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柔软性、22.身适业性、23.心适业性、24.身练达性、25.心练达性、26.身正直性、27.心正直性,
此等是决定依自身生起的二十七种。
28.欲、29.胜解、30.作意、31.中舍性,
此等是不论何法的四种。
32.悲、33.喜、34.离身恶行、35.离语恶行、36.离邪命,
此等是不决定的五种。因为他们(不决心所)是有时偶然生起的,而且生起之时亦不一起生起的。此中,
(1)因为触故为「触」。它有触的特相;有触击的作用;以集合为现状;以现于诸识之间的境为近因。它虽然不是色法,但由触于所缘而起;如眼之于晚,如耳之于声,虽非直接(如肉体的)冲击边,然促使心与所缘的触击而联合。依它自己所显示的原因是(根境识)三法的集合而称为触之故,所以说以集合为现状。因为它是由于适当注意的识,依于根及于现前的境而生起的,所以说以现于诸识之门的境为近因。因为它是受的依处,所以当知触如脱皮之牛。
(2)意志活动故为「思」,统领(与自己相应之法)的意思。它是意志的特相;有发动组合的作用;以指导为现状,犹如大木匠及其首弟子能令自他的工作完成。显然的,此思为在于思维紧急的业务等,令相应的(心、心所)共同努力而起的。
(3-5)「寻、伺、喜」──应该说的,都已在地遍的解释中说明初禅的地方说过。
(6)勇猛为「精进」。它有努力的特相;有支持俱生(的心、心所)的作用;以不沉落的状态为现状;由于此等说法:「怖畏(无常等)的人,作如理的精进」,故以怖畏为近因,或以会起精勤的故事为近因。当知正勤为一切成功的根本。
(7)依此而(相应诸法得)活故,或他自己活故,或仅为生命故为「命」。关于相等已于前面色法的命根中说过。不过那里是色法的命,这里则为非色法的命的一点差别而已。
(8)对于所缘持心平等,或正持,或心的等持故为「定」。它有不散或不乱的特相;有统一俱生(心、心所)的作用,如水之于洗澡粉相似;以寂止为现状;以殊胜的乐为近因。当知于定中的心的静止,正如在无风之处的灯焰的静止一样。
(9)依此而(人)信故,或他自己信故或只是信故为「信」。它有信或信任的特相。有净信的作用,如能深水的摩尼宝珠;或有跳跃(从不信至信)的作用,如渡瀑流相似。以不玷污为现状,或以信解为现状。以起信之事为近因,或以听闻正法等的须陀洹支为近因。当知信如手、财产,及种子。
(10)依此而(相应诸法)忆念故,或他自己忆念故,或只是忆念故为「念」。它有不使流去或不忘失的作用。以守护或向境的状态为现状。以坚固之想或身等念处为近因。当知念能坚住于所缘故为门柱,因为看护眼门等故如门卫。
(11-12)惭厌身的恶行等故为「惭」,与「耻」是一同义语。愧惧身的恶行等故为「愧」,与「怖恶」是一同义语。此中,惭有厌恶于恶的特相,愧有怖骇的特相。惭有耻作诸恶的作用,愧有怖骇诸恶的作用。此等(惭愧)以上的退避诸恶为现状,以尊重自己(为惭的近因),尊重他人为(愧的)近因。尊重自己以惭舍恶,如良家的妇女;尊重他人以愧舍恶,如诸淫女。当知这二法是维护世间的。
(13-15)依此而人不贪,或自己不贪,或只是不贪故「无贪」。「无瞋、无痴」,依此类推。它们之中:「无贪」能于所缘有不贪求或不执着的特相,如水滴之于荷叶相似;有不遍取的作用,如解脱了的比库相似;以不滞着的状态为现状,如堕于不净之中的人(不滞着于不净)相似。「无瞋」有不激怒或不反对的特相,如随顺的亲友;有调伏瞋害或调伏热恼的作用,犹如栴檀;以温和的状态为近因,犹如满月。「无痴」有通达如实性或通达无过的特相,如善巧的弓手射箭相似;有照境的作用,如灯相似;以不痴迷为现状,如行于森林之中的善导者。当知这三法是一善的根本。
(16-17) 身的安息为「身轻安」。心的安息为「心轻安」。这里的「身」是指受(想行)等的三蕴。把这两种合起来说为身心的轻安。有寂灭身心的不安的特相;有破除身心不安的作用;以身心的不颤动与清凉的状态为现状;以身心为近因。当知它们是对治使身心不寂静的掉举等烦恼的。
(18-19)身(受想行)的轻快状态为「身轻快性」。心的轻快状态为「心轻快性」。它们有寂灭身心的沉重的状态的特相;有破除身心的沉重状态的作用;以身心的不粗重为现状; 以身心为近因。当知它们是对治使身心成沉重状态的惛沉及睡眠等的烦恼的。
(20-21)身(受想行)的柔软状龙为「身柔软性」。心的柔软状态为「心柔软性」。它们有寂灭身心的强情的特相;鸯除身心的强情状态的作用;以不抵抗为现状;以身心为近因。当知它们是对治使身心成强情状态的见与慢等的烦恼的。
