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在你 It”s up to you
吉噶·康楚仁波切(Dzigar Kongtrul Rinpoche)
譯/丁乃竺
第一章 镜中修行
当我们照镜子时,最不希望镜中出现的是一个平凡人,我们希望看到一个很特别的人;不论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是不想看到一个面临许多阻碍、问题,甚至有点神经质的凡夫俗子。我们希望镜子里的人是快乐的,然而看到的却是一个苦苦挣扎的人;我们想象自己是慈悲的,却反而看到一个自私的人;我们渴望自己是优雅的,但我们的傲慢却令自己粗俗不已;我们看不到一个强壮不屈的人,却看到一个随着生老病死而日渐脆弱的人。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为我们的心灵带来许多的痛苦。
自我重要感带来的痛苦
我们受困于这一种由「自我重要感」(self-importance)及「特殊感」(specialness)所带来的痛苦之中。我们每一天都是「我、我、我,我的、我的、我的」,这一个执着的背后就是自我重要感,而我们所有的经验也因此而受染。如果我们仔细地看,就会发现在每一件所做、所说及所想的事情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自我重要因素。「怎么样才能感觉更好?别人会怎么想?我的胜算有多少?我会失去什么?」这所有的问题都是根源于自我重要感,甚至如果我们觉得自己不够理想,也是自我重要感在作祟。
我们希望看到的自己是强大的,能掌控一切的;但我们更像易碎的蛋壳。我们不喜欢如此脆弱的自己,这个脆弱的自我需要保护、武装、凝聚力量以及建筑围墙;而这却使得我们痛苦地受困于心墙内。我们逐渐害怕在事情的本然中放松,也越来越不确定事情是否会照着自己的计划进行。
超越自我重要感进而看到真正的自己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这就是我们的道路。所有佛法(正式或非正式的)的重点,都是要减低自我重要感,如此实相才有机会显现;这个过程必须由自我省思开始。
提问的精神
一位伟大的印度班智达圣提婆【注三】曾经说过:「只要怀疑事情的真实状态与它所显现的有所不同,我们就可以动摇惯性执着的根本。」这种提问的精神就是自我省思的开始。这一个紧密编织的自我感是否不像外表所看起来的那样?我们真的需要具备掌控一切的能力吗?真有这样的可能吗?在生命中除了自我重要感之外还有其它什么吗?这些问题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门,让我们得以深入探索痛苦的原因。
在实际练习自我省思时,我们要退后一步来检验自己的经验,而不要受惯性的冲力(momentum)所带动,这可以让我们无分别地看待任何生起的现象,然后直接逆势迎击自我重要感。
自我省思普遍贯穿佛法修行的所有传统与传承,但并非只在正式修行时才练习,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做自我省思。自我省思是一种态度、一种方法和一种练习。简而言之,自我省思可以让每个人的修行活起来。
如果我们能诚实和不论断地看着自己惯性的心,我们就能超越它而看到真实的自己。超越「自我」(self)以及超越「自我」所想要或不想要之外,在那个一直与世界争斗的自我之后,便是我们的实性及真面目。
这便是我们的自然面目,不再挣扎着要变成另一种人。这是一个潜在觉醒者的面目,其智能、功德及勇气都是不可测度的。发现我们深层的潜力及障碍,我们便能了解到自己痛苦的因,然后可以开始对它下工夫。
我执心的吊诡
执着于自我的惯性,也就是「我执」(ego),这是所有痛苦及迷惑的根源。讽刺的是,当我们要寻找这个自己所珍惜及保护的「自我」时,我们却找不到它;自我是易变且无法掌握的。当我们说「我老了」,我们是将身体当作自我;当我们说「我的身体」,自我又成为身体的拥有者;当我们说「我累了」,自我又相当于生理或情绪的感觉;当我们说「我看见」,自我又成为我们的觉受,而当我们说「我想」,它又变成我们的念头。里里外外都找不到自我时,我们也许会下个结论:自我就是觉知这所有的事情,也就是一个觉知者(knower)或心(mind)。
但是当我们找寻心,却也看不到它。这个我们认为是自我的心,称为「我执心」(ego-mind),它控制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却找不到它,这有点诡异,就像一个鬼魂在经营我们的家。房子看起来是空的,但所有的家事都已完成,床铺好了,鞋被擦亮了,茶已倒好,早餐已煮好。有趣的是我们对此从不怀疑,我们假定有一个人或有一件东西,我们的生命一直是由一个鬼魂在经营着;现在是停止一切的时候了。从某个方面来说,我执心为我们服务,但它服务得不好,它引诱我们进入轮回的痛苦,然后奴役我们。当我执心说「生气」,我们就生气;当它说「执着」,我们就执着。当我们检视自己与我执心的某种「奴役」关系,就会看到它是如何对我们施压,如何玩弄我们,尽让我们做些会带来不良后果的事。
如果不想成为鬼魂的奴隶,就必须要求我执心示显其面目;但没有一个鬼魂会出现。你可以随时练习这个简单的禅定,特别是在我执心令你无以招架时,在你觉得被威胁、害怕或受制于它时。
当你不知道要如何自处时,挑战我执心显现它的面貌;当你在做晚饭或等公车时,挑战我执心现出它的面貌;挑战我执心时要抬头挺胸,不要拐弯抹脚没骨气,要坚定而温柔,具穿透力却无攻击性。只需要对我执心说:「露出你的面目!」当没有一颗心显现说「就是我」,我执心就会开始松动,不再紧紧攀附着你,而你的挣扎也渐渐停止。
当然如果你的心是有面目的话,那你会有很不同的经验。但是如果我们找不到一颗带有面目的心,就不会把自己的挣扎看得太严重,而所有的苦痛都将减轻。
当我们直接质疑我执心时,它就会显露出真实的状态,也就是什么都不是。我们可以实际看穿这个看似坚实的我执心,或自我,看穿之后所剩下的又是什么?遗留下来的是一种开放、聪慧的觉察性,它不会受到自我珍爱及自我保护的束缚,这是所有众生的本有智能心。在这样的发现中放松就是真实的禅定,而真实的禅定可以带来究竟的证悟,让我们从痛苦中解脱。
一个修行者看待生命的方式
找寻我执心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唯一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我执心是无法被寻获的方法。寻获不到我执心,就找不到一个自我,那么我们又如何将所有的念头、情绪及经验都认为是针对自己而来的呢?
