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 (Visuddhi Magga)
觉音 尊者 著 译者 叶均
第九 说梵住品
(一)慈的修习
在随念业处之后所提示的慈悲喜舍四梵住中,先说欲修慈的初学瑜伽行者,断了(十种的)障碍,受持了业处,食事既毕,除去食后的懒睡,在远离的地方的善敷座位,安坐下来,最先当观察瞋恚的过患及忍辱的功德。
(观察瞋恚之过及忍辱之德)何以故?因为修此(慈梵住)当断瞋恚而证忍辱,未曾有不见过失而能断及不知功德而能证得的;是故应见1「贤者!若为瞋恚所战胜,(为瞋恚)而夺取其心者,则杀害生物」等经中所说的瞋恚的过患;亦应知:
2「诸佛说--
忍辱是最高的苦行,
容忍是最上涅槃。」
3「具有忍力的强军,
我说他是婆罗门。」
4「忍辱无有胜」
等说的忍辱的功德。
(初学者当避免的慈的所缘)(瑜伽者)如是见其过患而为离于瞋恚心及知其功德而为忍辱(心)相应,当勤修于慈。勤修(于慈)者应先了知「对此等人最初应修慈,对此等人则绝对不应修慈」的人的差别。即是此慈最初对(1)不爱的人,(2)极爱的朋友,(3)中间人(无关者),(4)敌人等的四种人不应修习;(5)不应专对异性修习,(6)绝对不应对死者修习。为什么最初不应对不爱等人修习呢?(1)因为(初学者)若把不爱者置于爱处是会疲倦的;(2)若把最爱的朋友置于无关系者之处是会疲倦的,因为对彼(极爱者)甚至现起少许的痛苦,也会使(修习者)呈现悲泣的状态;(3)若把无关系的人置于尊重敬爱之处也会疲倦的;(4)若对敌人随念则起忿怒。所以最初不应对不爱等人修习。
(不可对他修慈的人)(5)如果专对异性(修习),则修习者未免生贪欲。
据说:有一位大臣之子,一次问一位和自家亲切的长老道:「尊师!当对谁修慈?」长老答道:「对爱的人。」那(大臣子)以为自己的妻子是爱人,便对那女修慈(而生贪欲)要入她的房内,(于门外)叩壁终夜。
是故不应专对异性修慈。(6)如对死者修慈,绝不能得证安止定与近行定。
据说:有一少年比库,开始对自己的阿阇梨修慈,但他的不能现起。于是去问大长老道:「尊师!我对于慈的禅定是很熟练的,但今不能入此慈定,不知是什么原故?」长老说:「贤者!你当寻求(慈的所缘)相。」当寻求时,他知道了阿阇梨已死,再对他人行慈,乃能安止于定。
是故决不应对死者修慈。
(1)(对自己修慈)最初须对己「我欲乐、不苦」或「保持我自己无怨、无害5、无恼、有乐」这样的屡屡修习。
(问)如果这样(先对自己修慈),那么,『分别论』 #6说:「诸比库!如何比库具慈心遍满一方而住?如看见一个可爱可喜的人而起于慈,同样的对一切有情以慈遍满」:同时。『无碍解道』 #7亦说:「如何以五种行相无限制的遍满慈心解脱?甘使一切有情保持自己无怨、无害、无恼、有乐,使一切生物,一切生类,一切人,一切动物保持自己无怨、无害、无恼、有乐」等;并且《慈经》8中说:「使一切有情有乐、安稳、幸福」等,这些经论中都未说对自己修慈,岂不与此矛盾?
(答)彼此不矛盾的。
(问)何以故?
(答)彼诸经论是依安止(定)说,这样是以(自己)为证人说的。然而纵使百年或千年以「我欲乐」等的方法对自己修慈,他也不会得安止(定)的。修习「我欲乐」,即是说「我欲乐、厌苦、欲生、欲不死,其它的有情也是同样的」,这样以自己作证人,亦欲与其它一切有情的利益和乐。世尊亦曾指示这个道理:
9以时遍察一切的方向,
不见有比自己的可爱;
他人都是爱他自己的,
爱自己10的不要害他人。
(2)(对可爱者修慈),所以为作证人第一以慈遍满自己之后,为了容易能慈,对自己可爱可喜尊重恭敬的阿阇梨与阿阇梨相等的人,和尚或与和尚相等的人,随念他们有令人能可爱可喜之念的爱语等,及令人能尊重恭敬之念的戒、闻等,然后用「令此善人有乐无苦」等的方法修慈。对于这一类人是容易感就安止(定)的。
(3)(对一切人修慈)这比库并不以此为满,犹欲破除(自己、爱的人、极爱的人、无关系者、怨敌等的)界限,以后便对极爱的朋友(修慈),自极爱的朋友而对无关系者(修慈),自无关系者而对怨敌慈。修慈者已于爱者、极爱者、无关者、怨敌等各部分令心柔软而适合于工作之后,当取其它。如果完全没有怨敌之人,或者因天赋大人性格不会对害他的敌人而生怨敌之想的人,则他不必作「对于无关系的人我的慈心业已适合工作,今当对怨敌而能慈心」的努力。当知「自无关系者而对怨敌修慈」是对有怨敌的人说的。
(4)(对怨敌修慈)
(1)如果对怨敌而能慈心,随念曾受敌人之害而生瞋恨之时,则他应该对以前的(爱者、极爱者、无关者)任何的人数数而入慈定,出定之后,再屡屡对敌人行慈,除去瞋恨。
