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阿底峽略傳

  (一)

  阿底峽尊者,是對西藏後弘期佛教貢獻最大的印度高僧。因此,西藏史料中自然不乏關于他生平事迹的記載。現存有關阿底峽尊者的略傳可參考 :

  中文史藉:法尊法師著《迦當寶典》、《迦當宗派源流》二書,摘譯出《阿底峽尊者傳》。在現存的華文文獻裏,這部譯傳實爲研究阿底峽生平最完整,最珍貴的數據。但是法尊忽略了藏傳史料中

  可能會有些訛傳和渲染的成分。

  藏文史藉:《青史》和《佛教史大寶藏論》等藏文史籍也都保留一些。

  西方資料:"2500 Years of Buddhism" 譯有阿底峽的略傳。" AtiIiZa and Tibet" 對藏文史籍中的記載提出許多質疑,並進行嚴密的分析與批判。

  (一)出生與學法

  阿底峽尊者(982~1054年)誕生于東孟加拉國超越城(Vikramapura)的王宮。是當時印度薩賀熱國國王格哇伯的第二個王子,本名「月藏」,法諱「吉祥燃燈智」。在他幼年時,就已顯露出非凡的宗教禀賦與氣質。《尊者傳》中說:尊者叁歲時,就已學完所有的算數字書。到了六歲,就能辨別內外正邪的教理。在十歲以前,經常歸依佛法僧叁寶,持守齋戒,饋施貧乏;讀誦經論,祈禱本尊,尋求正法;恭敬父母,迎愛法侶,悲眷屬護無怙。

  十一歲時,尊者聽受一位獨處修行的勝敵婆羅門之勸,前往中印那爛陀寺親近菩提賢論師,學習發心的教授。

  十二歲到十八歲的七年之間,尊者居住在金剛座潛修,一直跟隨阿伐都帝學習各種經論,特別是「修諸難行,舉中觀論,學中觀法;聞思修叁,一座並行」。

  十八歲時,尊者離開了金剛座,到超戒寺去親近北門守護者──那若巴學習密法,前後長達十一年之久。那若巴學識豐富,道行過人,是印度著名的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之一。在這段期間,尊者也曾跟隨其它上師學習過其它密法,如曾隨黑山的羅畝羅笈多學「喜金剛」,密號智密金剛。

  二十九歲時,尊者前往超戒寺,依大衆部說出世部的持律上座──戒護爲親教師,剃發爲僧;學習戒律以及因明、工巧明等一切世間學問。此外,又在飛行寺法铠論師座前,聽受《毗婆沙論》。總之,尊者在叁十一歲以前,已經奠定了相當完善的修學基礎。羅爾後,尊者居留在金洲,跟隨金洲法稱大師學習《現觀莊嚴論》、《學處集要》和《入菩薩行》等大乘論典。尊者在金洲居住了十二年,該學的教理和修行要訣大概都已學了。恰好這時(約1024~1025),護持金洲法稱的大山帝國敗給入侵的南印可樂王國。或許因此緣故,尊者在四十四歲那年(1025),從金洲返回了印度的超戒寺,此時的尊者俨然是一位博通顯密、教證雙全且德高望衆的大師。

  (二)入藏弘法活動

  阿底峽尊者入藏大約在 1042~1043年間,阿底峽在阿裏地區應菩提光之請,針對西藏佛教界的疑惑與時弊寫成了《菩提道燈》。此外,在古格停留的叁年期間,尊者還作了《攝叁昧耶論》、《觀音儀軌》、《密咒幻鏡解說》,並審校仁欽桑布所譯的《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二萬五千頌般若光明釋》、《八千頌般若廣釋》等論典。笈一 四五年間,尊者欲返回印度時,遇見開創噶當派的仲敦巴(1005~1064)。應仲敦巴之請,前往拉薩弘揚佛法。在此尊者曾作一部《道燈》的略釋,後來在桑耶寺時,戒勝譯師又根據這部略釋添加一些內容而完成了《道燈》的《釋處釋》。

  阿底峽在衛藏地區進行傳教活動,一共進行了九年。這段期間先後到過甯錯、桑耶、拉薩的葉爾巴、盆域和聶塘等地。

  在甯錯安居的叁個月期間,講《現觀莊嚴論》、傳「十一面觀音」、「降閻魔尊」、「度母」、「建立叁昧耶王」等密法。

  一 四七年在桑耶的北迦洲寺中造《次第儀軌》,講解「中觀六論」,並譯出世親的《攝大乘論釋》等多種譯典。

  又在拉薩的神變(大昭)寺譯講清辨的《中觀心要釋思擇焰》,並應善慧之請而作廣、略二部《中觀要訣》。

  一 五 年,住在拉薩東北郊的葉爾巴,協助藏人譯出《究竟一乘寶性論釋》。最後,尊者居住拉薩南面的聶塘。

  除上述論典以外,尊者還講授了《二萬五千頌般若光明釋》、《學處集要》、《衆經集要》、《入菩薩行》和《菩提道燈》等論典。此外也有不少道歌。在顯教方面的論典有:《法界歌》、《出離流轉歌》、《六樂歌》、《菩提心歌》。在密教方面的有:《見金刪歌》、《修金剛歌》、《行金剛歌》、《金剛法歌》等。

