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空气、种子等等?我们能找到一朵花独立存在于这些因和条件之外吗?每一件事情都是如此紧密的相连,我们很难指出是哪一件事结束然后哪一件事开始。这就是幻化或空性的意思。
外在世界的林林总总以及内在世界的念头和情绪,并不是它们表面看起来的样子。所有现象看似客观的存在,但其存在的真实状态就像梦一样,虽显现却没有实质性。空性的体验并非在平凡现象世界之外,事实上,当心不再对现象执着,我们就在体验空性。
了解到现象世界的空性,我们不再认为事情是坚实或本有。当我们了解到没有事情是独立存在,一切的事情就更看似梦般而且也比较不具威胁性;这带来一种深刻的放松感,我们也会觉得比较不需要控制自己的心及处境。因为一切的本性是空性,所以我们可以像看电影般地看待我们的生命,我们可以放松心情,欣赏演出。
看穿现象,让心自然来去
观看我们的心比观看一部好莱坞电影更有趣。布景、放映机、故事、角色以及剧本,都是源自于我们自己的经验,而轮回及涅槃也是演出的一部分。这样一出伟大的戏剧作品,数百万元也买不到。我们进戏院的票就是「看穿」,也就是看到现象并不像它们所显现般的存在。
看穿现象──也就是看穿念头、情绪以及看穿外在物象──是非常重要的。一旦不能看穿现象,我们就会认为这些一直在流动、改变以及无法抓住的现象是真实存在的。这使得世界看起来充满诱惑,心因此得不到祥和。
比方说,某件事令我们生气,我们不是对它穷追不舍、追根究柢一番,就是想替它下个结论。如果两个人正进行一场激烈的对话,他们一定费尽唇舌强调自己的立场;又或者我们正感觉迷惑,而我们非得搞清楚真相不可。骤生的念头正引发着另一个念头,到了某个地步我们必须了解,不论这些念头是否相关联,它们都只是念头和情绪而已,是无实质性而且极短暂的。
如果我们能像看电影般地看穿我们的信仰和恐惧,那会怎么样?我们会开始与其同乐,嘲笑它们以及随它们去。把它们看得太严重,就是违反我们修行道上的初衷。我们可以帮自己一个大忙,就是让妄念心自然来去。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让事情随顺自然可以使它们成为它们自己,而不是要它们成为我们所想要的。
了解心的本性
自我省思的练习重点,就是清晰的去体验事情,不要想改变或控制而让事情变得更复杂。认为自己可以改变或控制每件事情的人通常都活得很痛苦,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有时修行者憎恨困扰的念头以及情绪,或者觉得自己不应该再有这些念头及情绪了。那些已经修行很多年的人也许会问:「我们都已经修这么久了,为什么还会经历如此多的精神折磨?为什么我的心还是无法平静?」这些问题反应人们误解了修行的目的。无论我们在修行上或证量上有多进步,心的自然活动是不会停止的。这就是心的本性,它孕育着所有的可能性。我们与其憎恨心的生命力,不如用它来深化及丰富我们的修行。
修行的重点就是要处理平静及混乱的心境。一般来说,我们会觉得混乱的情绪是具干扰性的,一旦它们影响到我们的利益,我们便会觉得焦虑。重要的是去了解这一切都是自然的,念头是业力的结果,情绪则像是这个结果的汁液。经验到它们并不必然表示我们已失去修行者的位置。
当扰人的念头和情绪生起,唯一的选择就是让它们自然的揭露。不要试图控制或沉溺其中,给予它们重要性只会令它们更「真实」。稍稍转换一下态度,我们会发现这个扰人且焦虑的心,只是心本性的表现而已,它本身是空性,而且没什么问题。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最好的安排,无须太过重视或关注。了解这点,心自然会平静。
一旦认清事情的真实本性更胜于它的表象,祥和就出现了。有足够细微的心,就能够去认识表象的真实本性,了解到这个本性是开放、无碍且充满潜能的,心就会是祥和的。要能达到这样的领悟,我们都需要持续练习自我省思。
