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种只是第四智所断。下面虽然不以「只」字而确定,但说彼等(不善)是上位的智所断,当知已由下位的智破除了彼等令至恶趣的(恶),(其残余的)是由上位的智所断。
于「烦恼」中:见与疑是初智所断。瞋是第二智所断。贪、痴、慢、惛沉、掉举、无惭、无愧是第四智所断。
在「邪性」中:邪见、妄语、邪业、邪命是初智所断。邪思惟、两舌、恶口是第三智所断。当知这里是说思为语。绮语、邪精进、(邪)念、(邪)定、(邪)解脱、(邪)智是第四智所断。
在「世间法」中:瞋恚是第三智所断。随贪是第四智所断。有人说:对于名誉和称赞的随贪是第四智所断。
「悭」,唯是初智所断。
在「颠倒」中:以无常为常以无我为我的想、心、见的颠倒,及以苦为乐以不净为净的见颠倒,是初智所断。以不净为净的想与心的颠倒,是第三智所断。以苦为乐的想与心的颠倒,是第四智所断。
在「系」中:戒禁取及此是谛住着身系,是初智所断。瞋恚身系是第三智所断。其余的(贪欲身系)是第四智所断。
「不应行」唯是初智所断。
在「漏」中:见漏是初智所断。欲漏是第三智所断。其余的(有漏,无明漏)是第四智所断。在「暴流及轭」中亦同于此。
在「盖」中:疑盖是初智所断。贪欲、瞋恚、恶作(后悔)的三种是第三智所断。惛沉、睡眠、掉举是第四智所断。
「执取」唯是初智所断。
于「取」中:因为一切世间法,以基础欲而说则都是欲,故色、无色贪亦摄入欲取;所以此欲取是第四智所断。其余的(三种)是初智所断。
在「随眠」中:见与疑随眠是初智所断。欲贪与瞋恚随眠是第三智所断。慢、有贪及无明随眠是第四智所断。
于「垢」中:瞋垢是第三智所断。其余的(贪、痴)是第四智所断。
于「不善业道」中: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邪见是初智所断。两舌、恶口、瞋恚的三种是第三智所断。绮语、贪欲是第四智所断。
于「不善心生起」:四种与见相应的及与疑相应的五(心)是初智所断。二种与瞋相应的是第三智所断。其余的(五种)是第四智所断。而任何法是由彼智所断的,即是由那智所应断的。所以说:「此等四道智如理而断彼等的结等的诸法」。
然而此等(四智)是断此等诸法的过去与未来呢?还是现在呢?在这里,如果说是(断)过去与未来的,则精进成为无果的了。何以故?因无可断之法的缘故。若断现在的,(则同样的精进)亦成为无果的了,因为当断之法与精进共同存在,而道的修习亦成为杂染了;或者成为(道的修习)与烦恼不相应的了;实无现在的烦恼与心不相应的。此非特殊的责难。这曾在圣典中说:「断烦恼者,断过去的烦恼;断未来的烦恼,断现在的烦恼」。又说:「若断过去的烦恼,则为尽其已尽,灭其已灭,离其已旁,没其已没;即是说断其过去不存在的」,所以否定了说:「他不断过去的烦恼」。同样的:「若断未来的烦恼,则为断其未生的,断其未来的,断其未起的,断其未曾现前的;即是说断其未来不存在的」,所以也否定了说:「他不断未来的烦恼」。同样的,「若断现在的烦恼,那么,则贪染者断贪,瞋怒者断瞋,愚痴者断痴,慢者断慢,执取者断邪见,散乱者断掉举,疑者断疑,(烦恼的)强有力者断随眠;即是说黑白的诸法双双结合而起,而道的修习亦成为杂染了」。所以否定了一切说:「他不断过去的烦恼,不断未来的烦恼,不断现在的烦恼」。但在问题的终结说:「然而这样则无修道、无证果、无断烦恼、无现观法了」。可是认为「不然,是有修道......乃至有现观法的」。「像什么呢」?即这样说:「譬如未结果的嫩树。如果有人砍断了(此树的)根,则此树的未曾所生的果,未生者便不生,未发者便不发,未起者便不起,未现前者便不现前。如是生起为生烦恼的因,生起为(生烦恼的)缘。既见生起的过患,而心入不生起(的涅槃)。因为他的心入于不生起,故彼以生起为缘而生的烦恼,未生者便不生......乃至未现前者便不现前。如是因灭苦灭。转起为因......相为因......造作为因......乃至因为他的心入于无作,故彼作为缘而生的烦恼,未生者......乃至未现前者便不现前。如是因灭故果灭。所以说有修道证,有证果,有断烦恼,有现观法」。
此说是指什么而说的呢?这是指断得地的烦恼而说的。然而得地的(烦恼)是过去,是未来,还是现在的呢?它们是得地而生起的。因为「生起」有现在、生已离去、作机会、得地等的许多种类。此中:(一)称为一切具有生、老、坏者,为「现在生」。(二)已尝所缘之味而后灭,称为尝已而离去的善、不善、及彼已达生(老坏)等三而后灭,称为已生而离去的其它的有为法,为「生已离去生」。(三)即如所说由他于过去所行的任何业,此业虽是过去,因为已拒绝了其它的(业的)异熟(报),造作了自己的异熟的(生起的)机会,并且这已造作了机会的异熟虽未生起,但如是作了机会之时是必然会生起的,所以名为「作机会生」。(四)于诸地中未曾绝根的不善,名为「得地生」。
