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 第九 说梵住品▪P4

  ..续本文上一页  (九)「颜色光彩」--他的颜色光彩,如欲离蒂而落熟了的多罗果相似。

  (十)「临终不昏迷」--住于慈者,没有昏迷而死的,必能不昏迷如入眠一样的命终。

  (十一)--「不通达上位」--慈定不能证得阿拉汉的上位,然而死后生于梵天犹如睡醒一般。

  这是详论的修习。

  (二)悲的修习

  希望修悲的人,当观察无悲的过患及有悲的功德而开始修习。开始(修悲)者不应最初对爱的人等开始;因为(初学者)对爱的人当然是爱者,极爱的朋当然是极爱之,中立者当然是中立者,不爱者当然为不爱者,怨敌当然是怨乱。对于异性及死者则永远不是(悲的)对象。

  在『分别论』中说51:「比库!云何与悲俱心一方遍满而住?如见一人遭遇逆境恶运而起悲愍,如是对一切有情而悲遍满」。是故最先若见任何可怜、丑恶、境遇极难、逆境、恶运、穷人、饥饿常带乞食之碗在前者,生在孤独堂中者,手足常集蛆虫者及作呻吟之声者,当生悲愍之想:「此等有情实在困苦!他们必须摆脱这些苦厄才好。」

  如果不能获得这样的人,则当对现在幸福而作恶的人比作受死刑者而生悲。云何?如一个连赃物一概被捕的盗贼,国王命令处以死刑,王臣即绑了他,送他到刑场的途中在每以一十字街口给一百鞭挞。但人人给他硬食、软食、花鬘、香水、涂油、并蒟酱(嚼物)52。虽然此时食用这些东西,好象幸福而许多受用品一样的前去刑场,但绝没有人想:「他实在幸福而得大受用」。相反的会怜悯那人道:「这个可怜者要被斩杀了?他的每一踏步,都是挨近他的死」。以悲为业处的比库,亦应对现在幸福的人作如是的悲悯:「这个可怜者,虽然很幸福而受用财富,但是他的(心口意)三门,连一门善业也没有,现在他就要在恶趣受无限的痛苦与忧悲了」,既对此人生起悲悯之后,当以同样的方法对其他爱的人,中立者,怨敌而顺次的生起悲悯。

  如果那瑜伽者像前面(修慈)所说一样的对怨敌生起瞋恨,则应该用修慈中所说的同样方法而寂灭其瞋恨。又对于此世行善者,若见或闻其遭遇眷属破坏生病及失财等任何灾难,而对他生起悲悯,纵无此等之失,亦不能逃避轮回之苦,故亦当对此点而生悲悯说:「彼实苦痛!」既如是生悲之后,当依(于慈)同样的方法破坏对自己、爱者、中立者、及怨敌的四人之间的界限,对被(破坏界限的)相数数修习多作,以慈中所说的同样方法由(四种禅的初)三禅及(五种禅中的)四禅而增长其安止定。

  然而增部的义疏说,最初当悲悯敌人,对人而令其心柔软之后,再悲悯逆境者、爱者以及自己,这才是顺序。可是这种顺序是不合于(前面所引『分别论』中)「逆境恶运」的圣典之文的,所这里只应依前述的次序开始修习,破坏其界限,增长安止定。

  以后其它的变化,即五种行相无限制的遍满

  行相有限制的遍满,及以十种行相十方遍满。亦当依慈的同样方法而知有「安眠」等(十一种悲的)功德。

  这是详论悲的修习。

  (三)喜的修习

  开始修喜的人,亦不应对爱的人等十始。因为爱者当然是爱者,故不是喜的足处(近因)至于中立者与怨敌更不必说了。异性与死者则绝对不是(喜梵住的)对象。

  但极爱的朋为(喜梵住的)足处。即义疏中所而的万喜的密。因为他是先笑而后说话的人,所以最初应对他而遍满喜;或者见到或者闻到可爱的人充满幸福而喜悦,亦应喜悦地说:「这有情实在喜悦,多么好啊!多么愉快啊!」关于此义即如『分别论』中说53:「云何比库喜俱心遍满一方而住?譬如见一可爱可意之人而生喜悦,如是对一切有情而遍满喜。」

  如果他的密友或可爱的人去非常幸福,但现在已遭遇逆境恶运,则应忆念其过去的幸福状态,把取「他过去有大财富,大眷属而常喜悦」的行相而生喜。或者念他「将来更得成功,而坐象肩马背及乘金轿旅行」而取其未来的喜的行相而生喜。

  如果像前面(修慈)所说一样的对怨敌生起瞋恨,亦用修慈中所说的同样方法而寂灭了他的瞋,对(爱者、中立者、怨敌的)三人及自己四者之间以平等心破除界限,而对彼相数数修习多作,以初三禅或四禅而增长其安止定。

  以后其它的变化,即以五种行相无限制的遍满,以七种行相有限制的遍满,及十种行相十方遍满。亦当依慈的同样方法而知有「安眠」等十一功德。

  (四)舍的修习

  希望修习于舍的修习者,由于慈等已经获得了下三禅或四禅,并已从熟练了的第三禅(或五种禅中的第四禅)出定,及见前面(慈悲喜三者)的过患--由于「愿彼等幸福」等而对有情与爱著作意相应故,瞋恨与爱着接近故,喜相应粗故--又见舍的功德--自性寂静故,当舍之成为自然的中立者而生起舍。此后对爱的人等而修舍。即所谓54:「云何比库以舍俱遍满一方而住?譬如见一非可意非不可意之人而成为舍,如是对一切有情以舍遍满」。是故依上述之法先对中立者而生起舍,如是对爱者,对密友及怨敌而起舍。如是对(爱者密友怨敌)三者与自己之间;以一切中立而破除界限,对那相数数修习而多作。