我记得自己第一次感觉无我的经验,当时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自由感,同时也感觉到如果我不令自我重要感挡住自己,让一切变得复杂的话,我就能深刻欣赏到事情在根本上是如何圆满的了。当我发现所有维持自我的努力都是徒劳,我便感到放松了。
人们喜欢欣赏自然。我们认为自然界是美,是纯净的。当我们看到有人在砍树或在野外挖洞时,会令我们不安。当我们不再为巩固自我感而操控所有的事,我们就可以领略自己内在本性之美。这就是一位修行者面对生命的态度。
认真的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执着于自我时是不可能练习自我省思的,一切都会变得太个人──我的痛苦、我的愤怒、我的缺点。如果将念头和情绪都当成是针对自己的,它们就会折磨我们;以这种方式来看待自己的念头和情绪,就像用一种不舒适的东西来擦鼻子,除了制造更多的痛苦外,还有什么呢?这种「看」不是我们这儿所谈的省思。
有着无我的见地,我们就能欣然感激觉知中所生起的一切,我们就能接受任何的现起都是过去行为或业的结果,而并非就是我们自己。
利用念头及情绪
念头和情绪总是会生起,修行的目的不是要去除它们。我们无法停止念头和情绪,就像我们无法终止世间看似顺势或逆势的情境,但我们可以选择迎向它们,并且处理它们。在某个层次来说,它们只是感官罢了,当我们不论断它们的好坏、对错、自己喜欢或不喜欢,我们就可以在修行道路上利用它们来进步。
我说的利用念头及情绪的意思是观察它们的生起及消融,一旦这样做,我们就会看到它们的无实质性;看穿它们之后,就能了解它们无法束缚我们,无法把我们带入歧途,或扭曲我们对实相的感觉,然后我们就不再期待念头及情绪能够停止,因为期待它们停止根本就是一种妄念。我们可以在禅定中让自己从妄念里解脱出来。
经典中说:「牛粪如果不能做甘蔗田里的肥料,它还有什么用处呢?」我们同样也可以说:「如果念头及情绪(事实上我们所有的经验)不能增加我们的领悟,它们还有什么益处?」从自我重要感制造出来的恐惧及反应,让我们无法善用这些经验。因此佛陀教导我们让事情如实自然,不要感觉受威胁或想控制全局,让一切自然地生起并且随它去。
当我执心经由禅定而透澈时,我们就没有理由害怕它,这大大的减低我们的痛苦,事实上,我们会有一种观看生命所有面向的强烈欲望,这个态度就是自我省思练习的核心。
第二章 我们的心好比一部电影
当我们在看电影时,会放松心情地观赏,因为知道它不过是幻觉罢了。我们观赏的幻影是由一部放映机、影片、光、屏幕,以及自己的觉受所总合起来的。在不同的声、光、形色剎那闪过时,就创造出一种持续性的幻觉,我们视之为角色、布景、动作以及语言。所谓的「现实」也是以相同方式运作的,我们的觉知力、感受、过去业力行为的烙印种子【注四】以及现象世界,共同创造了我们的生命剧码。这所有的元素都充满活力,因此让事情相互运作,充满生趣,这也就是所谓的相互依存。
环顾四周,我们会发现没有一件事情是孤立的,换句话说,每一件事情都相互依存,每一件事情都依赖无数因缘,在剎那、剎那中存在、生起、消失。因为事情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它们本身不具有真实存在性。举例来说,我们怎么能将造成一朵花的许多因和条件区分出来,像是水、土、太阳…
《随在你:放心的智慧(吉噶·康楚仁波切)》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