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 第八 说随念业处品▪P10

  ..续本文上一页当去告阿阇梨:「尊师,我现起这样(的境界)」。然而阿阇梨不应对他说:「这是似相」或「这非似相」,但说:「贤者!(修习者)是这样的,你应该数数的作意」;因为若说是似相,未免使他终止了(修习),若说非似相,则未免使他失望。所以(阿阇梨)两者都不说,只勉励他去作意。──这是依长部师的意见;但中部师则说应该对他说:「贤者!这是似相,善人,汝应于业处而数数作意」。

  (当似相现起之时)彼(比库)应安住其心于似相。如是自从(似相现起)以后,他便依安而修习,即如古人说:

  于相安住心,离种种行相,

  于出息入息,智者系自心。

  如是他的似相现起之后,便镇伏了他的五盖,寂止其烦恼,现起其念,以近行定而等持其心。

  而彼(比库)不于(似)相的(如绵如星等)色而作意,亦不观察(粗等的)特相,但避去住所等的七种不适合的,而以七种适合的善加保护(其似相),如剎帝利的皇后(保护其)转轮王的胎儿及农夫的(保护其)稻麦之穗相似。

  他既如是保护(其似相)以数数作意而令(似相)增长,当成就十种安止善巧,而从事于平等的精进。如是精勤的(比库),依照地遍所说的次序,得于似相所缘而生起四种禅及五种禅。

  (5)(观察)(6)(还灭)(7)(遍净)如是于此(安般念业处)而得四种禅及五种禅的比库,以「观察」及「还灭」增长了他的业处,欲得「遍净」,于同样的禅,通达了五种自在,确定了名色,而建立毗钵舍那(观)。

  怎样(修习)?他从三摩钵底(定)出来,而观业上身及心为出息入息之集(因)。譬如铁匠的风箱吹火之时,由于风箱及人的适当的精进之缘而得生风,如是由于身与心之缘而起出息入息。从此他便确定了出入息及身为色,并确定心及(心)的相应诸法为无色。

  以上为略说(名色的确定);详论名色的确定将在以后(第十八品)分明(──以上见清净)。如是确定了名色之后,(而此比库)遍求(名色的)缘(起);遍求的他,得见了那(缘起)也除了关于三世名色进行的疑惑(──以上为度疑清净)。除了疑,他以(色)聚的思惟而提起了(无常、苦、无我的)三相,断了在生灭随观以前生起的无明等十种观的随烦恼,确定了解脱随烦恼的行道智为道(──以上为道非道智见清净)。舍了生(随观),获得了坏随观,以后依坏随观于呈现衰灭的切诸行中而得厌离、离欲、解脱(──以上为行道智见清净),依次得四圣道,成阿拉汉果,而达最后的十九种观察智,成为包括诸天的世界的最上应施者(──以上为智见清净)。

  以上以「数」为最初,以「分别观」为最后而(说明)安般念三摩的修习完毕。这是一切行相的第一四法的解说。

  在其余的三种四法,因无各别的业处修习,故仅以逐句解释的方法而示彼等(三种四法)之义。

  第二种四法:

  (五)「知喜」──为喜的觉知,为(喜的)明白,「而学我将出息入息」。此中从两方面而知喜:一从所缘,二从不痴。

  如何「从所缘」而知喜?(比库)于有喜的二禅(初禅与第二禅)入定,在他入定的剎那获得的禅(喜),是为从所缘而知喜,因从所缘而知故。

  如何「从不痴」(而知喜)?(比库)于有喜的二禅入定以后而出定思惟那与禅相应的喜「是可灭的」「是衰坏的」,在他的毗钵舍那(观)的剎那而通达(喜的)特相,是为从不知而知喜。即如《无碍解道》所说:

  「了知以长出息而专心不乱者则念现起,由于那念及那知智而知喜。了知以长入息......以短出息......以短入息......以知一切身出息入息......以安息身行出息入息而专心不乱者则念现起,由于那念及那智而知喜。念虑者而知喜,知者,见者,观察者,心坚决者,以信而信解者,勤精进者,念现起者,心等持者,以慧了知者,当通达(而通达者),当遍知(而遍知者),当舍断(而舍断者),当修习(而修习者),当作证而作证者而知喜。是为知喜」。

  以此同样的方法亦知其余句之义。以下只述其不同处。

  (六)当知即于(第一第二第三的)三禅用「知乐」,于(七)(第一至第四的)四禅用「知心行」。「心行」──是受想二蕴。那「知乐」之句是为表观的境地,《无碍解道》说:「乐──即身乐身心(乐)的二乐」。(八)「安息心行」──即粗的心行安息,消灭之义。欲知其详,即如于说明(很息)身行句的同样的方法。

  然而于此(第二四法)中,于(五)「喜」之句是以喜的首目而说(相应)受的,于(六)「乐」之句是依自性受说,于(七)(八)二「心行」之句即「想与受心所。此(二)法与心连结,为心行」之语,故「想」为想应受。如是当知是依(四念处中第二的)受随观(念处)的方法而说此(第二)四法。