(22-23)身(受想行)的适业状态为「身适业性」。心的适业状态为「心适业性」。它们有寂灭身心的不适业状态的特相;有破除身心的不适业状态的作用;以身的把握所缘的成功为现状;以身心为近因。当知它们是对治除了(掉举、惛沉、睡眠、见、慢等)以外而使身心的不适业状态的诸盖的,能于信乐事中取来信乐,利益的行为中而取堪任适当的状态,正如钝金相似。
(24-25)身(受想行)的熟练状态为「身练达性」。心的熟练状态凭「心练达性」。它们有身心健全的特相;有破除身心不健全的作用;以无过失为现状;以身心为近因。当知它们是对治使身心有过失的不信等的。
(26-27)身(受想行)的正直状态为「身正直性」。心的正直状态为「心正直性」。它们有身心正直的特相;有破除身心歪曲的作用; 以身心的正直为现状;以身心为近因。当知它们是对治使身心成歪曲态的谄与诳等的。
(28)「欲」与布望去做是一同义语。所以此欲有欲作的特相;有遍求所缘的作用;希求于所缘为现状;并以希求于所缘为近因。当知此欲之取于所缘,如伸心手相似。
(29)「胜解」等于信解。有确信的特相;有不犹豫的作用;以决现状;以确信之法为近因。当知它于所缘有不动的状态,如因陀罗的柱石(indakhila──界标。)
(30)「作意」是作法──于意中工作(置所缘于意中)。和前面的意(有分)不同的成意故为作意。这有三种:(一)支持所缘(作意),(二)支持路线(心)(作意),(三)支持速行(作意)。此中:「支持所缘作意」──是作所缘于意中。它有导向所缘的特相;有使相应的(心、心所)与所缘结合的作用;以面向于所缘的状态为现状;以所缘为近因。它是行蕴所摄,因为能使相应的(心、心所)支持所缘,所以如御车者。「支持路线作意」──与「五门转向」是一同义语。「支持速行作意」──与「意门转向」是一同义语。这里是指前一种,不是后二种的意思。
(31)「中舍性」──是对于诸(心、心所)法抱中立的态度。它有心与心所平衡的特相;有遮止太过与不足的作用,或有断绝偏向的作用;以中庸的状态为现状。关于它的舍置心与心所的状态,正如御者的舍置平等牵驾的良马相似。
(32-33)「悲」与「喜」,与梵住的解释中所说的方法一样。只有一点不同的是:那里的(悲喜)是属于色界而证达安止(根本定)的,这里是属于欲界的。有人主张慈与舍亦属于不定心所。然而这是不能接受的;因为依于义理,无瞋即是慈,中舍即是舍。
(34-36)离去身的恶行为「离身恶行」。其它的(离语恶行,离意恶行)亦是这样。其次从相等来说,此等三者都有对身恶行等的对象不犯的特相──即是说不蹂躏的特相;有摆脱身恶行等的对象的作用;以不作(恶行)为现状,以信、惭、愧、少欲等的德为近因。即是心的不向恶生的状态。
当知上面的三十六行是和第一欲界善识相应的。与第一心一样,第二善心(亦和三十六行相应),只是由有行而起的一点差别。第三善心,除了无痴之外,和余者(三十五行相应)。第四善心同样(有三十五行相应),由有行而起的一点差别。如第一善心所说的(诸行)中,除了喜之外,除了喜之外,余者(三十五行)是第五善心相应的。第六善心与第五相同(有三十五行相应),只是由有行而起的一点差。其次第七善心,再除无痴外,和其余的(三十四行相应)。第八善心亦然(与三十四行相应),只是由有行而起的一点差别。
如第一(欲界善心)所说的(诸行)中,除了三种离(恶行)其余的(三十三行)是与色界第一善心相应的。第二(色界善心),除去寻(与三十二行相应),第三(色界善心)更除去伺(与三十一行相应),第四(色界善心)更除去喜(与三十行相应),第五(色界善心)更除去不定中的悲和喜(与二十八行相应)。在四无色善心中也是同样(与二十八行相应),这里只是在无色界的一点不同而已。
出世间的善心中,先说在初禅的(四)道识的(相应行),与第一色界善识中所说的相同,在第二禅等的(四道识的)种类,与第二色界识等中所说的相同。但这里没有悲、喜,却决定有离(三恶行),并且是出世间,只此一点差别而已。上面是先说善的诸行。
(2)(与诸不善心相应的行)在不善的诸行之中,先说与贪根中第一不善心相应的十七行,即决定依自身生起的十三,不论何法的四种。此中:
1.触、2.思、3.寻、4.伺、5.喜、6.精进、7.命、8.定、9.无惭、10.无愧、11.贪、12.痴、13.邪见,
此等是决定依自身生起的十三种。
14.欲、15.胜解、16.掉举、17.作意,
此等是不论何法的四壬。此中:
(9-10)无惭厌之故为「无惭者」;无惭者的状态为「无惭」。无愧惧之故为「无愧」。此中:…
《清净道论 第十四 说蕴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