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從佛法看生命教育的實踐▪P2

  ..續本文上一頁起。

  如果要問如何實踐緣起?唯一的答案是,當接觸外境時,要了了分明,不要失去正念,不要讓無明産生,而發展出將要受苦的行、識、名色和六入。(《生活中的緣起》(香光書鄉,148頁,1995)

  

  此處明白指出正念的重要,要在根塵接觸的當下能夠明明白白,不要讓無明産生,如此才能切斷後續的「行、識、名色及六處(即,六入)」。唯有培養出正念正知,才能使生命提升起來,不再沈淪下去。唯有先從日常的動作中下手,好好訓練出「正念正知」或「明」,才有可能使苦減弱。如果再追問下去:正念正智的緣是什麼呢?釋尊在《中阿含》的《涅槃經》中告訴諸比丘說:

  

  涅槃有習非無習。

  何謂涅槃習?答曰:解脫爲習。解脫亦有習非無習。

  何謂解脫習?答曰:無欲爲習。無欲亦有習非無習。

  何謂無欲習?答曰:厭爲習。厭亦有習非無習。

  何謂厭習?答曰:見如實、知如真爲習。見如實、知如真亦有習非無習。…

  何謂護諸根習?答曰:正念正智爲習。正念正智亦有習非無習。

  何謂正念正智習?答曰:正思惟爲習。正思惟亦有習非無習。

  何謂正思惟習?答曰:信爲習。信亦有習非無習。

  何謂信習?答曰:苦爲習。苦亦有習非無習。

  何謂苦習?答曰:老死爲習。老死亦有習非無習。

  何謂老死習?答曰:生爲習。生亦有習非無習。

  何謂生習?答曰:有爲習。有亦有習非無習。

  何謂有習?答曰:受(受,新譯爲取)爲習。受亦有習非無習。

  何謂受習?答曰:愛爲習。愛亦有習非無習。

  何謂愛習?答曰:覺(覺,新譯爲受)爲習。覺亦有習非無習。

  何謂覺習?答曰:更樂(更樂,新譯爲觸)爲習。更樂亦有習非無習。

  何謂更樂習?答曰:六處爲習。六處亦有習非無習。

  何謂六處習?答曰:名色爲習。名色亦有習非無習。

  何謂名色習?答曰:識爲習。識亦有習非無習。

  何謂識習?答曰:行爲習。行亦有習非無習。

  何謂行習?答曰:無明爲習。

  是爲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緣名色六處,緣六處更樂,緣更樂覺,緣覺愛,緣愛受,緣受有,緣有生,緣生老死,緣老死苦,習苦便有信,習信便有正思惟,習正思惟便有正念正智,習正念正智便有護諸根、護戒、不悔、歡悅、喜、止、樂、定、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習解脫便得涅槃。(T1,p490c)

  

  此處指出,在十二緣起的流轉過程中,由「無明」到「苦」的生起,是順著因緣而來,同樣的,涅槃的證得也是要順著因緣的次第而來:緣苦而有信(由于苦壓迫著人們,人們便奔向叁寶請求救護,因而苦成爲信的緣),緣信而有正思維、緣正思維而有正念正智。由正念正智而有守護諸根、護戒、不悔、歡、喜、止、樂、定、如實知見、厭、離欲、解脫、涅槃。因此,在提升生命的過程中,要正視「苦」,由知苦而産生信、正思維及正念正智等等。一旦看清楚苦的多種角色(如,苦苦、壞苦、行苦)就會對佛陀的教導生起信心,並經由如理思維,使自己走向正確的修行方向,便可以一層層地提升自己的生命。

  

  E 信解行證與打開十結

  

  面向世間的苦,便是生命教育的起點。由上述經中釋尊的開示,也可以看出生命教育的內容是:(1)信:由觀察苦而生「信」,(2)解:以「正思維」觀察苦的生起與止息,(3)行:由培養「正念正知」開始,依次能夠「護諸根、護戒、不悔」,進而生起「歡悅、喜、止、樂、定」的安詳心理,(4)證:最後親身體證真理,依次到達「見如實、知如真、厭、無欲、解脫」,並得到「涅槃」─苦的完全止息。因此,整個生命教育的內容,便是佛法中「信、解、行、證」的實踐過程。

  此中,由「信」可以産生「聞慧」,由「正思維」可以産生「思慧」,由「正念正知」開始可以産生「修慧」。

  衆生由于輪回在叁界內,不能脫離叁界的束縛而受苦。叁界是欲界、色界及無色界。在提升生命的路上,不同層次的煩惱要依次拔除。身見、戒禁取以及懷疑是最初的叁個煩惱,稱做叁結。其次是欲貪及瞋二個結,以上五個結合稱做「五下分結」。打開這五個結,所有欲界的束縛力就滅除了。另外五個結,稱做「五上分結」,是色貪、無色貪、慢、掉舉、無明。這五上分結一打開,所有色界及無色界的束縛力就滅除了。因此,要從叁界中脫離,不外是將五下分結及五上分結打開。每當一個結打開時,內心就有大的轉變,這時是生命的提升。

  在上述「見如實、知如真」(如實知見)的階段達到時,最初的叁結就打開了。接著,「厭、無欲、解脫」的階段就是逐步打開其余的七個結;達到究竟的「涅槃」時,所有十個結都完全打開了,也就是說,貪瞋癡的束縛都完全去除了,也能真正的去自利利他了,生命教育的最終目的地也已到達了

  

  叁、結語

  

  生命的沈淪與提升,決定于苦的生起與止息。釋尊要我們勇于面對痛苦,培養出正念正知來超越痛苦。佛法的生命教育是落實在自己生活的一舉一動之中的,釋尊指出,從早到晚要不散亂地覺知自己的舉動,如此就能夠培養出正念正知,接著就能守護諸根:在眼見色、耳聞聲的當下,不生起貪瞋癡的習性反應。進而就能夠持戒而不會做出錯誤的行爲,因而能夠不悔,接著內心就依次生起歡、喜、輕安、樂、定。這些過程都是在正念正知下依次生起的。依靠這種穩定的「定」,就能夠生起智慧,看清自己身心的實相:如實知見身心無我,從此逐漸擺脫對世間的執著,生起厭離之心,進而滅除貪愛,最後終于從貪瞋癡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完全體悟生命的意義,並成爲真正自在的人。這便是生命教育的目標。

  

(《宗教與生命教育》2001年度學術研討會)

  

  

  

《從佛法看生命教育的實踐》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