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清淨道論 第九 說梵住品▪P3

  ..續本文上一頁慈俱」--即具有慈。「心」--以時。「一方」--這是說于一方最初把持一個有情及于一方滿(一切)的有情。「遍滿」--接觸之後而爲所緣。「住」--維持從事于梵住的威儀。

  「同樣的第二」--如于東方等方之中的任何一方(慈心)既已遍滿而住,而後同樣的于第二、第叁及第四方的意思。

  「上」--即以同樣的方法于上方(慈心遍滿而住)。「下橫」--下方與橫方亦然。「下」--在下方。「橫」--在四維。

  如是輾轉遺送具慈之心于一切方中,正如在跑馬場中跑馬相。以上這樣一方一方的把取而顯示有限製的慈的遍滿。

  其次「一切處」等是爲示無限製(的慈的遍滿)而說。

  此中「一切處」--一切處所。「一切看作自己」--于一切下、中、上、朋友、怨敵、非親非怨的中立等類之人都看作自己一樣;即是說不作「這是其它有情」的區別而視同自己一樣;或者說「一切看作自己」是以全部的心而不遺留一點在外。

  「具一切有情」--是具一切有情相應之義。

  「世間」--爲有情世間。

  其次爲示「廣」等的同義語故于此處重新說「與慈俱心」;或者說與慈心是結語之辭。

  「廣」--因(慈心)遍滿故爲廣。依地(色界)故此(慈定)爲「大」,以精練及以無量有情爲所緣故爲「無量」。舍了憎的敵故爲「無怨」。舍了憂及無苦故說「無憎」。

  以上是以「與慈俱心」等說(慈梵住的)變化之義。

  (種種慈心的解脫)因爲這樣變化是心證安止(定)的人而得成就,如{無礙解道}中說43:「(1)以五種行相無限昀的遍滿慈心而解脫;(2)以七種行相有限昀的遍滿慈心而解脫;(3)以十種行相十方遍滿慈心而解脫」,當知這種變化也是心證安止而得成就的。

  (1)44「(一)願一切有情無怨、無憎、無惱、而自有樂,(二)願一切有息者,(叁)一切生物,(四)一切人(補伽羅),(五)一切肉體所有者無怨(無憎無惱)而自有樂」,當知這是「以五種行相無限製的督五滿慈心而解脫」。

  (2)45「(一)願一切女人無怨(無憎無惱)而自有樂,(二)願一切男子,(叁)一切聖者,(四)一切非聖者,(五)一切天,(六)一切人,(七)一切墮(惡道)者無怨(無憎無惱而自有樂)」,當知這是「以七行相有限製的遍滿慈心而解脫」。

  (3)46「(一)願一切東方的有情無怨(無憎無惱)而自有樂。(二)願一切西方的(叁)一切北方的(四)一切南方的(五)一切東(南)隅的(六)一切西(北)隅的(七)一切(東)北隅的(八)一切(西)南隅的(九)一切下方的(十)一切上方的有情無怨(無憎無惱)而自有樂。(一)願東方的一切有息者、生物、人、肉體所有者無怨(無憎無惱而自有樂)。……乃至(一)願東方的一切女人,男人,聖者,非聖者,天人,墮(惡道)者無怨(無憎無惱而自有樂)。(二)願西方的(叁)北方的(四)南方的(五)東隅的(六)西隅的(七)北隅的(八)南隅的(九)下方的(十)上方的一切女人(一切男人,聖者,非聖者,天人)墮惡道者無怨無憎無惱而自有樂」。當知這是「以十種行相十方遍滿慈心而解脫」。

  在上面的引文中,「一切」--是包括無余的意思。

  「有情」--因爲他們對于色等五蘊以欲與貪而執著(satta)極執著(visatta)故爲有情(satta)。即如世尊說:47「羅陀(Radha)!對于色,那欲,那貪愛,那喜,那愛,于彼執著極執著,故名有情。對愛,對想,對行,對識,那欲那貪那喜那愛,于彼執著極執著,故名有情」。然此(有情的)術語,隨于一般通俗的用法,亦得應用離貪的人,譬如一種用做的扇子,通常也稱它爲多羅扇(貝葉扇)。其次文法家主張不要考慮(有情的)語義,這只是一個名字而已。但要考慮語義的人則主張有情(satta)是從「力」(satva)演變出來的。

  「有息者」--由于息的作用,即依于出息與入息而得生存的意思。

  「補伽羅」(puggala)--由于地獄之義的「補」(pun)及墮于彼處(地獄)之義的「伽羅」(galanti)而成八爲補伽羅(人)。

  肉體即身體或五蘊,因爲依彼(五蘊所成肉體)而成爲一生物的假名(概念),所以包括于肉體中稱爲「內體所有者」。「所有」--即限止包括之義。

  正如有情一語相似,其它的(生物等語)亦僅取其普通流行之意∮知此等一切都是一切有情的異名同義之字。雖然亦有其它的「一切生者,一切壽者」等的一切有情的同義異名之語,但這裏只取(有情、有息者、生、人、肉體所有者)五種比較顯著的,說爲「以五種行相無限製的遍滿慈心而解脫」。

  其次有人對「有情、有息者」等語,意謂不僅是名稱而已,但亦主張其意義的差別,即是與「無限製的遍滿」(之語)相違的。是故不應取其(差別之)義,于五種行相之中,不論依那一種無限製的遍滿慈心。

