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古代佛教史▪P59

  ..續本文上一頁行是離取舍,則見對于勝義谛無謬之真實義,在心與心所所有之學(如叁學)等有爲之善根,及所造黑白之法,已離纏縛與解脫,因是成爲離于取舍,故所謂無願之自性者此也。

  殊勝叁寶牆迦葉請問經說:“如何是無爲法?此即一切大聖之種子;如何是大聖之和局,此即無學,亦無有離學。向誰無學與無離學?此即無行,亦無不行,亦無精進之行。向誰無行無不行無精進行?所向者是無心;而從心所以來之一切法,亦是無者。向誰無心無心所而來之一切法?所向者是無業,而業之異熟亦無。向誰無業無業之異熟?所向者是無樂亦無苦,向誰無業亦無苦,此即一切大聖之種子。如何是大聖之種子,對之是無業,亦無業之現行(行乃五蘊之一);對之善是空,不善亦空;善是寂靜,不善亦寂靜;善與不善,無有和合,不善與善,亦無有和合;故善與不善之因果,亦無有也。”

  又如喜金剛續說:

  修與修行者亦無  一切佛無咒亦無

  如此極希有所示現之勝義,亦與哈山派相同者乎?(按其意謂彼此不相同)依共義言之:此不顛倒智慧所證悟之方便,成爲其(智慧)支分。乃無錯誤之佛密意也。

  教主提婆(聖天)說:

  對持戒容易衰落  但于見解卻不然

  如所說見解如寶之證悟,以從事何者之修行,爲無纏縛,而同是可得解脫之果?此就是佛子之大中道、大圓滿之途徑,是法性本來平等中,無所取舍;因此對成就義趣之行,于決定所持,而所不能遮蔽者,是大圓滿之特別義趣。

  菩提勝行論中仁貞有雲:“不須遮斷貪,不須息滅嗔,亦不息滅愚癡,從自己身中不向上行,以用不善。不須精進考察見之錯誤,(按即不須作徹底之見解)不須示現普遍之結合而于一切蘊須持而勿失,一切界(種子)須完全綜合,用于一切處。從小(如嬰孩時)便不須離開。須考察不善,並須斷絕各人應得之希求,既于佛不作意,亦不思法,對僧不須供養,對學亦不須作清淨之學,對消滅輪回不須精進,亦不須遠離輪回之大河。如此教誨,是對初發心菩薩之教誨;隨以示現,其故維何?因爲有一切法之法,只是唯一之有。”其說如此。

  與前說相同者,爲自現智慧續有說:“佛之中圍是自己者,對自己是自明,所以不須供養佛,否則變成爲自纏縛。供養手印等,是對身體之障蔽;手印不變。變則成爲毀壞寶物。輪回不斷,斷則不能成佛。佛並不是從心外有者,故只是智慧,余則無有焉。輪回亦不是在外者,一切均集于自己心中;不造行(五蘊之一)之善根,造則成爲纏縛;對所依(佛像)及佛堂,斷絕有行之善根,所造之法,不須執持,放下便是執持。不斷離事之瑜伽,要斷者就是如來;了知清淨佛道,如理之普遍。如此對本性離開一切所爲之法性大平等義,甚深之見解所持時,有爲之黑白一切事業,亦只是平等。示現如寶之聲音,從彼而來者,是無所謂善,亦無所謂斷絕不善;離開善不善二者之智慧法身,不造善事,如造則是無佛,不斷煩惱,斷則不成佛。”其說如此,現在西藏行人,聞此見解,異常努力精進,以遮止之者甚多,但是彼等之于自性,既未領悟;而于智慧,亦無所容納,故不應責備之也。

  示現勝義谛與世俗谛經中妙吉祥說:“天子、緣何勝義就是空性,法界與之極不成爲無二,此從(根據)勝義說也;五無間罪,亦無之無二。緣何勝義就是空性,法界與之極不成爲無二,此從勝義說也:一切見解,亦與之無二。”其說如此。似此示現,若于一切行爲,而輕棄之,是不成也。

  自規心部大續多那些荀內說:

  無余善逝成爲佛母一切佛之一大道

  持戒等般若度之大海行成爲其(般若)根本

  如此可知,成爲智慧支分之方便行,不可輕棄;在大見解當中,爲方便善巧,暫時不可輕棄世俗谛。但是起初谛之法性,是不亂者,與前了解自己之本性時,二谛平等,無所取舍;如是十波羅蜜等固在菩提方面,而道谛之一切資具,亦全備于其中也。自現智慧大續說:

  任運所成之法身  蔽明之黑暗銷矣  空有兩邊過去矣  

  光明黑暗無所取  過去一多所有法  

  能見不見亦過去  離開生滅之戲論  迷誤了解亦無有  

  唯心思念未除去  慧度般若之邊際  

  向自明法身集會① 禅定般若之邊際  集合放下之本性  

  精進般若之邊際  集無考察自來義②  

  忍辱般若之邊際  集中“對直”之明顯  持戒般若之邊際  

  集中無侶單獨住  布施般若之邊際

  集中“執貪”皆無有③  願度般若之邊際  集中明顯無希怖  方便般若之邊際   集智放下本性中④

  力度般若之邊際  集錯誤明顯印證⑤  智度般若之邊際  

  集中離因果所見  如此十度般若義   自性遍滿之智慧

   ①是智慧向身集會也

  ②即集中在無考察(了解)之自來義

  ③指在輪回中之執著與貪

  ④指集中一切智也

  ⑤即集中在錯誤明顯所見之印證 

  勝淨天所問經說:“對一切均不持是布施,對一切均不具是持戒,對一切均不守護是忍辱,對一切不用功是精進,對一切均不想是禅定,對一切均無緣是智慧。”

