培養自己的止觀,安安穩穩的修行,這便是「中善」。

  什麼是後善呢?前論又說:

  後善者,謂極究竟離諸垢故,及一切究竟離欲爲後邊故。

  這意思是說,當我們不斷奉行正法,達到終點,必然是內心完全的清淨,完全脫離了欲貪、色貪及無色貪。也就是說,我們會達到完全脫離叁界的束縛,內心得到真正的解脫,從所有的痛苦脫離出來。佛陀的正法的一個特色,便是能指引我們達到苦的完全止息。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所修的法,反而增加了內心的負擔,反而累積出更多的苦,那麼,就要小心檢查,這法是不是正法。

  正法必然引向滅苦。只要遵循著正法,內心就能層層的淨化,依次脫離欲界的束縛、色界及無色界的束縛,最後完全沒有一絲一毫的無明存在,只有圓滿的覺性,這便是「後善」。

  在學佛的路上,我們只要以「初善、中善、後善」來檢查,就不會誤入歧途。

  世出世間

  林崇安(2000)

  二十一世紀的來臨,人類一方面離不開這多災多難的世間,一方面向往著和平的出世間,我們如何在世出世間找出一條出路?

  首先,要先知道什麼是世間?佛法上把世間分成「器世間」和「有情世間」。器世間就是我們所生存的大環境,可以涵蓋整個太陽系,而以地球爲主,人類在這兒生老病死著。有情世間就是衆生的身心世界。只有健全的身心,才能使周遭的環境維持清潔,因此,佛陀將修行的重點擺在身心的淨化上,認爲衆生的六內入處(或稱內六處)就代表著世間,他說:

  雲何爲世間?謂六內入處。雲何六?眼內入處、耳、鼻、舌、身、意內入處。」(雜阿含233經)

  由此可知,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處就是我們的世間。弄清楚了世間的內涵後,就容易走入出世間了,佛陀說:

  我雖生世間,不爲世間著。(雜阿含101經)

  敦煌本的《六祖壇經》也說:

  法元在世間,于世出世間,勿離世間上,外求出世間。

  因此,我們雖然生活在世間,只要好好管住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對于所看到、所聽到的一切,不要生起執著的心理,就能如同蓮花,出于汙泥而不染。要在內六處與色聲等外六處接觸的當下,不要生起「我」、「我所有」的執著,如此就是處在「出世間」了。

  但是,要如何在內外六處接觸的當下能夠看清是「無我」呢?這就有待平時培養出強而有力的覺性,在行住坐臥中能夠念念分明,使定慧貫穿到日常生活之中。

  當內六處與外六處接觸的當下,若不能保持正念正知,那麼,就會被世間八風所吹動,也就是說,就會卷入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的得失心態而受苦。想要處在出世間,就要不爲八風所動,要用覺性去面對世間的各種順境和逆境,心平氣和的處理好它們。所以,從個人的摩擦到國際間的紛爭,根本的解決之道在于人們要能夠培養出強而有力的覺性,看清這些沖突都是來自「我」和「我所有」的執著。

  所以,我們要將注意力先回歸到自己的身心上,培養出強而有力的覺性,看清世出世間的答案,便在內外六處接觸的當下,從此,好好的落實在生活中,使自己的一舉一動都能正念相續,安祥地面對這多災多難的世間。

  精進

  林崇安(2002)

  有的青少年整天打電玩,不眠不休,通宵達旦,這樣算是精進嗎?有的人一吵起來就是幾個小時,這樣算是精進嗎?有的人一坐上蒲團,起碼半天才下座,這樣算是精進嗎?

  佛法上,把信、精進、念、定、慧合稱作「五根」。這兒所說的精進是什麼呢?佛陀在《雜阿含647經》上說:

  何等爲精進根?

