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聖種,是最勝、是種性、是可樂,現無雜穢、曾無雜穢、當無雜穢,一切沙門或婆羅門、或天魔梵、或余世間,無能以法而譏毀者。何等爲四?謂我多聞賢聖弟子,隨得衣服,便生喜足,贊歎喜足。…彼由隨得衣服喜足,終不自舉陵蔑于他,而能策勤、正知、系念,是名安住古昔聖種。如是弟子,隨得飲食,便生喜足,廣說如前。如是弟子,隨得臥具,便生喜足,廣說如前。如是弟子,愛斷、樂斷,精勤隨學,于斷愛樂;愛修、樂修,精勤隨學,于修愛樂。彼由如是斷修愛樂,終不自舉陵蔑于他,而能策勤、正知、系念,是名安住古昔聖種。
此處指出,四聖種能導致最勝的涅槃果,是生出聖者的種子,是修行者日夜之所樂,不爲現在、過去、未來的煩惱惡業所染汙,于自于他都無損害,因此一切世間沙門、婆羅門等,無能如法說其過失。所有佛陀的賢聖弟子都安住于這四聖種:(1)隨所得衣服,不管好壞,能夠蔽身、禦寒,便生喜足。(2)隨所得飲食,不管好壞,能除饑渴,便生喜足。(3)隨所得臥具,不管好壞,能除勞倦,便生喜足。(4)愛斷惡法、愛修善法,樂斷惡法、樂修善法。
前叁聖種是對食、衣、住的知足,依此知足之心,戒律自易圓滿,佛教的道德律或倫理規範便是立足于此。社會的一切問題,主要也是來自于人心的不知足,人們在盲目的競爭下,常常超出自己的所需,造成貪得無厭、浪費和不公等。想改善社會風氣,就要先種下這知足的聖種。但是知足並不是懶惰或怠工,而是將自己多余的給大衆分享。沒有知足之心,社會自然就會缺少溫暖。任何修行者,自己有沒有播下這叁聖種,自我反省一下不難鑒定出來。
第四聖種的愛斷、愛修,樂斷、樂修,就是老實修行,但要看清目標,不是盲修瞎煉。禅修時,要以修習定慧或止觀(寂止、內觀),斷除煩惱爲目標,使自己不斷向上提升,這樣的精進,才算策勤。如果禅修時,一上坐就猛打瞌睡,或一上坐就胡思亂想,那麼坐得再久有什麼用?因爲修行最起碼的正知、正念都不見了。如果修行者,沈浸在禅定的寂靜安樂中,不想進一步觀察身心的實相,那就表示尚未看清佛法的目標,缺少了正見,並未樂于斷除貪愛這一煩惱,還沒有播下第四個聖者的種子。
釋尊時期,佛的賢聖弟子們時時安住于四聖種,以正精進、正見、正念來耕耘,自然而然的生出聖果來,但是今日的修行者,如果沒有先播下聖者的種子,再怎樣的辛勤灌溉,如何能得到真正的聖果呢?
拘舍彌事件的化解
林崇安(2004.5)
佛陀有一次遊行到拘舍彌城,住在瞿師羅園。當地有一比丘犯戒,不知所犯。有的比丘們認爲有犯,有的比丘們認爲無犯,由于兩邊意見不合,起了爭執,愈演愈烈,甚至在食堂高聲詈罵,互相推打。佛陀知道事態嚴重,便出面調解,以道德規勸拘舍彌的比丘們(T1,p532c):
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見止。唯忍能止诤,是法可尊貴。
並講述長壽王子化解冤仇的故事(詳見中阿含的長壽王本起經),要比丘們以忍止诤,接著指出要放大眼光,看清出家修行的目標(T22, p160a):
汝等出家求無爲道,如何小事便共鬥诤,以失大利?當舍此心,還共和同,如水乳合,共弘師教,得安樂住。
但是個性頑強的拘舍彌比丘們仍不聽佛陀多次的勸導,佛陀就離開拘舍彌,到舍衛城,住在祇洹精舍。
這時拘舍彌城的在家信衆,聞知佛陀由于比丘們的互诤不止而離開此城,大家檢討後,便對拘舍彌的比丘們采取抵製的態度,不複尊重、供養,敬心轉少。這些比丘們便著衣持缽,來舍衛城佛陀之處。給孤獨長者聽到這些互诤的二部比丘們將要來臨,便請示佛陀如何敬待二部僧?佛陀說:
汝當聽彼二衆語,若如法、如律、如佛所教者,受其教誡。
此處佛陀要大家回歸到經典(法)和戒律,傾聽雙方的意見,要依據平時佛陀所講的經、律作准則,不是單靠佛陀一人來裁決是非。傾聽後,在家信衆要從如法的一方受其教誡,但是對雙方要給予最起碼的平等布施:「與一切二部僧飲食」。佛陀要所有大衆以客觀而理性的態度來處理事情,而不是盲目的偏袒一邊。在這一准則下,該位被認爲有犯戒的比丘,後來便冷靜地依據經、律來反省,客觀而仔細地檢察自己的所作所爲是否合乎經、律:
爾時,彼被舉比丘于屏處作是念:我竟有罪、爲無有罪?爲成被舉、爲不成被舉?羯磨如法、爲不如法?我今甯可謹依經、律而思惟之。既思惟已,知己有罪,知成被舉羯磨如法,便到伴傥比丘所語言:我已自見罪,諸大德爲我求和合,…
該比丘終于明確地看到,自己以前確實有罪,于是請求雙方的諒解,最後僧衆和合如初。
以上便是當年發生在印度拘舍彌(俱舍彌、憍賞彌)的僧衆嚴重對立事件。其間經由佛陀的道德規勸,在家信衆的消極抵製,最後在當事者的反省下,回歸到以佛陀所講的經、律作依據,如此才化解了僧衆對立的危機。
