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惭有不厌恶身的恶行等的特相,或有无耻的特相。无愧有不畏缩身恶行等的特相,或以无怖骇为特相。这是略说,若欲详说,当知即如惭、愧所说的反面。
(11-12)依此而(相应法)贪故,或自己贪故,或只是贪故为「贪」。依此而(相应法)愚痴故,或自己愚痴故,或只是愚痴故为「痴」。此中:「贪」──有把持所缘的特相,如捕猿的粘黐;有粘着的作用,如投于热锅的肉片;以不施舍为现状,如灯上的油垢;于诸结缚之法认为有乐味为近因。当知贪能增长爱河而趋向恶趣,犹如急流的河而向大海一样。「痴」──有心的暗冥的特相,或以无智为特相;有不通晓或覆蔽所缘的自性的作用;以不正的暗冥为现状;以不如理作意为近因。当知痴为一切不善的根本。
(13)依此而(相应法)邪见故,或自己邪见故,或只是邪见故为「邪见」。它有不如理的见解的特相;有执着的作用; 以邪的见解为现状;以不欲见诸圣者等为近因。当知邪见是最上的罪恶。
(16)「掉举」──是心的浮动状态。有不寂静的特相,犹如给风吹动的水波;有不稳定的作用,如风扬旗帜;以散动的状态为现状,如投以石而散布的灰尘;由于心不寂静而起不如理的作意为近因。当知掉举即是心的散乱。其余诸不善行,当知如前面的善行中所说。只有不善的状态,是因为不善之故为卑劣,这些是和彼等诸善行的一点差别。当知上面的十七行是与第一不善识相应的。第二不善心也和第一不善心相似,但这里是有行而起,并有惛沉、睡眠二种不定的心所(有十九行相应),只有这一点差别而已。
此中:心的沉重为「惛沉」。心的倦睡为「睡眠」。即说此等是精神萎靡缺乏勇气不堪努力之意。惛沉与睡眠合为「惛沉睡眠」。此中:惛沉以不堪力为特相;有除去精进的作用;以心的消沉为现状。睡眠以不适业为特相;有闭塞(其心)的作用;以心的沉滞或眼的昏昏欲睡为现状。这两种都是由于乐及欠伸等而起不如理的作意为近因。
第三不善心,如第一不善心所说的诸行中,除一邪见,而有不定的慢,唯此差别,余者相同(亦有十七行相应)。「慢」以令心高为特相;有傲慢的作用;以欲自标榜为现状;以与见不相应的贪为近因。当知慢如狂人相似。
第四不善心,如第二所说的诸行中,除一邪见而有不定的慢,唯此差别,余者相同(有十九行相应)。第五不善心,如第一所说的诸行中,除去一喜,与其余的(十六行)相应。第六不善心,亦如第五所说,唯一不同的,这里是从有行而起,并有惛沉、睡眠二不定(有十八行相应)。第七不善心,如第五所说,除见而存一不定的慢(有十六行相应)。第八不善心,如第六所说的诸行中,除见而存一不定的慢,余者相同(有十八行相应)。
其次于瞋根的二不善心中,先说与第一心相应的十八行:即决定依自身生起的十一,不论何法的四种,及不决定生起的三种。此中:
1.触、2.思、3.寻、4.伺、5.精进、6.命、7.定、8.无惭、9.无愧、10.瞋、11.痴,
此等是决定依自身生起的十一种。
12.欲、13.胜解、14.掉举、15.作意,
此等是不论何法的四种。
16.嫉、17.悭、18.恶作,
此等是不决定生起的三种。
此中:(10)由此而起瞋故,或自瞋故,或即以瞋故为「瞋」。它有激怒的特相,如被击的毒蛇;有(怒)涨(全身)的作用,如毒遍(全身的作用)相似,或有燃烧自己的所依(身体)的作用,如野火相似;以瞋怒为现状,如勂人护得机会相似;以起瞋害的事物为近因。当知瞋如混了毒的腐尿一样。
(16)嫉妒作为「嫉」。它有嫉羡他人的繁荣的特相;有不喜(他人的繁荣)的作用;以面背(他人的繁荣)为现状;以他人所得的繁荣为近因。当知嫉是结缚。
(17)悭吝故为「悭」。它有隐秘自己已得或当得的利益的特相;有不能与他人共有他的所得的作用;以收缩或吝啬为现状;以自己的所得为近因。当知悭是心的丑恶。
(18)轻蔑其所作为恶作,此种状态为「恶作」(悔)。它有后悔的特相;事后悲悔有已作与未作的作用;以后悔为现状;以作与未作为近因。当知恶作如奴隶的状态。
其它诸行,已如前说。上面所说的十八行,是和第一瞋根的心相应的。第二瞋心亦与第相同,唯一差别的,这里是从有行面起,并于不定之中存有惛沉及睡眠(有二十行相应)。
于痴根的二心中:先说疑相应心(所相应的诸行):
1.触、2.思、3.寻、4.伺、5.精进、6.命、7.心止、8.无惭、9.无愧、10.痴、11.疑-此第十一种是决定依自身生起的;12.掉举、13.作意-这两种是不论何法,合有十三行相应。
此中:(7)「心止」只是维持心的静止的弱定。(11)不能治愈其心故为「疑」。它有怀疑的特相;有动摇的作用;以不决或无决定见为现状;由疑而起不如理的作意为近因。当知疑是行道的障碍。