这里当知地与得地的差别。「地」──是为观所缘的(欲、色、无色的)三地为五蕴。「得地」──是值得于此等诸蕴之中生起的一种烦恼。因为彼此(烦恼)所得之地,故名「得地」。然而此「地」不是所缘的意思;因为依所缘的意思,是缘于一切过去未来的(诸蕴)及缘于业已遍知的漏尽者的诸蕴而生起烦恼,正如输罗耶长者的缘于旃延及难陀学童的缘于莲华色(比库尼)等。如果说彼(依所缘而起的烦恼)为得地,因为那(所缘)是不能断的,那么便没有人能断有的根本了。当知得地是依基地(烦恼的生处)的意思而说的。即任何未曾为观所遍知的诸蕴生起,自从彼等诸蕴生起以来,便即眠于彼等(诸蕴)之中而为轮转之根的一种烦恼,以未断于彼(种烦恼)之义名为「得地」。
此中:于任何人的诸蕴之中而依未断之义的随眠烦恼,他们只是以他(自己)的诸蕴为他的烦恼之基,不是属于别人的诸蕴(为他的烦恼之基)。过去的诸蕴,是过去的诸蕴中未断的随眠烦恼之基,不是其它(的未来现在的诸蕴为基)。同样的,欲界的诸蕴,是欲界诸蕴中未断的随眠烦恼之基,不是其它(的色无色界的诸蕴为基)。于色、无色界也是一样。其次于须陀洹等(的圣者之)中,在任何圣者的诸蕴中而为轮转的根本的烦恼种,已由此等之道断掉了,此等圣者的诸蕴,因为不是已断的轮转的根本的此等烦恼之基,所以不得称为地。于诸凡夫,因为未断一切的轮转的根本烦恼,故作善或不善之业;如是由于他的业、烦恼之缘而辗转轮回。然而不能说「他的轮转的根本(烦恼)只在色蕴而不在受蕴等,或只在识蕴而不在色蕴等」。何以故?因为是随眠于无差别的五蕴之中的缘故。怎样的呢?
正如在树内的地味等。譬如大树,长于地面,依地味及水味之缘,而使根、干、大枝、小枝、嫩芽、叶、花、果得以繁荣,招展于虚空,直至劫末,由于种子的展转而树种相续之时,决不能说那地味等只在根部不在干等......乃至只在果而不在根等。何以故?因为(地味等)是无差别的行于一切根等之故。又如有人厌恶某树的花果等,用一种叫做曼陀伽刺(一种鱼的刺)的毒刺,刺进此树的四方,此树因被那毒所触,被侵夺了地味和水味,当然不能生育及继续生长了。
如是厌恶于诸转起的善男子于自己的相续中而开始修习四道,正如那人加毒于树的四方。此蕴的相续被四道的毒触所触之时,因被剥夺了一切轮转根本的烦恼,至身业等一切的种类的业成为唯作的状态,到达了不再生于未来的有,则自然不能发生于他有(来世)的相续了。只由最后识之灭,如无薪之火,于无取而般涅槃。如是当知地与得地之差别。
其次有(一)现行,(二)固执所缘,(三)未镇伏,(四)未绝根的四的生起。
此中:(一)「现行生起」便是现在生起。(二)当所缘来入于眼等之门,于前分虽未生起的烦恼种,因为固执所缘,于后分必然生起(烦恼种)所以称为「固执所缘生起」;犹如在迦尔耶那村乞食的大帝须长老,因见异性的姿色而起烦恼的一样。(三)未以任何止观而镇伏的烦恼种,亦未入于心的相续,因为缺乏生起的遮止之因,故名「未镇伏生起」。(四)虽已以止观而镇伏,但因未以圣道而绝(烦恼种之)根,仍未超脱生起的可能性,故名「未绝根生起」。正如护得了八等至的长老,飞行于虚空之时,因为听到了于开花的树林中采花的妇女的美妙歌声,而起烦恼种一样。这固执所缘,未镇伏及未绝根生起的三种,当知都包摄于得地中。
在上面所说的种种生起中,那称为现在、存已离去、作机会及现行的四种生起,因为那不是由于道所断的,所以不得由任何(道)智而断。其次称为得地、固执所缘、未镇伏及未绝根的(四种)生起,因为生起彼等世间出世间之智而灭此等的生起状态,所以此等一切(的生起)是当(以此智)断的。如是于此(智见清净)中,应知「以此(智)断那应断的诸法」。
(4)(作用)
「于现观之时所说的遍知等的作用,
此等一切都应依它们的自性而知」。
即是说于谛现观之时,在此等(须陀洹道等的)四智的一一剎那所说的遍知、舍断、作证、修习等的各各四种作用,而此等(作用)都应依他们的自性而知。古师说:譬如灯火,在非前非后的同一剎那而行四种作用──燃烧灯芯,破除黑暗,发光、消油,如是道智亦于非前非后的同一剎那而现观四谛。即以遍知现观而现观苦。这是怎么说的呢?因为是以灭为所缘而得成就观见及通达于四谛的。即所谓:「诸比库,见苦者,亦见苦之集,见苦之灭,以及见苦灭之道」。又说:「具道者之智,亦即…
《清净道论 第二十二 说智见清净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