  第三种四法:

  (九)当知亦依(初禅至第四的)四禅而「知心」。

  (十)「令心喜悦」──即令心悦、喜悦、笑、欢笑,「而学我将出息入息」。此中以两方面而生喜悦:一定,二观。

  如何以「定」(而生喜悦)?(比库)于有的二禅(初禅与二禅)入定,当他入定的剎那,由于(与禅)相应的喜而喜悦其心。如何以「观」(而生喜悦)?(比库)既于有喜的二禅入定而出定之后,思惟即与禅相应的喜是可灭的,是衰坏的,当他这样观的剎那,便以与禅相应的喜为所缘而喜悦其心。

  这样行道之人,故说「为学令心喜悦我将出息入息」。

  (十一)「令心等持」──(1)以初禅等令心等持等置于所缘之中;(2)或者既于彼等诸禅入出定之后,他观与禅相应的心是可灭的可衰坏的,当他在观的剎那,由于通达(无常等)相,生起了剎那的心一境性,由于生起了这样的剎那的心一境性,亦令其心等持等置于所缘之中。(如是等持者)故说「为学令心等持我将出息入息」。

  (十二)「令心解脱」──(1)以初禅令心脱离解脱于五盖,以第二禅(令心脱离解脱于)寻伺,以第三禅(解脱 )于喜,以第四禅令心脱离解脱不苦与乐;(2)或者(比库)既于彼等诸禅入定而出定之后,思惟那与禅相应的心是可灭的可衰坏的,当他在这观的剎那,以无常观令心脱离解脱于常想,以苦观(令心解脱)于乐想,以无我观(令心解脱)于我想,以厌离观(令心解脱)于喜爱,以离欲(令心解脱)于欲,以灭观(令心解脱)于集,以舍遣观令心脱离解脱于执持,出息与入息。所以说「为学令心解脱我将出息入息」。如是当知依(四念处中第三的)心随观(念处)而说此(第三的)四法。

  第四种四法:

  (十三)「观无常」──在此句中,当先知无常,知无常性,知无常观,知观无常者。这里的「无常」即五蕴。何以故?因(五蕴的)自性生、灭、变易之故。「无常性」──即彼等(五蕴)的生、灭、变易,或(五蕴的)生已又无;即(彼等五蕴)不停止于(生)的状态而以剎那灭而灭的意思。「无常想」──即于无常性的色等而观无常。「观无常者」──即具有那无常观的人。故如是(观无常)而出息入息者,此为「学无常我将出息入息」。

  (十四)「观离欲」──在此句中,有灭尽离欲与究竟离欲的二种离欲。「灭尽离欲」是诸行的剎那坏灭;「究竟离欲」是涅槃。「观离欲」是观彼两种而起毗钵舍那(观)与道的。具足观彼二种(离欲)而出息入息者,为「学观离欲我将出息入息」。

  (十五)「观灭」一句也是同样的。

  (十六)「舍遣观」的句中,也有遍舍舍遣及跳入舍遣两种舍遣、舍遣即是观,故名舍遣观。然而毗舍那(观)以部分而遍舍蕴及诸行的烦恼(──以上遍舍舍遣),以见有为的过失及倾向(与有为)相反的涅槃而跳入之(──以上为跳入舍遣),故说遍舍舍遣及跳入舍遣。次于道以部分而遍舍诸蕴及诸行的烦恼(──以上为遍舍舍遣),以所缘而跳入涅槃(以上为跳入舍遣),故说遍舍舍遣及跳入舍遣。而两者(观智与道智)是随其前起的智而观,故亦名随观。具足观彼二种舍遣而出息入息者,为「学舍遣观我将出息入息」。

  此第四的四法是只依纯粹的毗钵舍那(观)说的;然而前三种(四法)是依奢摩他(止)与毗钵舍那(观)说的。如是当知依四种四法有十六事修习安般念。

  (安般念定的功德)依此十六事而修安般念有大果实有十功德。

  (1)关于此(安般念)而有「诸比库,于此安般念三摩地修习多作是寂静殊胜」等语,故依寂静的状态等而(安般念定)有大功德。

  (2)亦依能断于寻故(有大功德)。即于此(安般念定)寂静,殊胜,不杂,乐住之故,断绝了依定的障碍的寻而驱驰在这里那里的心,令心趋向于安般的所缘。所以说:「为断寻而修安般念」。

  (3)为完成明(即道)与解脱(即果)的根本,故知此定有大功德。即如世尊说:「诸比库!修习而多作安般念则得完成四念处,修习而多作四念处则得完成七觉支,修习而多作七觉支则得完成明与解脱」。

  (4)亦得知道最后(命终时)的出息入息,故知此定有大功德。即如世尊说「罗候罗!如是修习多作安般念之时,你必知最后的出息入息之灭,不是不知的」。

  依那(出入息之)灭有三种最后(的出入息):即有的最后,禅的最后,死的最后。(1)于诸有之中的欲有起出息入息,于色无色有中不起,故彼等(出息入息)为(欲)「有的最后」。(2)于诸禅之中前三禅起(出入息),于第四禅不起,故彼等(出入息)为(前三)「禅的最后」。(3)在死心之前起了十六心之后,(出入息)与死心共灭,是名「死的最后」(的出入息)。而此死的最后即此最后(的出入息)之义。