  已作如是行者,得如地遍中所说的方法生起第四禅。那末,在地遍中生起第三禅的人,能否生起这第四禅呢?这是不可能生起的。何以故?(遍业处及舍业处的)所缘异故。然而于慈等生起第三禅的人则得生起这第四禅,因为所缘同故。

  关于其它的变化及所得的功德,如修慈中所说一样。

  这是详论舍的修习。

  杂论四梵住

  既知最上梵(佛)所说的四梵住,

  亦应更知此等(四住)的杂论。

  (慈悲喜舍的语义)就此等慈悲喜舍的语义川为「慈」,即慈爱之义。或者对友人的态度及关于友谊的行动故名为「慈」。他人苦时,令诸善人的心震动(同情)为「悲」;或者拔除杀灭他人之苦为「悲」。或者「悲」乃散布于苦者以遍满而扩展之。「喜」--即对所有之人而喜,或自己喜悦,或仅喜悦之意。弃舍「愿彼等无怨」等的(慈等三者的)所作而至于中立的状态,是「舍」的意思。

  (慈悲喜舍的相、现起、足处、成就、失败)次于(慈悲喜舍的)相等,先说「慈」以维持有情的利益行相为相。取来有情的利益为(作用)害的调伏为现起(现状),见有情的可爱为足处(近因),瞋恚的止息为(慈的)成就,产生爱着为(慈的)失败。

  「悲」以拔除有情之苦的行相为相,不堪忍他人之为味,不害为现起,不为苦所迫者的无所依怙为足处,害的止息为(悲的)成就,生忧则为(悲者)失败。

  「喜」--以喜悦为相,无嫉为味,不劳破坏为现起,见有情的成功为足处,不乐的止息是它的成就,发生(世俗的)笑则为它的失败。

  「舍」--对有情而维持其中的态度为相,以平等而视有情为味,瞋恨与爱着的止息为现起,「诸有情的业为自己的所有,他们随业力而成幸福,或解脱痛苦,或既得的成功而不退失」--如是业为所有为足处,瞋恚与爱着的止息是它的成就,发生了世俗的无智的舍是它的失败。

  (修四梵住的目的)获得毗钵舍那之乐及有成就(善趣)为此等四梵住的共同目的;破除瞋恚等为(四梵住的)不共(各别)的目的。即破除瞋恚为慈的目的,其余的(悲喜舍)以破除害、不乐及贪为目的。亦即所谓55:「朋友,瞋恚的出离,即慈心解脱……。朋友,害的出离,即悲心解脱……。朋友,不乐的出离,即喜心解脱……。朋友,贪的出离,即舍心解脱。」

  (四梵住之敌)于此(四梵住)中各各有近与远二种敌。即:

  「慈梵住」,(1)以贪为近敌,因其性质(与慈)同类故,好象行近其人的仇敌相似。那(贪)是很容易得有机会侵袭的,所以应该好生保护于慈。(2)瞋恚是厘敌,(与慈的)性质不同故,好象一人之敌藏于深山里面相似。是故当以无恐怖(于瞋恚)而行慈。若人行慈同时起瞋怒是不可能的。

  「悲梵住」,(1)56「未得愿望的好乐的爱的悦意的适意的与世间品质相应的眼所识之色,而忆念其未得(而起忧),或者忆念过去已得的而今已成过去消灭及变易的而起忧,此等忧为世俗的忧」,像此等所说的世俗的忧为(悲梵住的)近敌,因见失败(与悲)同类故。(2)害是远敌,(与悲的)性质不同故。是故当以无恐怖而行悲悯。若行悲悯而同时以手等去加害是不可能的。

  「喜梵住」,(1)57:「所得愿望的好乐的爱的悦意的适意的与世间品质相应的眼所识之色,忆念其所得(而起喜),或者忆念过去已得的而今已成为过去消灭及变易的而起喜,此等喜名为世俗的喜」,像此等所说的世俗的喜为(喜梵住的)近敌,因见成功为同类故。(2)不乐是远敌,(与喜的)性质不同故。是故当无恐怖而修喜。若修喜而同时对诸边远的住处对(止观等)殊胜的善法而抱不满是不可能的。

  「舍梵住」,(1)58:「愚者、痴者、凡夫、未能制胜(烦恼)者、未胜异熟者、不见(恶法的)过患者无闻的凡夫,以眼见色而起舍,这样的舍,是不能超越于色的,故名为世俗的舍」,像这样所说的世俗的无智的舍是(舍梵住的)近敌,因为不能辨别过失与功德丁视同类故。(2)贪与瞋是厘敌,因性质不同故。是故当无恐怖而行舍。若行舍而同时贪求及瞋害是不可能的。

  (四梵住的初中后)于此等(四梵住)中,以欲行之愿为初,镇伏(五)盖等为中,安止定为后。

  (增长四梵住的所缘)依法的一有情或多数有情为(四梵住的)所缘。获得近行定或安止定的时候而增长所缘。其增长所缘的如下:譬如善巧的农夫先把所耕的田地划一界而耕之,如是先以一住所为界限,对此(一住所之)内的有情,以「愿此住所额内的有情无怨」等的方法而修慈。于此一处令心柔软而适合于工作之后,再以二住所界限。此后次第以三以四、五、六、八、九、十…

《清净道论 第九 说梵住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