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西藏古代佛教史▪P59

  ..续本文上一页行是离取舍,则见对于胜义谛无谬之真实义,在心与心所所有之学(如三学)等有为之善根,及所造黑白之法,已离缠缚与解脱,因是成为离于取舍,故所谓无愿之自性者此也。

  殊胜三宝墙迦叶请问经说:“如何是无为法?此即一切大圣之种子;如何是大圣之和局,此即无学,亦无有离学。向谁无学与无离学?此即无行,亦无不行,亦无精进之行。向谁无行无不行无精进行?所向者是无心;而从心所以来之一切法,亦是无者。向谁无心无心所而来之一切法?所向者是无业,而业之异熟亦无。向谁无业无业之异熟?所向者是无乐亦无苦,向谁无业亦无苦,此即一切大圣之种子。如何是大圣之种子,对之是无业,亦无业之现行(行乃五蕴之一);对之善是空,不善亦空;善是寂静,不善亦寂静;善与不善,无有和合,不善与善,亦无有和合;故善与不善之因果,亦无有也。”

  又如喜金刚续说:

  修与修行者亦无  一切佛无咒亦无

  如此极希有所示现之胜义,亦与哈山派相同者乎?(按其意谓彼此不相同)依共义言之:此不颠倒智慧所证悟之方便,成为其(智慧)支分。乃无错误之佛密意也。

  教主提婆(圣天)说:

  对持戒容易衰落  但于见解却不然

  如所说见解如宝之证悟,以从事何者之修行,为无缠缚,而同是可得解脱之果?此就是佛子之大中道、大圆满之途径,是法性本来平等中,无所取舍;因此对成就义趣之行,于决定所持,而所不能遮蔽者,是大圆满之特别义趣。

  菩提胜行论中仁贞有云:“不须遮断贪,不须息灭嗔,亦不息灭愚痴,从自己身中不向上行,以用不善。不须精进考察见之错误,(按即不须作彻底之见解)不须示现普遍之结合而于一切蕴须持而勿失,一切界(种子)须完全综合,用于一切处。从小(如婴孩时)便不须离开。须考察不善,并须断绝各人应得之希求,既于佛不作意,亦不思法,对僧不须供养,对学亦不须作清净之学,对消灭轮回不须精进,亦不须远离轮回之大河。如此教诲,是对初发心菩萨之教诲;随以示现,其故维何?因为有一切法之法,只是唯一之有。”其说如此。

  与前说相同者,为自现智慧续有说:“佛之中围是自己者,对自己是自明,所以不须供养佛,否则变成为自缠缚。供养手印等,是对身体之障蔽;手印不变。变则成为毁坏宝物。轮回不断,断则不能成佛。佛并不是从心外有者,故只是智慧,余则无有焉。轮回亦不是在外者,一切均集于自己心中;不造行(五蕴之一)之善根,造则成为缠缚;对所依(佛像)及佛堂,断绝有行之善根,所造之法,不须执持,放下便是执持。不断离事之瑜伽,要断者就是如来;了知清净佛道,如理之普遍。如此对本性离开一切所为之法性大平等义,甚深之见解所持时,有为之黑白一切事业,亦只是平等。示现如宝之声音,从彼而来者,是无所谓善,亦无所谓断绝不善;离开善不善二者之智慧法身,不造善事,如造则是无佛,不断烦恼,断则不成佛。”其说如此,现在西藏行人,闻此见解,异常努力精进,以遮止之者甚多,但是彼等之于自性,既未领悟;而于智慧,亦无所容纳,故不应责备之也。

  示现胜义谛与世俗谛经中妙吉祥说:“天子、缘何胜义就是空性,法界与之极不成为无二,此从(根据)胜义说也;五无间罪,亦无之无二。缘何胜义就是空性,法界与之极不成为无二,此从胜义说也:一切见解,亦与之无二。”其说如此。似此示现,若于一切行为,而轻弃之,是不成也。

  自规心部大续多那些荀内说:

  无余善逝成为佛母一切佛之一大道

  持戒等般若度之大海行成为其(般若)根本

  如此可知,成为智慧支分之方便行,不可轻弃;在大见解当中,为方便善巧,暂时不可轻弃世俗谛。但是起初谛之法性,是不乱者,与前了解自己之本性时,二谛平等,无所取舍;如是十波罗蜜等固在菩提方面,而道谛之一切资具,亦全备于其中也。自现智慧大续说:

  任运所成之法身  蔽明之黑暗销矣  空有两边过去矣  

  光明黑暗无所取  过去一多所有法  

  能见不见亦过去  离开生灭之戏论  迷误了解亦无有  

  唯心思念未除去  慧度般若之边际  

  向自明法身集会① 禅定般若之边际  集合放下之本性  

  精进般若之边际  集无考察自来义②  

  忍辱般若之边际  集中“对直”之明显  持戒般若之边际  

  集中无侣单独住  布施般若之边际

  集中“执贪”皆无有③  愿度般若之边际  集中明显无希怖  方便般若之边际   集智放下本性中④

  力度般若之边际  集错误明显印证⑤  智度般若之边际  

  集中离因果所见  如此十度般若义   自性遍满之智慧

   ①是智慧向身集会也

  ②即集中在无考察(了解)之自来义

  ③指在轮回中之执著与贪

  ④指集中一切智也

  ⑤即集中在错误明显所见之印证 

  胜净天所问经说:“对一切均不持是布施,对一切均不具是持戒,对一切均不守护是忍辱,对一切不用功是精进,对一切均不想是禅定,对一切均无缘是智慧。”

