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85)及四种(86-89)。但这(唯作心)只是在阿拉汉生起的,这是和善心不同之处。如是于一切三界有二十种的唯作识。
上面有二十一种善心,十二不善心,三十六异熟心,二十唯作心,一共有八十九种识。
(2)八十九心的十四作用)此等(八十九心)及依十四种行相而转起,即(一)结生,(二)有分,(三)转向,(四)见,(五)闻,(六)嗅,(七)尝,(八)触,(九)领受,(十)推度,(十一)确定,(十二)速行,(十三)彼所缘,(十四)死。怎样的呢?即:
(一)(结生)由于八种欲界的善心(1-8)的潜力,而有情生于(六欲)天及人类之中时候,便(转起)八种有因的欲界异熟(42-49)(而结生);以及堕于人类中的半择迦等人,而(转起)力弱的二因的善异熟与舍俱的无因异熟意识界(41)而结生,这是他们(在前世的)临终之时所现起的业,业相及趣相,不论以那一种为所缘而发生的,这是(由欲界的善心之力)转起九异熟心而结生。其次由于色界(9-13),无色界(14-17)的善心之力,(有情)生于色,无色界的时候,便转起九种色及无色界异熟(57-65)(而结生),这是他们(在前世的)临终之时所现起的业及业相,不论以那一种为所缘发生的。其次由于不善心之力,(有情)生于恶趣之时,便转起一种不善异熟无因意识界(56),这是他们(在前世的)临终之时所现起的业、业相、趣相,不论以那一种为所缘而发生的。如是当知这甿有十九种异熟识是依结生(的作用)而转起的。
(二)(有分)当结生识(在怀孕时)息灭之时,即刻随着那(十九异熟识中的)任何一种业的异熟的结生识,并于那(结生识的)同样的所缘,起了(与结生识)类似的有分识(潜意识)。如是连续同样的再再生起无数的有分识(生命流),如河流相似,甚至在无梦的酣睡之中,直至有别的心生起而来转变它。如是当知依有分(作用)而起彼等(十九)识。
(三)(转向)其次有分这样相续转起之时,若诸有情的(眼等)诸根护得了取其所缘的机会,那时如果是色现于眼前,则眼净(眼根)击触于色缘。由于击触之力,而有分(潜意识)波动;继之于有分息灭之时,即于那同样的色所缘,生起好象是有分的断绝而行转向(唤起认识的注意)作用的唯作意界(70)。于耳门等也是同样的。如果六种所缘现于意门之时,在有分的波动之后,生象是有分的断绝而行转向作用的舍无因唯作意识界(71)。如是当知由转向作用而起的唯作识。
(四-八)(见、闻、嗅、尝、触)其次在转向之后,于眼门生起以眼净(眼根)为所依而行见的作用的眼识(34-50),于耳门等生起行闻等作用的耳、鼻、舌、身识(35-38,51-54)。在此等识中,如果对好的及好的中境而起的为善异熟(34-38);如对于好的及不好的中境而起的为不善异熟(50-54)。如是当知依见、闻、嗅、尝、触(的作用)而起十异熟识。
(九)(领受)其次依照此等说法:「即在眼识界的生起和息灭之后,生起心、意、意思......乃至......是相当的意界」,所以即在眼识等之后,领受它们的境(认识的对象),即是说在善异熟(的前五识)之后而起善异熟(的意界)(39),在不善异熟(的前五识)之后而起不善异熟的意界(55)。如是当知依领受(的作用)而起二异熟识。
(十)(推度)其次依照此等的说法:「即在意界的生起和息灭之甥,生起心、意、意思......及至......是相当的意识界」,所以即是对意界所领受的境加以推度,即是说在不善异熟的意界之后而起不善异熟(意识界)(56),在善异熟(意界)之后对好的所缘而起喜俱的(善异熟无因意识界)(40),对好的中所缘而起舍俱的善异熟无因意识界(41)。如是当知依推度(作用)而起三异熟识。
(十一)(确定)其次即在推度之后,于同样的境上而起确定的舍俱唯作无因意识界(41)。如是当知依确定(作用)只起一唯作识。
(十二)(速行)其次在确定之后,如果色等所缘是强大的,即于那确定的同一境上,无论由八欲界善(1-8)或十二不善(22-33)或其它的九欲界唯作(72-80)中的那一种,速行了六或七的速行。这是先就(眼门)五门的方法说;其次于意门,意门转向之后,以同样的方法而起此等(二十九心的速行)。如果是从种性心之后(而起的速行),则从的五善(9-13),五唯作(81-85)从无色界的四善(14-17),四唯作(86-89)及从出世间的四道心(18-21),四果心(66-69)之中,护得它们的缘而起速行。如是当知依速行(作用)而起五十五的善、不善、唯作,及异熟的识。
