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漢藏的佛性論▪P3

  ..續本文上一頁,應見實如實見實得解脫。

  由客塵,與法界相離無上法不空,與法界相隨。(T31,812b)

  

  宗喀巴大士的另一大弟子賈曹傑(1364-1432)對此二頌解釋是:

  

  (1)界(如來藏)自性清淨,于此毫無「舊有而新損減」的「以自性有的人我執、法我執所執境以及煩惱」,因爲二種我執所執境以及煩惱,從來未曾以自性有之故。

  (2)于此界(如來藏)毫無「舊無而新增」的二種無我,因爲人無我及法無我是此(如來藏)之自性故。

  (3)真實見到人與蘊如實自性空,通達無自性之智慧,是契解真理之見。

  (4)現量見真實義後,一再熏習,將證得真實圓滿之佛位。

  (5)于此界(如來藏)毫無「煩惱自性存在是舊有而後無」,因爲熏習對治後,(煩惱)必能脫離,而具有相離義相的客塵從本就是自性空之故。

  (6)煩惱自性空,毫無「舊無而新增」,因爲具有相隨義相,且能生十力等無上佛法功德之所緣是「煩惱自性空」,此爲不空──是從本就有之故。(《賈曹傑全集》藏文第叁函)

  

  因此,賈曹傑認爲「我執的對象及煩惱」,從本是自性空,所以「無一法可損」;另一方面,「無我」是如來藏的自性,並不是新增的東西,所以說「無一法可增」;與如來藏具有相離性質的客塵,從本以來是自性空,經由修習對治後,可將煩惱脫離,因此說「由客塵故空,與法界相離」;與如來藏具有相隨性質且能生無上佛法功德智慧的所緣是自性空的「勝義谛」,此勝義谛從本就有,假名爲「不空」,所以說「無上法不空,與法界相隨」。

  此中指出,「客塵煩惱」從本就是自性空;而「煩惱自性空」等勝義谛,是從本就有。也就是說,「空」是指煩惱自性空;「不空」是指二種無我(勝義谛)是從本就有的,不是完全沒有,也不是昔無今有。

  所以,在賈曹傑的解釋中,始終貫穿著中觀宗應成派的見解:一切輪涅之法都是自性空,同時一切輪涅之法都是世俗有。以這種觀點來解釋佛性,便是格魯派的不共方式。

  但站在密宗的立場時,格魯派也主張要以「本元俱生光明心」來證悟空性,此本元俱生光明心是「最細的心」,不是六識這類「粗的心」。「最細的心」伴隨有「最細的氣」。「本元俱生光明心」或是「最細心氣」就是其他各派所指的「佛性」或「如來藏」。《密集金剛續》主張要止息粗的六識後,最細心氣才能呈現,而《時輪金剛續》及甯瑪派的大圓滿法則認爲不須止息六識就可呈現本元俱生光明心(見達賴喇嘛《慈悲與智見》第二十篇)。此處的「本元俱生光明心」是心法,是有爲法,但是由于延續不斷,而假名爲無爲法

  

  叁、漢藏佛性論的比較

  

  1.禅宗的佛性論,以凡聖本具的真心作核心,以脫離一切執著爲安心法門,其意趣與藏地噶舉派、甯瑪派、薩迦派所說的「明空雙運」的自性清淨心相同。這些漢藏二地的禅師及瑜伽行者對佛性的看法,可謂同一鼻孔出氣。

  2.覺朗派的佛性論,把如來藏視真實存在,不是自性空;並且認爲要將「世俗自空」棄舍掉。此種觀點爲西藏其他各派所不能接受。將如來藏視爲真實存在,即落入常見;棄舍世俗自空,即落入斷見。若將佛性執爲真實存在,一意追求,而棄舍一切思惟,將墮入邊見。

  3.西藏格魯派的佛性論,將《寶性論》的佛性思想,以中觀應成派的觀點來解說;將「衆生心的空性」視爲「佛性」,在此觀點下,佛性是「無爲法」。而前述覺朗派以外其他各派(薩迦、甯瑪、噶舉)所說的自性清淨心,在此格魯派看來是「有爲法」,假名爲「無爲法」而已。格魯派認爲「衆生心的空性」,是禅修時所觀之「境」,而自性清淨心是能觀之「心」。格魯派有關佛性及自性身的細膩分析,是漢地所少見的。漢地有的人主張「空性」是佛性,其範圍太廣,若能結合《大般涅槃經》卷叁七所說的「非佛性者,所謂一切牆壁瓦石無情之物;離如是等無情之物,是名佛性」(T12,581a),將範圍限製在「有情」上,以「有情心的空性」來稱呼「佛性」,就可以合乎格魯派的看法了。

  4.禅宗及薩迦等各派所主張的自性清淨心、本元俱生光明心,稱爲「具足佛之功德」,是一種方便的說法,可用下例來理解:衆生死後的「中有身」(中陰身)具足五通,此五通並非修來,是本來就有。同理,將二障去除後,佛所具有的五通及漏盡通會完全顯現出來,是本來就有,而非新增。

  

  四、結語

  

  由上述漢藏佛性論的可以看出「佛性」一指「衆生心的空性」,一指「明空雙運的自性清淨心」。前者以西藏格魯派的解說最爲詳盡,後者以漢地禅宗及西藏噶舉派、甯瑪派及薩迦派所共許。在西藏密宗的觀點上,心氣二者是不可分割的,因而明空雙運的「自性清淨心」必有相對應的「俱生氣」伴隨著,合稱作「最細心氣」,此爲任一衆生所本具,一直延續到成佛永不中斷,所以稱作「佛性」。

  總之,要了解「佛性」就必須掌握「心」(或者心氣一體)以及「空性」,這二項要件缺一不可。因此,采用「衆生心的空性」及「自性空的清淨心」二個觀念來代表「佛性」才是恰當的。

  

(刊于《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叁民出版,東大發行,1995,今略刪改)

  

  

《漢藏的佛性論》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