今日社會,小至婆媳的口角,大至族群的撕裂、國家的戰爭,甚至宗教信仰的沖突,如何化解這些由對立所産生的危機和衍生出來的悲劇和苦難?由上述拘舍彌事件,可以看出,對立是容易形成而不易化解的。想要化解,一方面周圍環境要消極地「降溫」,一方面當事者要積極地反省自己是否合情、合理、合法,並以誠意來面對問題,才有解決的希望。
鎖定目標
林崇安(2004)
人要活得有意義,最有效的方式是先鎖定一個正確的目標,而後化解途中所遭遇的困難,並培養出達成目標所需具備的能力,如此生命就日漸亮麗起來。
古代印度的悉達多太子,小時後就鎖定一個目標:解決人的生、老、病、死這一問題。他結婚、生子後,仍不放棄這一崇高的目標,不惜出家去尋找答案。在尋找答案的過程中,他面臨了父親的反對,也經曆了修行時的瓶頸,嘗試過各種高難度的苦行,這些困難他都一一克服了,而最重要的是他積極地培養出禅定和智慧這二種內在的能力,以這能力他才看清了生、老、病、死的根源,是來自貪愛與執著。所以,在菩提樹下,他以強而有力的禅定和智慧,滅除心中的貪愛與執著後,體證真理而成佛,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釋迦牟尼佛。
我們所要鎖定的生活小目標並不是很遙遠,而是我們觸目所及的,是可以和自己的嗜好結合的,從園藝、烹饪、寫作到禅定,都可以鎖定。鎖定後的一步步實行,便是自我能力的提升,由于立下了目標,開始培養達成目標所需的能力,其他許多無意義的事就會少做,生活自然就有了意義。一旦品嘗到了生活的意義,要再深入反省:當自己挫折時是否一再悶悶不樂,當自己一帆風順時是否得意忘形了?唯有坦誠地面對自己,看出自己生命中的缺陷,接受這事實後,就可以把「滅除心中的貪愛與執著」,鎖定爲生命的究竟目標,把剩余的歲月往這目標前進。
鎖定了目標,就會忘了年齡。
化解了困難,就開拓了視野。
培養了能力,就不再沒有依靠。
沒有貪愛與執著,就成了最快樂的人。
慈心觀的重要
林崇安(2004)
現在是一個瞋心很大的時期。從個人到國家,一旦有利益之爭、有見解之诤,挫折的一方就生起仇恨之心,以各種明暗的方式報複、反擊,長期下來自然演變成雙方的痛苦而已。佛陀的出世,就是要引導衆生到達涅槃的境界──痛苦的完全止息,爲了滅除衆生內心的瞋火,他特別強調慈心觀的重要和利益,在《阿含經》中,佛陀說:
1當行慈心,廣布慈心,以行慈心,所有瞋恚之心,自當消除。…行慈心者,身壞命終,生梵天上,離叁惡道,去離八難。(T2,772c)
2于一切衆生修習慈心,不爲諸惡鬼神所欺。(T2,344c)
3若有衆生修行慈心解脫,廣布其義,與人演說,當獲此十一果報。雲何爲十一?臥安,覺安,不見惡夢,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盜賊終不侵[打-丁+王],若身壞命終生梵天上。(T2,806a)
4正使彼人作如是施,及作房舍,受叁自歸,受持五戒,雖有此福,故不如彈指之頃慈愍衆生,此福功德不可稱計。(T2,644c)
從解脫道來看,慈心觀可以促成修行者證得1.聲聞或2.獨覺(辟支佛)的果位,從煩惱中解脫出來,在《阿含經》中,佛陀也說:
1其行慈心者,躬自見如來,承事諸佛,不樂在家,…要當作道,修無上梵行: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複受後有,如實知之。(T2,772c)
2若如來不出時,然善男子不樂在家,自剃須發,在閑靜之處,克己自修,即于彼處,盡諸有漏…。或有是時…衆生之類執草便成刀劍,斷斯命根,其中衆生行慈心者,無有瞋怒,見此變怪,…離此惡處,在山野之中,自然剃除須發,著叁法衣,修無上梵行,克己自修,盡有漏心而得解脫,…彼人當名正在辟支佛部。(T2,772c)
從菩薩道來看,慈心觀更是菩薩所必修,不可或缺,以慈無量心,播下利益衆生的菩提種子,並積聚福德資糧而得以成佛,佛陀說:
1昔我自念七年行慈心,複過七劫不來此世,複于七劫中生光音天,複于七劫生空梵天處爲大梵天,無與等者統百千世界。叁十六反爲天帝釋形,無數世爲轉輪王。是故,諸比丘!作福莫倦。(T2,565b)
2吾昔日著此慈仁之铠,降伏魔官屬,坐樹王下,成無上道。以此方便,知慈最第一,慈者最勝之法也!(T2,772c)
所以降伏魔怨不是靠武力,不是以暴易暴,而是靠慈仁之心。以上這些經典的引據,雖似老生常談,卻是不易的真理。
唯有能夠平等地對待親友、怨家以及陌生的人,同樣地給予快樂,才算是慈心,處在今日意識型態高漲的時期,看似不易做到,但從人性的基本面來看,每個衆生同樣都有眷屬,都希望離苦得樂,都不願意生活在恐懼、暴力的陰影下,因此采用「自他交換」的方法來修慈心觀,先止息自己心中的火氣,並將慈心散播給對方,如此才有可能一步步地化幹戈爲玉帛。
《初善、中善與後善》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