  已生惡不善法令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

  未生惡不善法不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

  未生善法令起,生欲方便,攝心增進;

  已生善法住不忘,修習增廣,生欲方便,攝心增進。

  是名精進根。

  由此可以看出,佛法中的精進是在智慧的抉擇下,分清惡法和善法,使惡法不斷地減少,最後不再生起;使善法不斷地增加,最後達到圓滿。經由這種努力,使自己不斷提升慈悲和智慧,達到痛苦的完全止息並去利益大衆,這樣才算精進。

  反過來看看今日許多青少年的努力,雖然通宵達旦,但是所得到的卻是疲憊的身心和沈迷的眼神;生命變成只是追逐感官的刺激,換來的只是一片空白。在另一個角落裏,有人努力于修行,但是不知不覺粘著于禅定的快樂中,忘了周遭的一切,只圖那片甯靜的風光,而不知道還要繼續增長善法,還要培養八聖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因此,也不算精進。

  將八聖道歸攝爲戒、定、慧叁學時,正精進屬于那一學呢?《瑜伽師地論》中說:

  正見、正思惟、正精進,慧蘊所攝。

  此處明白地指出,佛法中的精進是歸屬到智慧之學,在致力于學問時要有智慧來結合,在努力修行時也要有智慧來指導。要在精進中抉擇善惡之法:一旦心中生起貪心、瞋心、無知的念頭時,要立刻將之放下;進而根本不生起這些惡法,並使善法不斷生起而圓滿。最後,以佛陀自身的例子來說明,《雜阿含211經》中,佛陀說:

  我昔未成正覺時,獨一靜處,禅思思惟:自心多向何處?觀察自心多逐過去五欲功德。……我觀多逐過去五欲心已,極生方便,精勤自護,不複令隨過去五欲功德。我以是精勤自護故,漸漸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釋尊由于努力使自己不再追逐過去的五欲功德(色、聲、香、味、觸)而能漸近無上菩提,今日許多想早日成佛的人,能不跟進嗎?

  經行的重要

  林崇安(2003)

  在《阿含經》中,常常提到佛陀和弟子們在露地經行,什麼是經行呢?《瑜伽師地論˙聲聞地》說:

  言經行者,謂于廣長稱其度量一地方所,若往、若來,相應身業。

  所以,經行是在一段適當的距離內(約十幾步)來回行走。行走時,全身放松,雙手抱在胸前或握在身後,以自然而舒適的步伐行走,內心一直覺知腳的移動,但不要東張西望,《聲聞地》說:

  內攝諸根,心不外亂而習經行,不太馳速,不太躁動。

  在今日充滿緊張和壓力的生活中,經行便是一個方便而簡單的纾解壓力的方法。經行時不但可以纾解壓力,還可以淨化心靈,在《雜阿含503經》中,佛陀對目揵連說:

  目揵連!若此比丘,晝則經行、若坐,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初夜若坐、經行,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于中夜時,出房外洗足,還入房右脅而臥,足足相累,系念明相,正念、正知,作起思惟;于後夜時,徐覺、徐起,若坐亦經行,以不障礙法自淨其心。目揵連!是名比丘殷勤精進。

  所以,佛弟子們在清晨、白天和初夜要常常經行、晏坐以自淨其心,才合乎「殷勤精進」。經行可以脫離惛沈、睡眠來淨修其心,還可以很快得到正定和證果。在《根本說有部毗奈耶破僧事》17卷中,寶德長者子問阿難尊者說:

  尊者!雲何苾刍,決定修行,早得成就,意得正定?

  阿難回答:

  如佛所說,受叁摩地,勤苦經行,速得正定。

  寶德長者子便不斷經行,但是用功用過了頭,佛陀出來指點他:「就像調弦,弦調得太緊或太松,聲音都不好聽,只有不松不緊才會好聽,同樣的,修行時不要用功用過了頭,也不要太過慢緩,要處中而行。」

  寶德長者子便以輕松而覺醒的心來修行,很快證得阿羅漢的果位。值得注意是,阿難尊者也是在有限的時間內,透過經行迅速地證得阿羅漢果位,而不是用靜態的禅定。總而言之,在釋迦牟尼佛所教導的禅修中,經行占有顯著而重要的地位。

  播下聖者的種子

  林崇安(2003)

  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初地以上的菩薩和佛陀是佛教的聖者。這些聖者都已破除了我執而不同于凡夫。從因果的關系來看,要想成爲聖者就要先播下聖者的種子。如果還沒有播下聖者的種子,就說自己是幾果,別人是幾果,豈非都是浪費時間的戲論?如果還沒有播下大悲心的種子,就說自己已成佛了,豈非幻想?什麼是聖者的種子呢?釋尊說:

  有四…

《初善、中善與後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內觀的法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