(十三)(彼所缘)其次如果于五门是极大(的色等所缘),及于意门是明了的所缘,则于速行之后──即于欲界的速行之末由于好的所缘等及宿业的速行心等而护得各种缘,即以那些缘,于八种有因的欲界异熟(42-49)及三种异熟无因的意识界(40、41、56)之中,起了一种异熟识,它是随着速行心而对于有分的所缘以外的另一所缘而速行二回或一回的(异熟识),好象暂时随着逆流而行的船的流水一样。这便是说,因为那异熟本来可对有分的所缘而起,可是它却以速行的所缘为自己的所缘而起,所以称它为「彼所缘」。如是当知由于彼所缘(的作用)而起十一异熟识。
(十四)(死)其次在彼所缘之后,必再起有分。于有分断时,再起转向等。如是在心的相续中,护得了缘,便于有分之后生起转向,于转向之后生起见等,这样由于心的一定的法则,再再生起,直至于一有(一生)中的有分灭尽为止。那一生(有)之中最后的有分,因为是从生(有)而灭,故称为「死」。所以这死心也(和结生及有分的识一样)只有十九种。如是当知由于死(的作用)而起十九异熟识。
其次从死之后再结生,从结生之后再有分,如是于三有、(五)趣、(七识)住、(九有情)居中轮回的诸有情而起不断的相续的心。只有那些于轮回中证得阿拉汉果的人,在他的死心灭时而识即灭。
这是样论识蕴一门。
(三)受蕴
现在再说:「一切有觉受相的总括为受蕴」,有觉受相的即为「受」,所谓:「朋友,觉受觉受,故名为受」。这受的自性与觉受相虽为一种,然依类别而有善、不善、无记三种。此中:「欲界因有喜、舍、智、行的差别故有八种」等,与前面所说的同样方法,和善识相应的受为善,和不善识相应的受为不善,与无记识相应的受为无记。
此中:与善异熟身识(38)相应的受为「乐」,与不善异熟(身识)(54)(相应的受)为「苦」。与此等六十二识相应的受为「喜」,即:欲界的四善(1-4)、四有因异熟(42-45)、一无因异熟(40)、四有因唯作(73-76)、一无因唯作(72)、四不善(22-25),色界的除了第五禅识的其它四善(9-12)、四异熟(57-60)、四唯作(81-84),及出世间的识是没有无禅的,所以八种出世间心各有五禅而成为四十心,除去各各的第五禅八种,其它的三十二种的善及异熟(共六十二识)。与二不善(30、31)相应的受为「忧」。与其余的五十五识相应的受为「舍」。
此中,「乐」(受)──有享受可意的可触的(境)的特相;有使相应的(心,心所法)增长的作用(味);以身受乐为现状(现起);以身根为近因(足处)。「苦」(受)──有受不可意的可触的(境)的特相;有使相应的(心,心所法)的消沉的作用;以身的苦恼为现状;以身根为因。「喜」(受)──有享受可意的所缘的特相;有以各种方法受用可意的行相的作用;以心的愉快为现状;以轻安为近因。「忧」(受)──有受不可意的所缘的特相;有以各种方法受用不可意的行相的作用;以心的苦恼为现状;只以心所依处为近因。「舍」(受)──有中(不苦不乐)受的特相;有使相应的(心、心所法)不增长不消沉的作用;以寂静的状态为现状;以离喜之心为近因。
这是详论受蕴门。
(四)想蕴
现在再说:「一切有想念的略为想蕴」,这里亦以想念相即为「想」,所谓:「朋友,想念想念,故名为想」。此想念的自性及想代相虽为一种,然依类别则有三:即善、不善、及无记。此中,与善识相应的(想),与不善识相应的想为不善,与无记识相应的想为无记。没有任何识是不与想相应的,所以那识的区别,便是想的区别。此想与识虽以同样的区别,然而就相等来说,则一切想都自有想念的特相;有给以再起想念之缘的相说「这就是它」的作用,如木匠等(想起)木材等;依所取之相而住着于心为现状,如盲人见象相似;以现前之境为近因,如小鹿看见草人而起「是人」之想相似。
这是详论想蕴门。
(五)行蕴
其次再说:「一恸有行作目的总括为行蕴」,这里的有行作相便是有聚合相的意思。那是什么呢?便是行。所谓:「诸比库!造作诸行(组成复合物),故名为行」。彼等诸行有行作的特相;有发动组合的作用,以忙碌为现状,以其余三蕴为近因。如是依相等虽为一种,然依类别,有善、不善、无记三种。此中,与善识相应的行为善,与不善识相应的行为不善,与无记识相应的行为无记。
(1)(与诸善心相应的行)这里先说与欲界第一善识相应的三十六种:即决定依自身生起的二十七,不论何法的四种,及不决定生起的五种。此中,
1.触、2.思、3.寻、4.伺、5.喜、6.精进、7.命、8幏、9.信、10.念、11.惭、12.愧、13.无贪、14.无瞋、15。无痴、16.身轻安、17.心轻安、18.身轻快性、19.心轻快性、20.身柔软性、21…
《清净道论 第十四 说蕴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