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清净道论 第九 说梵住品▪P3

  ..续本文上一页慈俱」--即具有慈。「心」--以时。「一方」--这是说于一方最初把持一个有情及于一方满(一切)的有情。「遍满」--接触之后而为所缘。「住」--维持从事于梵住的威仪。

  「同样的第二」--如于东方等方之中的任何一方(慈心)既已遍满而住,而后同样的于第二、第三及第四方的意思。

  「上」--即以同样的方法于上方(慈心遍满而住)。「下横」--下方与横方亦然。「下」--在下方。「横」--在四维。

  如是辗转遗送具慈之心于一切方中,正如在跑马场中跑马相。以上这样一方一方的把取而显示有限制的慈的遍满。

  其次「一切处」等是为示无限制(的慈的遍满)而说。

  此中「一切处」--一切处所。「一切看作自己」--于一切下、中、上、朋友、怨敌、非亲非怨的中立等类之人都看作自己一样;即是说不作「这是其它有情」的区别而视同自己一样;或者说「一切看作自己」是以全部的心而不遗留一点在外。

  「具一切有情」--是具一切有情相应之义。

  「世间」--为有情世间。

  其次为示「广」等的同义语故于此处重新说「与慈俱心」;或者说与慈心是结语之辞。

  「广」--因(慈心)遍满故为广。依地(色界)故此(慈定)为「大」,以精练及以无量有情为所缘故为「无量」。舍了憎的敌故为「无怨」。舍了忧及无苦故说「无憎」。

  以上是以「与慈俱心」等说(慈梵住的)变化之义。

  (种种慈心的解脱)因为这样变化是心证安止(定)的人而得成就,如{无碍解道}中说43:「(1)以五种行相无限昀的遍满慈心而解脱;(2)以七种行相有限昀的遍满慈心而解脱;(3)以十种行相十方遍满慈心而解脱」,当知这种变化也是心证安止而得成就的。

  (1)44「(一)愿一切有情无怨、无憎、无恼、而自有乐,(二)愿一切有息者,(三)一切生物,(四)一切人(补伽罗),(五)一切肉体所有者无怨(无憎无恼)而自有乐」,当知这是「以五种行相无限制的督五满慈心而解脱」。

  (2)45「(一)愿一切女人无怨(无憎无恼)而自有乐,(二)愿一切男子,(三)一切圣者,(四)一切非圣者,(五)一切天,(六)一切人,(七)一切堕(恶道)者无怨(无憎无恼而自有乐)」,当知这是「以七行相有限制的遍满慈心而解脱」。

  (3)46「(一)愿一切东方的有情无怨(无憎无恼)而自有乐。(二)愿一切西方的(三)一切北方的(四)一切南方的(五)一切东(南)隅的(六)一切西(北)隅的(七)一切(东)北隅的(八)一切(西)南隅的(九)一切下方的(十)一切上方的有情无怨(无憎无恼)而自有乐。(一)愿东方的一切有息者、生物、人、肉体所有者无怨(无憎无恼而自有乐)。……乃至(一)愿东方的一切女人,男人,圣者,非圣者,天人,堕(恶道)者无怨(无憎无恼而自有乐)。(二)愿西方的(三)北方的(四)南方的(五)东隅的(六)西隅的(七)北隅的(八)南隅的(九)下方的(十)上方的一切女人(一切男人,圣者,非圣者,天人)堕恶道者无怨无憎无恼而自有乐」。当知这是「以十种行相十方遍满慈心而解脱」。

  在上面的引文中,「一切」--是包括无余的意思。

  「有情」--因为他们对于色等五蕴以欲与贪而执着(satta)极执着(visatta)故为有情(satta)。即如世尊说:47「罗陀(Radha)!对于色,那欲,那贪爱,那喜,那爱,于彼执着极执着,故名有情。对爱,对想,对行,对识,那欲那贪那喜那爱,于彼执着极执着,故名有情」。然此(有情的)术语,随于一般通俗的用法,亦得应用离贪的人,譬如一种用做的扇子,通常也称它为多罗扇(贝叶扇)。其次文法家主张不要考虑(有情的)语义,这只是一个名字而已。但要考虑语义的人则主张有情(satta)是从「力」(satva)演变出来的。

  「有息者」--由于息的作用,即依于出息与入息而得生存的意思。

  「补伽罗」(puggala)--由于地狱之义的「补」(pun)及堕于彼处(地狱)之义的「伽罗」(galanti)而成八为补伽罗(人)。

  肉体即身体或五蕴,因为依彼(五蕴所成肉体)而成为一生物的假名(概念),所以包括于肉体中称为「内体所有者」。「所有」--即限止包括之义。

  正如有情一语相似,其它的(生物等语)亦仅取其普通流行之意∮知此等一切都是一切有情的异名同义之字。虽然亦有其它的「一切生者,一切寿者」等的一切有情的同义异名之语,但这里只取(有情、有息者、生、人、肉体所有者)五种比较显著的,说为「以五种行相无限制的遍满慈心而解脱」。

  其次有人对「有情、有息者」等语,意谓不仅是名称而已,但亦主张其意义的差别,即是与「无限制的遍满」(之语)相违的。是故不应取其(差别之)义,于五种行相之中,不论依那一种无限制的遍满慈心。