  于此(五種行相無限製的遍滿慈心)中,(一)「願一切有情無怨」爲一安止定;)二)「願(一切有情)無憎」爲一安止定「無憎」爲無瞋恚之義;(叁)「願(一切有情)無惱」爲句中,亦當于那一句較顯明的,便依那一句遍滿于慈,于此五種行相中,每一種有四安止定。則依(五種行相)遍滿之慈,共有二十安止定。

  其次有限製的遍滿之慈,對七種行相各各有四,則共有二十八(安止定)。

  于前(有限製的遍滿文)中,「女人、男人」是依性別而說的。「聖者、非聖者」是依聖人及凡夫說的。「天人、墮惡道者」是依其生而說的。

  次于四方遍滿(慈心而解脫),依「東方的一切有情」等(的五行相遍滿)之法,一一方各有二十,則(十方)共有二百(安止定)。次依「東方的一切女人」等(的七種行相遍滿)之法,一一方各有二十八,則(十方)共有二百八十(安止定)。如是(二百加二百八十)合爲四百八十安止定。

  此等一切在{無礙解脫}亦說;共有五百二十八安止定(以五行相無限製的遍滿之慈有二十安止定,以七行相有限製的遍滿之慈有二十八安止定,以十方遍滿的慈心而解脫有四百八十安止定)。

  (修慈的功德)于此等(五百二十八)安止定中,不論那一種修習慈心而解脫的瑜伽行者,便能獲得前面所說的「安眠」等的十一種功德。即:

  (一)「安眠」--即不像他人那樣輾轉及側及作鼾聲的睡得不安,卻能安眠;其入眠如入定相似。

  (二)「安寤」--沒有他人那樣呻吟,欠伸,輾轉及側的不安而寤的現象,猶如開的蓮花,安樂不變而寤。

  (叁)「不見惡夢」--能見吉祥之夢,如禮塔廟,作供養及聞法等。不像例人夢見自己爲盜賊所圍,爲野獸所追及墜于懸崖等。

  (四)「爲人愛敬」--爲人善悅,如挂在胸前的珠飾,如頭飾及花鬘相似。

  (五)「爲非人愛敬」--如爲人愛敬一樣爲非人愛敬,如毗舍佉長老相似。

  據說:在波咤厘子城(華氐城)有一位富翁,他住在那裏的時候聽說銅鍱洲(即錫蘭)飾以塔廟的花鬘,有袈裟輝煌,在那國土中,到處可以隨意或坐或臥,氣候適宜,住所適宜,人民適宜,聽法適宜,此等一切都很容易弓得。于是他便把自己的財産授與愛妻子,只取一兩系于衣角之內,離開家庭,到了海岸去等船,在那裏住了一個月。因爲他有經商的善巧,從這裏買貨,又向他處賣掉,作合法的買賣,僅于一月之間,便積金千兩,後來漸漸地來到了(錫蘭首都阿耨蘭陀補羅的)大寺,並求出家。正當領導他到出家的壇埸准備出家之時,他便讓腰帶之內的千金之袋落地。長老問:「這是什麼?」答:「尊師!是千兩金。」「優婆塞!出家之後是不能蓄錢的;現在你當應用它。」他想:「來到毗舍佉出家之處的人們,不要讓他們空手回去吧。」即解開錢袋,在戒壇的庭院分散了(千金),然後出家及受具足戒。他已有五歲(戒臘),通曉二部母(比庫戒本及比庫尼戒本),(在第五雨安居完畢)自恣之後,習取了適占于自己的業處(定境),即出處遊曆,准備于每一寺院居留四個月,作平等住48而住。他的遊曆是這樣的:

  在林間的長老毗舍佉,

  觀自己之德而哮吼說:

  自從受了具足戒,

  直至來到于此地,

  中間全無過失, 

  啊!這是你最大的勝利!

  他去羯但羅山寺的時候,遇到歧路,正站著想道:「是這條路呢還是那條路?」住在該山的山神伸手指示說:「是這條路。」他既到了羯但羅山寺並且住了四個月,晚上,睡臥之時想道:「早晨我要到別處去了」。在經行處上邊的摩尼羅樹的樹神便坐在階級上哭泣。長老問:「你是誰?」「尊師!我是摩尼羅樹神。」「爲什麼哭?」「尊師!因爲你要去了。」「我住在這裏對你們有什麼好處?」「尊師!你住在這裏,諸非人得以互相慈愛;現在你走了,則他們會爭鬥及說粗惡之語。」長老:若我住在這裏,使你們相安而住,那是好的。」于是在那裏再住了四個月,又起他去之心。天神亦同樣的悲泣。他如是在那裏繼續的住,以及般涅槃在那裏。

  如是住于慈的比庫 ,亦爲非人所愛敬。

  (六)「諸天守護」--爲諸天之所守護,如父母保護兒子一樣。

  (七)「不爲火燒或中毒或刀傷」--對于住于慈者的身體不爲火燒如多羅優 婆夷49,不中毒如染部師的小屍婆長老,不爲刀傷如僧揭笈沙馬內拉50。

  關于「不能傷害他的身體」,這裏亦說一母牛的故事爲例:

  據說一只母牛正站立著給犢子哺乳之時,一位獵人想:「我今刺它」,即手拿槍瞄准的縳去,不料槍觸其身之時竟成鬈曲(無傷其身)如多羅葉(貝葉)相似。這並非由于近行定或安止定的力量,只是由于堅強的愛犢之心所致。

  這是慈的大威力。

  (八)「心得迅速等持」--住于慈者,心得迅速等持,不是遲鈍的。

  …

《清淨道論 第九 說梵住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