(2)如果这样精进的人依然不能灭瞋,则应:
数数为断瞋恨而怒力,
随念锯等譬喻的教训。
而彼(为断瞋恨而努力者)亦以此法而劝诫自己:「喂!忿的人!世尊不是说11:诸比库!纵有恶盗用两柄的锯而切断他的四肢五体,那时他若起瞋意,而他不是我教的实行者」;又说12
「对于忿者即避之忿者,
他的恶尤于那忿的人;
对于忿者而不还以忿者,
他能战胜那难胜的战争。
若知他人怒,
具念寂静者,
对于自与他,
两者都有利」。
又说13:「诸比库!此七法为敌人所欲,为敌人所作,是男或女而生忿怒的。什么是七法?诸比库!(一)兹有敌人这样希望他的仇敌:『唉!真的令他貌丑吧』!为什么这样?诸比库!敌人是不欢喜他的仇敌美丽的。诸比库!这个忿怒的人是给忿所战胜、给忿所征服了。虽然他仍善加沐浴,善加涂香,剪剃费须发及着清白的衣服,但他是丑陋的是给忿所征服的。诸比库!这是第一法为敌人所欲,为敌人所作,是男或女而生忿怒的。(二)复次:诸比库!敌人这样的希望他的仇敌:『唉!真的令他受苦吧』!……(三)『真的不令他多财吧』!……(四)『真的不令他享乐吧』!……(五)『真的不令他有名声吧』!……(六)『真的不令他有朋友吧』!……乃至(七)『唉!真的令他身坏死后不生善趣天吧』!为什么这样?诸比库!敌人是不欢喜他的仇敌去善趣的。诸比库!这忿怒的人,给忿怒所战胜,给忿怒所征服,便以身行恶,以语行恶,以意行恶,为忿所征服者由于语意行恶,他的身坏死后,则生到苦果、恶趣、堕处、地狱」;又说14:诸比库!譬如火葬所用的薪,烧了两端,中间烧残而沾粪秽的部份,既不拿至村落应用为薪,亦不于林中应用为薪……诸比库!我说此人也与这譬喻同样。你现在这样的忿怒,将成不是世尊之教的实行者,成为以忿怒而还忿怒的恶人而不能战胜难胜的战争了。敌人所行之法你现在自己行于自己。你同火葬所用的薪的譬喻一样(无用)了」!
(3)像以上这样精进瑜伽的人,若能除灭瞋恨便很好;若不能灭,则随念那人的寂静遍净之法而取信乐,随念彼法,折伏瞋怒。即(一)有的人只是身正行而寂静,因寂静故一切人都知道他所行的大小的工作。但他的语正行及意正行则不寂静。彼(瑜伽者对此人)不思念他的(语正行及意正行)二种,但念其身正行的寂静。(二)有的人只是语正行而寂静,一切人都知道他的寂静--即他有天赋的殷勤待人的亲切语欢乐语,可喜的清朗语、感人语,以优美的声调说法及以完全的词句说法。然而他的身正行及意正行则不寂静,(瑜伽行者)不思念他的彼等二种,但念他的语正行寂静。(三)有的人只意正行寂静,因寂静故一切人都知道他的塔庙礼拜等。如果没有寂静的心,则他礼拜塔庙或菩提树或长老之时不会恭敬的,在听法座上听法之时也会散乱其心或坐在那里打瞌睡的;然而心寂静者则能(对塔庙等)诚信恭敬的礼拜,由身或语显示其信受及求法之心而倾耳谛听佛法。如是意正行寂静者,或者身与语正行不寂静,(瑜伽者对他)不思念那两种,但念他的意正行寂静。(四)有的人于此等(身语意)三种(正行)法中,一种寂静也没有,对这样的人(瑜伽者)应念「此人现在虽在人间,但过数日后,他便要堕八大地狱15及十六小地狱16了」而起悲心。因有悲心亦得止其瞋怒。(五)有的人于这三法都寂静,则对他的三法中可听(瑜伽者的)愿望17而随念那一种,对这样的人修慈是没有什么困难的。为了明白上述之义,(佛说)18:「贤者!此等五种折伏瞋怒之法,若比库生瞋之时,当一切折伏」,详说在(增部)第五集中的{折伏瞋怒经}19。
如果是仇敌给予你自身的苦恼,
为什么非他力你要自心受苦呢?
既然离了悲颜哭泣的恩深骨肉,
为什么不舍有显害的忿怒仇敌?
断绝你所护持诸戒之根的忿怒,
你爱它!谁个像你这样的愚昧?
你忿怒别个造卑劣的业,
为什么自己要这样做呢?
要你生瞋,别人对你作诸不快的事情,
难道你偏要生瞋而满足他人的快意?
你忿怒别个,不知道他有苦没有苦,
但你自己此刻已受忿怒苦恼的滋味。
如果敌人的忿怒是增长不利的恶道,
为什么你也忿怒而跟着他们去学习?
敌人是因你而作不爱的瞋,
你应该断瞋,为什么不必要的恼乱?
使你不快的五蕴之法是剎那的,
他们已灭去,现在你对谁起忿?
这里并无那个令你苦恼的人,
你自己是苦因,为什么忿怒他人?
(5)如果他这教诫自己。依然不能息灭瞋恨,则当观察自己和他人的自作业20。于此中,先观察自己自作业:「喂!你为什么对他忿怒?因此瞋恚之业,岂非…
《清净道论 第九 说梵住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