  于此(五种行相无限制的遍满慈心)中,(一)「愿一切有情无怨」为一安止定;)二)「愿(一切有情)无憎」为一安止定「无憎」为无瞋恚之义;(三)「愿(一切有情)无恼」为句中,亦当于那一句较显明的,便依那一句遍满于慈,于此五种行相中,每一种有四安止定。则依(五种行相)遍满之慈,共有二十安止定。

  其次有限制的遍满之慈,对七种行相各各有四,则共有二十八(安止定)。

  于前(有限制的遍满文)中,「女人、男人」是依性别而说的。「圣者、非圣者」是依圣人及凡夫说的。「天人、堕恶道者」是依其生而说的。

  次于四方遍满(慈心而解脱),依「东方的一切有情」等(的五行相遍满)之法,一一方各有二十,则(十方)共有二百(安止定)。次依「东方的一切女人」等(的七种行相遍满)之法,一一方各有二十八,则(十方)共有二百八十(安止定)。如是(二百加二百八十)合为四百八十安止定。

  此等一切在{无碍解脱}亦说;共有五百二十八安止定(以五行相无限制的遍满之慈有二十安止定,以七行相有限制的遍满之慈有二十八安止定,以十方遍满的慈心而解脱有四百八十安止定)。

  (修慈的功德)于此等(五百二十八)安止定中,不论那一种修习慈心而解脱的瑜伽行者,便能获得前面所说的「安眠」等的十一种功德。即:

  (一)「安眠」--即不像他人那样辗转及侧及作鼾声的睡得不安,却能安眠;其入眠如入定相似。

  (二)「安寤」--没有他人那样呻吟,欠伸,辗转及侧的不安而寤的现象,犹如开的莲花,安乐不变而寤。

  (三)「不见恶梦」--能见吉祥之梦,如礼塔庙,作供养及闻法等。不像例人梦见自己为盗贼所围,为野兽所追及坠于悬崖等。

  (四)「为人爱敬」--为人善悦,如挂在胸前的珠饰,如头饰及花鬘相似。

  (五)「为非人爱敬」--如为人爱敬一样为非人爱敬,如毗舍佉长老相似。

  据说:在波咤厘子城(华氐城)有一位富翁,他住在那里的时候听说铜鍱洲(即锡兰)饰以塔庙的花鬘,有袈裟辉煌,在那国土中,到处可以随意或坐或卧,气候适宜,住所适宜,人民适宜,听法适宜,此等一切都很容易弓得。于是他便把自己的财产授与爱妻子,只取一两系于衣角之内,离开家庭,到了海岸去等船,在那里住了一个月。因为他有经商的善巧,从这里买货,又向他处卖掉,作合法的买卖,仅于一月之间,便积金千两,后来渐渐地来到了(锡兰首都阿耨兰陀补罗的)大寺,并求出家。正当领导他到出家的坛埸准备出家之时,他便让腰带之内的千金之袋落地。长老问:「这是什么?」答:「尊师!是千两金。」「优婆塞!出家之后是不能蓄钱的;现在你当应用它。」他想:「来到毗舍佉出家之处的人们,不要让他们空手回去吧。」即解开钱袋,在戒坛的庭院分散了(千金),然后出家及受具足戒。他已有五岁(戒腊),通晓二部母(比库戒本及比库尼戒本),(在第五雨安居完毕)自恣之后,习取了适占于自己的业处(定境),即出处游历,准备于每一寺院居留四个月,作平等住48而住。他的游历是这样的:

  在林间的长老毗舍佉,

  观自己之德而哮吼说:

  自从受了具足戒,

  直至来到于此地,

  中间全无过失, 

  啊!这是你最大的胜利!

  他去羯但罗山寺的时候,遇到歧路,正站着想道:「是这条路呢还是那条路?」住在该山的山神伸手指示说:「是这条路。」他既到了羯但罗山寺并且住了四个月,晚上,睡卧之时想道:「早晨我要到别处去了」。在经行处上边的摩尼罗树的树神便坐在阶级上哭泣。长老问:「你是谁?」「尊师!我是摩尼罗树神。」「为什么哭?」「尊师!因为你要去了。」「我住在这里对你们有什么好处?」「尊师!你住在这里,诸非人得以互相慈爱;现在你走了,则他们会争斗及说粗恶之语。」长老:若我住在这里,使你们相安而住,那是好的。」于是在那里再住了四个月,又起他去之心。天神亦同样的悲泣。他如是在那里继续的住,以及般涅槃在那里。

  如是住于慈的比库 ,亦为非人所爱敬。

  (六)「诸天守护」--为诸天之所守护,如父母保护儿子一样。

  (七)「不为火烧或中毒或刀伤」--对于住于慈者的身体不为火烧如多罗优 婆夷49,不中毒如染部师的小尸婆长老,不为刀伤如僧揭笈沙马内拉50。

  关于「不能伤害他的身体」,这里亦说一母牛的故事为例:

  据说一只母牛正站立着给犊子哺乳之时,一位猎人想:「我今刺它」,即手拿枪瞄准的縳去,不料枪触其身之时竟成鬈曲(无伤其身)如多罗叶(贝叶)相似。这并非由于近行定或安止定的力量,只是由于坚强的爱犊之心所致。

  这是慈的大威力。

  (八)「心得迅速等持」--住于慈者,心得迅速等持,不是迟钝的。

  …

《清净道论 第九 说梵住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