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从佛法看生命教育的实践▪P2

  ..续本文上一页起。

  如果要问如何实践缘起?唯一的答案是,当接触外境时,要了了分明,不要失去正念,不要让无明产生,而发展出将要受苦的行、识、名色和六入。(《生活中的缘起》(香光书乡,148页,1995)

  

  此处明白指出正念的重要,要在根尘接触的当下能够明明白白,不要让无明产生,如此才能切断后续的「行、识、名色及六处(即,六入)」。唯有培养出正念正知,才能使生命提升起来,不再沉沦下去。唯有先从日常的动作中下手,好好训练出「正念正知」或「明」,才有可能使苦减弱。如果再追问下去:正念正智的缘是什么呢?释尊在《中阿含》的《涅槃经》中告诉诸比丘说:

  

  涅槃有习非无习。

  何谓涅槃习?答曰:解脱为习。解脱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解脱习?答曰:无欲为习。无欲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无欲习?答曰:厌为习。厌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厌习?答曰:见如实、知如真为习。见如实、知如真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护诸根习?答曰:正念正智为习。正念正智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正念正智习?答曰:正思惟为习。正思惟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正思惟习?答曰:信为习。信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信习?答曰:苦为习。苦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苦习?答曰:老死为习。老死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老死习?答曰:生为习。生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生习?答曰:有为习。有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有习?答曰:受(受,新译为取)为习。受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受习?答曰:爱为习。爱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爱习?答曰:觉(觉,新译为受)为习。觉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觉习?答曰:更乐(更乐,新译为触)为习。更乐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更乐习?答曰:六处为习。六处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六处习?答曰:名色为习。名色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名色习?答曰:识为习。识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识习?答曰:行为习。行亦有习非无习。

  何谓行习?答曰:无明为习。

  是为缘无明行,缘行识,缘识名色,缘名色六处,缘六处更乐,缘更乐觉,缘觉爱,缘爱受,缘受有,缘有生,缘生老死,缘老死苦,习苦便有信,习信便有正思惟,习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习正念正智便有护诸根、护戒、不悔、欢悦、喜、止、乐、定、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习解脱便得涅槃。(T1,p490c)

  

  此处指出,在十二缘起的流转过程中,由「无明」到「苦」的生起,是顺着因缘而来,同样的,涅槃的证得也是要顺着因缘的次第而来:缘苦而有信(由于苦压迫着人们,人们便奔向三宝请求救护,因而苦成为信的缘),缘信而有正思维、缘正思维而有正念正智。由正念正智而有守护诸根、护戒、不悔、欢、喜、止、乐、定、如实知见、厌、离欲、解脱、涅槃。因此,在提升生命的过程中,要正视「苦」,由知苦而产生信、正思维及正念正智等等。一旦看清楚苦的多种角色(如,苦苦、坏苦、行苦)就会对佛陀的教导生起信心,并经由如理思维,使自己走向正确的修行方向,便可以一层层地提升自己的生命。

  

  E 信解行证与打开十结

  

  面向世间的苦,便是生命教育的起点。由上述经中释尊的开示,也可以看出生命教育的内容是:(1)信:由观察苦而生「信」,(2)解:以「正思维」观察苦的生起与止息,(3)行:由培养「正念正知」开始,依次能够「护诸根、护戒、不悔」,进而生起「欢悦、喜、止、乐、定」的安详心理,(4)证:最后亲身体证真理,依次到达「见如实、知如真、厌、无欲、解脱」,并得到「涅槃」─苦的完全止息。因此,整个生命教育的内容,便是佛法中「信、解、行、证」的实践过程。

  此中,由「信」可以产生「闻慧」,由「正思维」可以产生「思慧」,由「正念正知」开始可以产生「修慧」。

  众生由于轮回在三界内,不能脱离三界的束缚而受苦。三界是欲界、色界及无色界。在提升生命的路上,不同层次的烦恼要依次拔除。身见、戒禁取以及怀疑是最初的三个烦恼,称做三结。其次是欲贪及瞋二个结,以上五个结合称做「五下分结」。打开这五个结,所有欲界的束缚力就灭除了。另外五个结,称做「五上分结」,是色贪、无色贪、慢、掉举、无明。这五上分结一打开,所有色界及无色界的束缚力就灭除了。因此,要从三界中脱离,不外是将五下分结及五上分结打开。每当一个结打开时,内心就有大的转变,这时是生命的提升。

  在上述「见如实、知如真」(如实知见)的阶段达到时,最初的三结就打开了。接着,「厌、无欲、解脱」的阶段就是逐步打开其余的七个结;达到究竟的「涅槃」时,所有十个结都完全打开了,也就是说,贪瞋痴的束缚都完全去除了,也能真正的去自利利他了,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地也已到达了

  

  三、结语

  

  生命的沉沦与提升,决定于苦的生起与止息。释尊要我们勇于面对痛苦,培养出正念正知来超越痛苦。佛法的生命教育是落实在自己生活的一举一动之中的,释尊指出,从早到晚要不散乱地觉知自己的举动,如此就能够培养出正念正知,接着就能守护诸根:在眼见色、耳闻声的当下,不生起贪瞋痴的习性反应。进而就能够持戒而不会做出错误的行为,因而能够不悔,接着内心就依次生起欢、喜、轻安、乐、定。这些过程都是在正念正知下依次生起的。依靠这种稳定的「定」,就能够生起智慧,看清自己身心的实相:如实知见身心无我,从此逐渐摆脱对世间的执着,生起厌离之心,进而灭除贪爱,最后终于从贪瞋痴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完全体悟生命的意义,并成为真正自在的人。这便是生命教育的目标。

  

(《宗教与生命教育》2001年度学术研讨会)

  

  

  

《从佛法看生命教育的实践》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