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增,应见实如实,见实得解脱。
由客尘故空,与法界相离,无上法不空,与法界相随。(T31,812b)
宗喀巴大士的另一大弟子贾曹杰(1364-1432)对此二颂解释是:
(1)界(如来藏)自性清净,于此毫无「旧有而新损减」的「以自性有的人我执、法我执所执境以及烦恼」,因为二种我执所执境以及烦恼,从来未曾以自性有之故。
(2)于此界(如来藏)毫无「旧无而新增」的二种无我,因为人无我及法无我是此(如来藏)之自性故。
(3)真实见到人与蕴如实自性空,通达无自性之智慧,是契解真理之见。
(4)现量见真实义后,一再熏习,将证得真实圆满之佛位。
(5)于此界(如来藏)毫无「烦恼自性存在是旧有而后无」,因为熏习对治后,(烦恼)必能脱离,而具有相离义相的客尘从本就是自性空之故。
(6)烦恼自性空,毫无「旧无而新增」,因为具有相随义相,且能生十力等无上佛法功德之所缘是「烦恼自性空」,此为不空──是从本就有之故。(《贾曹杰全集》藏文第三函)
因此,贾曹杰认为「我执的对象及烦恼」,从本是自性空,所以「无一法可损」;另一方面,「无我」是如来藏的自性,并不是新增的东西,所以说「无一法可增」;与如来藏具有相离性质的客尘,从本以来是自性空,经由修习对治后,可将烦恼脱离,因此说「由客尘故空,与法界相离」;与如来藏具有相随性质且能生无上佛法功德智慧的所缘是自性空的「胜义谛」,此胜义谛从本就有,假名为「不空」,所以说「无上法不空,与法界相随」。
此中指出,「客尘烦恼」从本就是自性空;而「烦恼自性空」等胜义谛,是从本就有。也就是说,「空」是指烦恼自性空;「不空」是指二种无我(胜义谛)是从本就有的,不是完全没有,也不是昔无今有。
所以,在贾曹杰的解释中,始终贯穿着中观宗应成派的见解:一切轮涅之法都是自性空,同时一切轮涅之法都是世俗有。以这种观点来解释佛性,便是格鲁派的不共方式。
但站在密宗的立场时,格鲁派也主张要以「本元俱生光明心」来证悟空性,此本元俱生光明心是「最细的心」,不是六识这类「粗的心」。「最细的心」伴随有「最细的气」。「本元俱生光明心」或是「最细心气」就是其他各派所指的「佛性」或「如来藏」。《密集金刚续》主张要止息粗的六识后,最细心气才能呈现,而《时轮金刚续》及宁玛派的大圆满法则认为不须止息六识就可呈现本元俱生光明心(见达赖喇嘛《慈悲与智见》第二十篇)。此处的「本元俱生光明心」是心法,是有为法,但是由于延续不断,而假名为无为法。
三、汉藏佛性论的比较
1.禅宗的佛性论,以凡圣本具的真心作核心,以脱离一切执着为安心法门,其意趣与藏地噶举派、宁玛派、萨迦派所说的「明空双运」的自性清净心相同。这些汉藏二地的禅师及瑜伽行者对佛性的看法,可谓同一鼻孔出气。
2.觉朗派的佛性论,把如来藏视真实存在,不是自性空;并且认为要将「世俗自空」弃舍掉。此种观点为西藏其他各派所不能接受。将如来藏视为真实存在,即落入常见;弃舍世俗自空,即落入断见。若将佛性执为真实存在,一意追求,而弃舍一切思惟,将堕入边见。
3.西藏格鲁派的佛性论,将《宝性论》的佛性思想,以中观应成派的观点来解说;将「众生心的空性」视为「佛性」,在此观点下,佛性是「无为法」。而前述觉朗派以外其他各派(萨迦、宁玛、噶举)所说的自性清净心,在此格鲁派看来是「有为法」,假名为「无为法」而已。格鲁派认为「众生心的空性」,是禅修时所观之「境」,而自性清净心是能观之「心」。格鲁派有关佛性及自性身的细腻分析,是汉地所少见的。汉地有的人主张「空性」是佛性,其范围太广,若能结合《大般涅槃经》卷三七所说的「非佛性者,所谓一切墙壁瓦石无情之物;离如是等无情之物,是名佛性」(T12,581a),将范围限制在「有情」上,以「有情心的空性」来称呼「佛性」,就可以合乎格鲁派的看法了。
4.禅宗及萨迦等各派所主张的自性清净心、本元俱生光明心,称为「具足佛之功德」,是一种方便的说法,可用下例来理解:众生死后的「中有身」(中阴身)具足五通,此五通并非修来,是本来就有。同理,将二障去除后,佛所具有的五通及漏尽通会完全显现出来,是本来就有,而非新增。
四、结语
由上述汉藏佛性论的可以看出「佛性」一指「众生心的空性」,一指「明空双运的自性清净心」。前者以西藏格鲁派的解说最为详尽,后者以汉地禅宗及西藏噶举派、宁玛派及萨迦派所共许。在西藏密宗的观点上,心气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因而明空双运的「自性清净心」必有相对应的「俱生气」伴随着,合称作「最细心气」,此为任一众生所本具,一直延续到成佛永不中断,所以称作「佛性」。
总之,要了解「佛性」就必须掌握「心」(或者心气一体)以及「空性」,这二项要件缺一不可。因此,采用「众生心的空性」及「自性空的清净心」二个观念来代表「佛性」才是恰当的。
(刊于《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三民出版,东大发行,1995,今略删改)
《汉藏的佛性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