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隨在你:放心的智慧(吉噶·康楚仁波切)▪P2

  ..續本文上一頁、空氣、種子等等?我們能找到一朵花獨立存在于這些因和條件之外嗎?每一件事情都是如此緊密的相連,我們很難指出是哪一件事結束然後哪一件事開始。這就是幻化或空性的意思。

  外在世界的林林總總以及內在世界的念頭和情緒,並不是它們表面看起來的樣子。所有現象看似客觀的存在,但其存在的真實狀態就像夢一樣,雖顯現卻沒有實質性。空性的體驗並非在平凡現象世界之外,事實上,當心不再對現象執著,我們就在體驗空性。

  了解到現象世界的空性,我們不再認爲事情是堅實或本有。當我們了解到沒有事情是獨立存在,一切的事情就更看似夢般而且也比較不具威脅性;這帶來一種深刻的放松感,我們也會覺得比較不需要控製自己的心及處境。因爲一切的本性是空性,所以我們可以像看電影般地看待我們的生命,我們可以放松心情,欣賞演出。

  看穿現象,讓心自然來去

  觀看我們的心比觀看一部好萊塢電影更有趣。布景、放映機、故事、角色以及劇本,都是源自于我們自己的經驗,而輪回及涅槃也是演出的一部分。這樣一出偉大的戲劇作品,數百萬元也買不到。我們進戲院的票就是「看穿」,也就是看到現象並不像它們所顯現般的存在。

  看穿現象──也就是看穿念頭、情緒以及看穿外在物象──是非常重要的。一旦不能看穿現象,我們就會認爲這些一直在流動、改變以及無法抓住的現象是真實存在的。這使得世界看起來充滿誘惑,心因此得不到祥和。

  比方說,某件事令我們生氣,我們不是對它窮追不舍、追根究柢一番,就是想替它下個結論。如果兩個人正進行一場激烈的對話,他們一定費盡唇舌強調自己的立場;又或者我們正感覺迷惑,而我們非得搞清楚真相不可。驟生的念頭正引發著另一個念頭,到了某個地步我們必須了解,不論這些念頭是否相關聯,它們都只是念頭和情緒而已,是無實質性而且極短暫的。

  如果我們能像看電影般地看穿我們的信仰和恐懼,那會怎麼樣?我們會開始與其同樂,嘲笑它們以及隨它們去。把它們看得太嚴重,就是違反我們修行道上的初衷。我們可以幫自己一個大忙,就是讓妄念心自然來去。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讓事情隨順自然可以使它們成爲它們自己,而不是要它們成爲我們所想要的。

  了解心的本性

  自我省思的練習重點,就是清晰的去體驗事情,不要想改變或控製而讓事情變得更複雜。認爲自己可以改變或控製每件事情的人通常都活得很痛苦,因爲那是不可能的事。

  有時修行者憎恨困擾的念頭以及情緒,或者覺得自己不應該再有這些念頭及情緒了。那些已經修行很多年的人也許會問:「我們都已經修這麼久了,爲什麼還會經曆如此多的精神折磨?爲什麼我的心還是無法平靜?」這些問題反應人們誤解了修行的目的。無論我們在修行上或證量上有多進步,心的自然活動是不會停止的。這就是心的本性,它孕育著所有的可能性。我們與其憎恨心的生命力,不如用它來深化及豐富我們的修行。

  修行的重點就是要處理平靜及混亂的心境。一般來說,我們會覺得混亂的情緒是具幹擾性的,一旦它們影響到我們的利益,我們便會覺得焦慮。重要的是去了解這一切都是自然的,念頭是業力的結果,情緒則像是這個結果的汁液。經驗到它們並不必然表示我們已失去修行者的位置。

  當擾人的念頭和情緒生起,唯一的選擇就是讓它們自然的揭露。不要試圖控製或沈溺其中,給予它們重要性只會令它們更「真實」。稍稍轉換一下態度,我們會發現這個擾人且焦慮的心,只是心本性的表現而已,它本身是空性,而且沒什麼問題。每一件事的發生都是最好的安排,無須太過重視或關注。了解這點,心自然會平靜。

  一旦認清事情的真實本性更勝于它的表象,祥和就出現了。有足夠細微的心,就能夠去認識表象的真實本性,了解到這個本性是開放、無礙且充滿潛能的,心就會是祥和的。要能達到這樣的領悟,我們都需要持續練習自我省思。