其次掉举相应心(所相应的诸行),如疑相应心中所说的,除去疑,而存其余的十二行。但这里由于无疑而起胜解。合胜解而成十三成。因有胜解,故可能成为强定。并且这里的掉举是决依自身生起的,胜解则属于不论何法。当知上面所说的是不善行。
(3)(与异熟无记心相应的行)无记的诸行中:先依异熟无记的无因与有因,别为二种。此中,与无因异熟识相应的行为无因。于无因中,先说与善及不善熟的眼识相应的行有五种,即决依自身生起的触、思、命、心止,及不论何法的作意。与耳、鼻、舌、身识相应的行亦同样。二异熟意界(39、55)(相应的行),同前面的五种,再加寻、伺、胜解为八种。但于此中的喜俱心(40),更加一喜(有九行相应)。
其次与有因异熟识相应的行为有因。此中先说与八欲界异熟(42-49)相应的行,与八欲界善心(1-8)相应的行相似;但这没有(八欲界善心中所说的)悲与喜二不定(心所)──因为悲喜是以有情为所缘,故异熟心中是没有的,并因为欲界异熟心,一向是小所缘的,所以不但没有悲喜,也没有三种离在异熟心中。如说:「五学处只是善的」。
其次与色界、无色界、出世间诸异熟识(57-69)相应的行,等于那些善识(9-21)相应的行。
(4)(与唯作无记心相应的行)唯作无记亦依无因、有因、别为二种。此中,与无因唯作识相应的行为无因。他们与善异熟意界、(39)及二无因意识界(41、40)相等。但这里的二意识界(71、72)增加精进,由于有精进,故亦可能成为强定。这便是这里的唯一不同之处。次与有因唯作识相应的行为有因。此中:先说与八欲界唯作识相应的行,除去三离,余者等于八欲界善心相应的行。关于色界、无色界的唯作心相应的行,完全等于彼等善识相应的行。当知上面的是无记行。
这是详论蕴门。
(六)关于五蕴的杂论
(1)(五蕴的经文解释)上面是先依阿毗达摩中的句的分别法而详论五蕴门。其次,世尊曾这样的详说诸蕴:「任何色不论是过去的、未来的、现在或内、或内、或外、或粗、细、劣、胜、远、近的,集结在一起,总名为色蕴。任何受......任何想......任何行......任何识,不论是过去的、未来的、现在的......乃至总名为识蕴」。
上面所引的文句中:「任何」是遍取无余之意。「色」是给以限止于超过色的意义。由于这三字的结合,便成色的包括无余之义。然后开始对此色作过去等的分别──即此色,有的是过去的,有的是未来的各种差别。受等亦然。
此中:先说此色,依于世、相续、时、剎那的四种名为「过去」。「未来、现在」也是同样的。
此中:(一)先就「世」说,即于一个人的一有的结生之前为过去世;在死的以后为后世;在两者之间的为现在世。
(二)依「相续」说,由于同一时节等起的色及同一食等起的色,虽系前后持续而起,亦为现在相续;于(现在的)以前所不同的时节及食等起的色为过去相续;以后的为未来相续。心生的色,则于同一路线、一速行、一三摩钵底等起的为现在相续;在此以前的为过去相续;以后的为未来相续。业等起的色,依相续没有过去等的各别;因为那(业等起的色)只是由时节、食及心等起的诸色的支持者,当随(时节等起的色等的过去等)而知此(业等起的色)的过去等的分别。
(三)依「时」说:即依于一须臾、朝、夕、昼、夜等的时间中相续而起的色,彼等的时为现在时,从此前面的为未来时,在此后面的为过去时。
(四)依「剎那」说:即由于生住灭的三剎那所摄的色为现在;从此前面的为未来;在后面的为过去。或以有过的因缘作用的色为过去;已尽因的作用而未尽缘的作用的为现在;未曾达成(因缘)两种作用的为未来。或者在行其自作用(地能圣持等)的剎那为现在;从前面的为未来;在后面的为过去。这里只有剎那等说是非差别的(正义),余者(世、相续、时)是差别的(借喻的)。
「内、外」的差别,已如前说。这里也是以个己为内、以他人为外。
「粗、细」之别,已如前说。
「劣、胜」之别,有差别(借喻的)及非差别(正义)二种。此中:比较色究竟天的色,则善见天的色为劣;而此善见天的色比较现天则为胜。如是乃至地狱有情的色,当知从差别而比较胜劣。其次依非差别说,那不善异熟识生起之处的色为劣,善异熟识生起之处的色为胜。
「远、近」亦如前说。这里亦当依处所比较而知远近。
「集结为一起」,即上面以过去等句各别显示的一切色,以汇集聚起来,成为称作变坏相的一种状态,总名为「色蕴」。这便是经文之义。
依于此说,即掍一切的色,于变坏的特相中集聚起来为色蕴,并非于色之外另有色蕴。
(受蕴等)与色同样,…
《清净道论 第十四 说蕴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