  于此(安般念)业处精勤的比库,因为善能把握安般的所缘,故在死心之前的十六心生起的剎那,思虑(安般的)生而知彼等(安般)的生,思虑(安般的)住而知彼等的住,思虑(安般的)灭而知彼等的灭。

  然而若修习(安般念业处)以外的其它业处而证阿拉汉的比库,或能知其寿命的期间,或者不知。如果是修习此十六事的安般念而证阿拉汉的比库,则必定知其寿命的期间。他既得知「我的寿命只能维持这样长,更无多的了」,能够自己作其自然的(沐浴剪发等)身体之事及穿著衣服等的工作,然后闭其眼睛。犹如住在各得山寺的帝须长老、住在摩诃伽楞羯耶寺的大帝须长老、住在天子大园的乞食者帝须长老及住在羯但罗山寺的两兄弟长老相似。

  这里但举一个故事为例:据说那两兄弟长老中的一个,在一个月圆的布萨月,诵了波罗提木叉(戒)之后,从诸比库去他自己的住所,站在经行处看了月光之后,察觉了他自己的寿命,便对诸比库说:「你们以前曾经看过些怎样般涅槃的比库」?有的说:「我们曾见坐座而般涅槃的」;或者说:「我们曾见于空中结跏趺(而般涅槃)」。长老说:「我现在要叫你们看在经行时般涅槃了」,继之他便在经行处划一根线说:「我从经行处的这一端去那一端,转来到达这线上将般涅槃了」。当他在经行处上去那一端来,以一足踏到线上时,即般涅槃。

  真实的善慧者,

  应对于如是──

  有大威力的安般念,

  常作不放逸之行。

  这是详论安般念一行。

  (十)寂止随念

  在安般念之后,提示寂止随念,若欲修习者,居于静处禅思,随念如是称为一切苦寂止的涅槃之德,即:「诸比库!法只是有为冶无为,于黎等诸法中,离欲称为最胜,即骄的粉碎,渴的调伏,阿赖耶(执着)的破灭,轮回的摧碎,爱的除去,离欲、灭、与涅槃」。

  (圣典的文句)此中,「只」是限止之辞。「法」是自性之意。「有为或无为」即诸缘和合而生(是有为)或非(诸缘和合)生(为无为)。「于彼等诸去中离欲称为最胜」即于彼等有为及无为诸法中离欲称为最胜──名为最高,最上。

  这里的「离欲」不仅是无欲而已,而「即骄的粉碎......乃至涅槃」即彼获得骄的粉碎等诸名的无为法为离欲。因彼(无为法)已至一切慢骄、人骄等的骄而成为非骄无骄及灭亡的境地,故说「骄的粉碎」。亦因已至一切欲的渴调伏与消灭,故说「渴的调伏」。因为已至五种欲的执着(阿赖耶)的碎灭,故说「阿赖耶的破灭」。因为已至断灭三界的轮回,故名「轮回的摧碎」。因为已至一切爱的除灭、离欲、及灭,故名「爱的除去,离欲,灭」。因为此(无为法)是超脱出离重重结缠于四生、五趣、七识住、九有情居而得通名名「梵那」的爱,故名为「涅槃」。

  世尊亦在其它的诸经中说:「诸比库!我对你们说无为......诸比库!我对你们说谛......彼岸......极难见,不老、不变、无戏论、不死、平安、安稳、未曾有、无灾、无恼、清净、洲渚、安全处及洞窟」等的寂止之德,亦当依此等(德)而随念。

  (寂止随念的修法)

  如是依骄的粉碎等德而作寂念(的瑜伽)者,那时则无为欲所缠之心,无瞋(所缠之心),无痴所缠之心。然而那时他的心却成正直等。关于寂止亦如于佛随念等所说的同样方法在镇伏五盖的剎那生起了诸禅支。因为寂止之德甚深,或因他倾心随念种种德,故不达安止定,仅得近行之禅。因彼(近行禅)是由于随念寂止之德而生起,故称为寂止随念。

  如六随念,而此(寂止随念)亦仅圣弟子所证得;然而尊等寂的凡夫亦应作意。即仅以闻亦于寂止而生信乐之心。

  (寂止随念的功德)

  其次精勤于寂止随念的比库,得以安乐而眠,安乐而寤,诸根寂静,及意寂静,具足惭愧与信乐,倾向于殊胜(的涅槃)为诸同梵行者所尊重恭敬。纵不通达上位,来世亦得善趣。

  真实的善慧者,

  应对于如是──

  有大威力的寂止随念,

  常作不放逸之行。

  这是详论寂止随念一门。

  为诸善人所喜悦而造的清道论,在论定的修习中完成了第八品,定名为随念业处的解释。

  

  

《清净道论 第八 说随念业处品》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