  自我省思是解脫之門,它同時也帶來更多的感激及喜悅。我們開始喜歡與自心相處,同時也喜歡對法教的經驗做省思。就像太陽由雲層後露出,法的教誨變得清晰。傳承的加持、那些在我們之前已離去的上師們的加持,進入我們的心中然後令我們的慣性心消融。

  我們開始清楚應如何善用此生,以及該如何面對平凡的快樂及痛苦。既然這兩者都是我們本性的表現,努力要快樂或更快樂以及努力免于痛苦,都是無意義的。爲了尋求祥和,我們必須在這個最基本層面與自己的生命聯系。

  第四章 對一切心存感激

  大部分的人都希望此生能過得精采豐富。我們努力想使自己成爲有權勢的人,我們辛勤工作想成爲更富有的人,我們試圖透過繪畫、音樂或某些表達形式想讓人生充滿意義。這樣的人生,我們可能從中得到某種滿足,但如果我們訓練自己與自己的自然遺産相聯系,我們就可以在每一剎那都得到這種豐富感及美好感。

  本有的豐富

  擁有很多財富並不一定就讓人感覺富足。許多非常富有的人,內心卻非常貧乏。我們可以一輩子努力工作來改變自己的物質生活,但如果沒有內在的富裕,我們永遠都會感到貧乏與不滿足。那些內心富裕的人,是不依賴完美的外在狀況或充沛物質的。他們也許對世俗的財富及權力懷抱著深刻的感激,但同時,他們的內在有著一股十分微細而紮實的富裕感。

  在西藏稱這個本有的富裕爲「允」(yüin);宗巴 Rinpoche【注七】說,每一件事都仰仗它獨特的「允」,譬如:男人和女人各自都有完整的「允」,這個內在的「允」像磁鐵般吸引著外在的「允」。當我們內在的「允」與現象世界的「允」相聯系時,我們就感覺富裕,就算皮夾裏沒什麼錢,我們也會覺得比大多數的有錢人富裕;就算我們沒有什麼權力地位,也會覺得比大多數有權勢的人更有力量;甚至就算我們不是特別漂亮,也會覺得自己比許多明星更美麗。這怎麼可能?

  這樣的心境是從我們本性中的開闊及富足中生起的。對心的本性做禅定,能在自心中創造更大的空間,我們因此可以體驗生而爲人的許多情緒,也可以讓「我執心」漸漸消融。在這份開闊性中我們找到無盡的潛力。

  富足及意義不是存在于我們之外,生命也不只是「我能得到什麼?」或「我沒有什麼?」當我們對此富裕的經驗開放時,我們就會少些恐懼,同時也更能盡情享受生命。我們能欣賞世界的美,以及對所遇到的每一件事都心懷感激。有著這樣一份不受限的豐裕心,就算是街上的乞丐也會感覺自己是宇宙的王者。

  我們越能認識自己內在的豐富,就越能擁有一份巨大的安全感,一旦知道我們在任何情境都可以依靠自己,我們的心就會充滿喜悅與滿足;生命中所顯現的一切,不論好壞、舒適與否,便都是令人喜悅的。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瞥見此經驗,如此便能脫離原先那個充滿苦惱的世界了。

  ---------------------------------------------

  作者簡介:吉噶.康楚仁波切,1964年出生于印度北部,是藏傳佛教甯瑪派偉大伏藏者秋居林巴的幺子,九歲時被認證爲是蔣貢康慈羅佐塔耶活佛轉世,並接受藏傳佛教完整而嚴格的訓練。

  他主要的學習是甯瑪巴教義,並獲得頂果欽哲仁波切親自傳授龍欽心髓。他成年後移居美國,經年在歐美各地帶領弟子閉關修行,對現代人的心靈處境有深刻了解,因而發展出一套非常符合現代人禅修及閉關的方式。

  他從小就喜愛藝術,七年前學習現代抽象畫繪法之後,便經常在禅定後作畫,讓心自由地表達自己。他平時開示不穿法衣,言語簡單優美,新鮮幽默,卻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多年來,康楚仁波切利用星期天的早上,透過視訊科技,爲親近的弟子們開示,包括佩瑪.丘卓、馬修.李卡德都是他的學生。

  

  

《隨在你:放心的智慧(吉噶·康楚仁波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