  一切作王经说:

  义之纲要无真正之造  大瑜伽者所见向本来  

  清净自心相续之中围

  从因及果一切佛中围  近事四支分修得圆满  

  胜余之行我任运而成

  如是一切法之理规,超越善不善所解与缚,而为有为界之所无;其黑白之事业与不欺诳之因果道理,是不须要者乎?答曰:(按此假设如问答之词)须要。佛对已认识之本性,作如此说者。譬如所云:夢中所见善不善之事物,在梦中所见是真,及至醒时,便是假矣。所以佛说:一切法如梦如幻,悉不真实,特作此喻也。但此知识积聚而来之错觉,未尽之前,皆有所取舍;而黑白业异熟之果,亦属无欺诳之有(按即极为真实)及其错觉已尽,得见真实之智慧,故于取舍,与黑白异熟,皆无有也;同时于有境能取所取之知识,亦复无有,是以不见世俗法境;此佛与佛子之意,是如此者。且对已证诸正见者之自心相续,(按即心志)自然而有成就,因此甚深胜意所解释之诸大乘瑜伽者之思想,其正见与之相同也。

  柏巴卢素说:

  譬如说在鼾睡时  女人及其诸儿子  

  越量宫家等所见  迨至醒时已不见

  如此世俗法知识  故于智慧眼开时  

  离开不智之衰老  醒觉之时亦不见

  如此清净之学者  智日能将不知者  

  习气毁坏悉无余  心心所境不见焉

  入中观论说:

  此有医障眼之境  不害无医障之眼  

  如此断尽无碍智  于无碍智亦无害

  寂天菩萨说:

  何时聚会诸因缘  幻之来源亦复有  因缘之流断绝时  

  无有世俗法之境  何时无复有错觉  此世俗法谁有境

  其所说如此。

  大圆满见(见解)行(行为)平等性之许多智慧大一味中,决断以说:在“根”本时智慧证悟世俗法是假,所以不希求有为法之善根,对智慧不增减,对知识无取舍,而对方便亦不损减。修“道”时心中所想之一切,是断除分别,所修如微尘亦复无有。“果”时已断心心所之一切,所以世俗法,无复有见与不见之分。如是道理,释迦佛于第二及第三转*轮时,最为究竟。(按或作最根本,及最彻底。)在印度及西藏诸地区,保护佛法者,善说无垢之道理,所以从柯罗青波至左沙以上各地诸学者,与诸禅定者,无谬之经论,亦是如此说也。

  依共义言之:我等之导师,为以智识示现取舍因果之情状(按或作规矩),在如梦境,变成现前之因果;于是有等人之观念,以为佛之智慧,已成为世俗法之现前,因此在行为方面,亦作如是之想法;所以对圣人与佛之智慧,变成断灭及已改变,同时彼等于甚深不颠倒道理之见解,极难相信;且对善逝甚希有之事业亦复生起疑心。当等引时,在心中毫无所有,于是以“哈山”之见解,为彼等之所信仰矣。

  大中观论教主巴差所造中观宝电风说:“智识对任何均不住,任何均不观察、不寻思,于意亦是无有。”如是在柏巴卢之思想,阿底峡尊者加以解释云:“离寻思观察之止,与毗钵舍那之观,在同时有两木互相摩擦,而能生火。故智识对任何均不住,对任何均不停,而已断灭一切之寻思观察。”如是宣说极为广大。与此相同之加马那诗之三种修持内亦作如是说。所以此种规矩,对中观自心相续者辈说有之一种理趣,其与哈山派,无论相同或不相同,但于上述,则已说明其为相同者矣。

  大圆满自生之明,是观之本性, (按指妙观察智,对空性言之。)亦即空性之智慧,如是为修之所依;离寻思观察等引之空性,不寻思中,以达大解脱边际,而不颠倒之真理。从他足论云:

  自性大圆满之边  一切法住于法位  见识与法性双入

  因此到本来解脱  思想已超越智慧  分别法自然清净

  自性与空解脱边(指已屋解脱边际)  闪动已尽无寻思  

  智慧已尽从意超

  其说如此。如是无证悟者所说,于寻思观察之余行,(按指多余之行为)无有接触到观(指止观之观)之法性,心心所一切法,看见者只是空。对其所缘之智慧不能断,而其所持方法之障碍,变成无尽与生长自主之大见解。从大涅磐经内,佛告迦叶:空性所缘,对空性只是信任,从我此语,衰落极衰落。迦叶:补特迦罗,对大如须弥山之见解,是不为难;而于现前之骄傲,能观察空性,则为难也;如此佛作极明显之开示。但是在柏巴卢素说:

  不依名言之表示  不能证悟最胜义

  其说如此。设如或说?为著示现,从依止遮表之考察方便,以求证悟,故其了义之胜义谛,从初依止所诠能诠之道理,而来证悟,其示现只是如此;并不是说一方面(按即指不完全)从法相家之智慧所观察以得之证悟也。

  因此如是法相家  向死尸中以观察

  如是种种对彼等作甚多之批评。盖从观察以来,已经到最危险处,而从遮表以岩山围绕之:俱生智慧已达不增不减之道路,是用智察而到空有两边,有如已经…

《西藏古代佛教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阿底峡略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