  一切作王經說:

  義之綱要無真正之造  大瑜伽者所見向本來  

  清淨自心相續之中圍

  從因及果一切佛中圍  近事四支分修得圓滿  

  勝余之行我任運而成

  如是一切法之理規,超越善不善所解與縛,而爲有爲界之所無;其黑白之事業與不欺诳之因果道理,是不須要者乎?答曰:(按此假設如問答之詞)須要。佛對已認識之本性,作如此說者。譬如所雲:夢中所見善不善之事物,在夢中所見是真,及至醒時,便是假矣。所以佛說:一切法如夢如幻,悉不真實,特作此喻也。但此知識積聚而來之錯覺,未盡之前,皆有所取舍;而黑白業異熟之果,亦屬無欺诳之有(按即極爲真實)及其錯覺已盡,得見真實之智慧,故于取舍,與黑白異熟,皆無有也;同時于有境能取所取之知識,亦複無有,是以不見世俗法境;此佛與佛子之意,是如此者。且對已證諸正見者之自心相續,(按即心志)自然而有成就,因此甚深勝意所解釋之諸大乘瑜伽者之思想,其正見與之相同也。

  柏巴盧素說:

  譬如說在鼾睡時  女人及其諸兒子  

  越量宮家等所見  迨至醒時已不見

  如此世俗法知識  故于智慧眼開時  

  離開不智之衰老  醒覺之時亦不見

  如此清淨之學者  智日能將不知者  

  習氣毀壞悉無余  心心所境不見焉

  入中觀論說:

  此有醫障眼之境  不害無醫障之眼  

  如此斷盡無礙智  于無礙智亦無害

  寂天菩薩說:

  何時聚會諸因緣  幻之來源亦複有  因緣之流斷絕時  

  無有世俗法之境  何時無複有錯覺  此世俗法誰有境

  其所說如此。

  大圓滿見(見解)行(行爲)平等性之許多智慧大一味中,決斷以說:在“根”本時智慧證悟世俗法是假,所以不希求有爲法之善根,對智慧不增減,對知識無取舍,而對方便亦不損減。修“道”時心中所想之一切,是斷除分別,所修如微塵亦複無有。“果”時已斷心心所之一切,所以世俗法,無複有見與不見之分。如是道理,釋迦佛于第二及第叁轉*輪時,最爲究竟。(按或作最根本,及最徹底。)在印度及西藏諸地區,保護佛法者,善說無垢之道理,所以從柯羅青波至左沙以上各地諸學者,與諸禅定者,無謬之經論,亦是如此說也。

  依共義言之:我等之導師,爲以智識示現取舍因果之情狀(按或作規矩),在如夢境,變成現前之因果;于是有等人之觀念,以爲佛之智慧,已成爲世俗法之現前,因此在行爲方面,亦作如是之想法;所以對聖人與佛之智慧,變成斷滅及已改變,同時彼等于甚深不顛倒道理之見解,極難相信;且對善逝甚希有之事業亦複生起疑心。當等引時,在心中毫無所有,于是以“哈山”之見解,爲彼等之所信仰矣。

  大中觀論教主巴差所造中觀寶電風說:“智識對任何均不住,任何均不觀察、不尋思,于意亦是無有。”如是在柏巴盧之思想,阿底峽尊者加以解釋雲:“離尋思觀察之止,與毗缽舍那之觀,在同時有兩木互相摩擦,而能生火。故智識對任何均不住,對任何均不停,而已斷滅一切之尋思觀察。”如是宣說極爲廣大。與此相同之加馬那詩之叁種修持內亦作如是說。所以此種規矩,對中觀自心相續者輩說有之一種理趣,其與哈山派,無論相同或不相同,但于上述,則已說明其爲相同者矣。

  大圓滿自生之明,是觀之本性, (按指妙觀察智,對空性言之。)亦即空性之智慧,如是爲修之所依;離尋思觀察等引之空性,不尋思中,以達大解脫邊際,而不顛倒之真理。從他足論雲:

  自性大圓滿之邊  一切法住于法位  見識與法性雙入

  因此到本來解脫  思想已超越智慧  分別法自然清淨

  自性與空解脫邊(指已屋解脫邊際)  閃動已盡無尋思  

  智慧已盡從意超

  其說如此。如是無證悟者所說,于尋思觀察之余行,(按指多余之行爲)無有接觸到觀(指止觀之觀)之法性,心心所一切法,看見者只是空。對其所緣之智慧不能斷,而其所持方法之障礙,變成無盡與生長自主之大見解。從大涅磐經內,佛告迦葉:空性所緣,對空性只是信任,從我此語,衰落極衰落。迦葉:補特迦羅,對大如須彌山之見解,是不爲難;而于現前之驕傲,能觀察空性,則爲難也;如此佛作極明顯之開示。但是在柏巴盧素說:

  不依名言之表示  不能證悟最勝義

  其說如此。設如或說?爲著示現,從依止遮表之考察方便,以求證悟,故其了義之勝義谛,從初依止所诠能诠之道理,而來證悟,其示現只是如此;並不是說一方面(按即指不完全)從法相家之智慧所觀察以得之證悟也。

  因此如是法相家  向死屍中以觀察

  如是種種對彼等作甚多之批評。蓋從觀察以來,已經到最危險處,而從遮表以岩山圍繞之:俱生智慧已達不增不減之道路,是用智察而到空有兩邊,有如已經…

《西藏古代佛教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阿底峽略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