自我省思是解脱之门,它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感激及喜悦。我们开始喜欢与自心相处,同时也喜欢对法教的经验做省思。就像太阳由云层后露出,法的教诲变得清晰。传承的加持、那些在我们之前已离去的上师们的加持,进入我们的心中然后令我们的惯性心消融。
我们开始清楚应如何善用此生,以及该如何面对平凡的快乐及痛苦。既然这两者都是我们本性的表现,努力要快乐或更快乐以及努力免于痛苦,都是无意义的。为了寻求祥和,我们必须在这个最基本层面与自己的生命联系。
第四章 对一切心存感激
大部分的人都希望此生能过得精采丰富。我们努力想使自己成为有权势的人,我们辛勤工作想成为更富有的人,我们试图透过绘画、音乐或某些表达形式想让人生充满意义。这样的人生,我们可能从中得到某种满足,但如果我们训练自己与自己的自然遗产相联系,我们就可以在每一剎那都得到这种丰富感及美好感。
本有的丰富
拥有很多财富并不一定就让人感觉富足。许多非常富有的人,内心却非常贫乏。我们可以一辈子努力工作来改变自己的物质生活,但如果没有内在的富裕,我们永远都会感到贫乏与不满足。那些内心富裕的人,是不依赖完美的外在状况或充沛物质的。他们也许对世俗的财富及权力怀抱着深刻的感激,但同时,他们的内在有着一股十分微细而扎实的富裕感。
在西藏称这个本有的富裕为「允」(yüin);宗巴 Rinpoche【注七】说,每一件事都仰仗它独特的「允」,譬如:男人和女人各自都有完整的「允」,这个内在的「允」像磁铁般吸引着外在的「允」。当我们内在的「允」与现象世界的「允」相联系时,我们就感觉富裕,就算皮夹里没什么钱,我们也会觉得比大多数的有钱人富裕;就算我们没有什么权力地位,也会觉得比大多数有权势的人更有力量;甚至就算我们不是特别漂亮,也会觉得自己比许多明星更美丽。这怎么可能?
这样的心境是从我们本性中的开阔及富足中生起的。对心的本性做禅定,能在自心中创造更大的空间,我们因此可以体验生而为人的许多情绪,也可以让「我执心」渐渐消融。在这份开阔性中我们找到无尽的潜力。
富足及意义不是存在于我们之外,生命也不只是「我能得到什么?」或「我没有什么?」当我们对此富裕的经验开放时,我们就会少些恐惧,同时也更能尽情享受生命。我们能欣赏世界的美,以及对所遇到的每一件事都心怀感激。有着这样一份不受限的丰裕心,就算是街上的乞丐也会感觉自己是宇宙的王者。
我们越能认识自己内在的丰富,就越能拥有一份巨大的安全感,一旦知道我们在任何情境都可以依靠自己,我们的心就会充满喜悦与满足;生命中所显现的一切,不论好坏、舒适与否,便都是令人喜悦的。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瞥见此经验,如此便能脱离原先那个充满苦恼的世界了。
---------------------------------------------
作者简介:吉噶.康楚仁波切,1964年出生于印度北部,是藏传佛教宁玛派伟大伏藏者秋居林巴的幺子,九岁时被认证为是蒋贡康慈罗佐塔耶活佛转世,并接受藏传佛教完整而严格的训练。
他主要的学习是宁玛巴教义,并获得顶果钦哲仁波切亲自传授龙钦心髓。他成年后移居美国,经年在欧美各地带领弟子闭关修行,对现代人的心灵处境有深刻了解,因而发展出一套非常符合现代人禅修及闭关的方式。
他从小就喜爱艺术,七年前学习现代抽象画绘法之后,便经常在禅定后作画,让心自由地表达自己。他平时开示不穿法衣,言语简单优美,新鲜幽默,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多年来,康楚仁波切利用星期天的早上,透过视讯科技,为亲近的弟子们开示,包括佩玛.丘卓、马修.李卡德都是他的学生。
《随在你:放心的智慧(吉噶·康楚仁波切)》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