  一 五四年八月十八日,以七叁高齡于聶塘圓寂。

  (叁)著作與思想

  阿底峽尊者到達古格時,西藏佛教正從朗達瑪禁佛所造成的佛教衰微中逐漸恢複起來,當時顯宗和密宗的爭論,以及在修習次第上也是各執己見,沒有定規。針對這些情況,尊者寫了一本《菩提道燈論》奉獻給菩提光(绛曲沃),希望以此爲准整頓當時在教義和修習上的混亂局面,可以說以後的噶當派的教法也基本上包括在一部書中。

  阿底峽不愧是名聞印、藏的一代高僧。他一生著述豐富,有觀有行,有顯有密;保留在《西藏大藏經》裏面的大小作品,多達117部。其中屬于顯教的約有33部,其余全是密教作品。當然這些著作也有可能僞造。綜觀其著作可歸類其思想特點如下:

  1. 阿底峽的著作屬于顯教的少;屬于密教的,約占百分之七十。而在顯教的著作中純屬觀門的也少,只有《心經注》、《入二谛》、《一念要訣》、《中觀要訣》和《中觀要訣開寶箧》等五部。屬于行門或觀行兼備的特多,共有28部,約占百分之八十五。此以推知:阿底峽是比較偏重實踐的密行者。

  2.在阿底峽的顯教著作裏面,沒有屬于唯識、阿毗達磨或因明類的專論。除了兩部般若論釋和一封函以外,其余的幾乎都是中觀論典。由此我們可以肯定:阿底峽修行所依據的思想是中觀見。

  3. 至于尊者的中觀思想屬于那類派別,則有不同的主張。《阿底峽尊者傳》和格魯派「宗義書」的學者,都異口同聲地說,阿底峽屬于應成中觀派。但若從著述去探討,如討論二谛的《入二谛》去查證,則該論說法很多屬于自續派主張。此外,也有日本學者以爲,在阿底峽的《中觀要訣開寶箧》中,夾雜了瑜行中觀派的思想。由此可知,阿底峽的中觀思想含有應成、自續及瑜伽中觀派的思想。

  (四)修持宗趣

  從阿底峽的著作性質,我們約可推斷,阿底峽是比較偏重實踐的密行者。其生平事迹,也充分印證這個論點。我們知道密乘的行門很廣,部類也多,然而尊者究竟以何爲主修呢?《難處釋》開頭的禮敬頌說:「敬禮勝樂輪、叁誓言王,世間自在及度母。」而在尊者的傳記中,也經常提到現身的本尊有「建立叁昧耶王」、「聖觀自在」、「聖救度母」、「聖不動尊」、「勝樂輪」、「喜金剛」等。尊者在印度時,每念叁昧耶王滿一千遍時,叁昧耶王本尊一定現身;到了西藏以後,每天現一次。聖觀自在和度母,隨念即現,而且經常在夢中指示尊者。不動尊者也同樣經常現身。勝樂輪和喜金剛兩尊,是尊者密部的本尊,所以現身也是常有的事。因此我們可以判定:「勝樂輪」、「建立叁昧耶王」、「觀自在」、「聖度母」都是阿底峽經常承事修持的本尊。

  阿底峽修密法,是具有相當深厚的顯教學養作基礎的。阿底峽對修學大乘的基本理念,正如《菩提道燈》主張的:修持大乘佛法,應該先顯後密;即先發起大乘歸依和志求無上菩提之心,繼而受持菩薩戒。其次,進修禅定引發神通,以便迅速積滿資糧。最後秉持中觀正見抉擇諸法實性,破除實有自性的妄執;並循此修習無分別慧以斷除煩惱、所知二障。如果想要加速圓福慧資糧,那麼就應該趣入密乘,接受灌頂並照密教的次第修學。這種循序漸進的修學次第,萁實也就是阿底峽一生修學、行持大乘佛法的曆程。

  總之,阿底峽後半生的修爲以及他對修持大乘佛法的理念,一偈以蔽之,即是:「外現比丘儀,內懷菩提心,密修本尊天,弘法利群生。」

  (五)《菩提道燈》要義

  阿底峽的教義與修持上,其基礎理論可在《菩提道燈》掌握尊者的思想義涵。《菩提道燈》可說是西藏佛教的要義及影響噶當派的教法相當重要的一部論書。故本節就此書做一闡述。

  《菩提道燈》全文只有六十八頌,言簡意赅。一共七十七頁,譯成漢文約兩千字。它把一個佛教徒從最初拜師學佛到最後成佛果的整個過程中,所應做的事情都詳加羅列,讓學習的人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沿著他說的階梯逐步攀登。

  按《菩提道燈》的說法,,人一共可以分成叁類:一類叫做「下士」,第二類叫做「中士」,第叁類叫做「上士」。人既分叁類,修習次第也分叁道,即「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這叁士道合稱爲「叁士道」。總的說,「下士道」是要人們皈依佛、法、僧「叁寶」,「中士道」是要人們持守戒、定、慧「叁學」,「上士道」是要人們按「六度」的規定去做,以便成佛利益衆生。

  《道燈》內容大要  

  緒論-----------------------------------總說上士道

   大乘歸依

   願菩提心

   行菩提心 別解脫戒 

  波羅密多乘 增上戒學 菩薩律儀

   增上心學 禅定與神通

   增上慧學 智慧與方便

   道位次第

  密咒乘-----------------------------進修密法,速成佛果

  

  在這部書的最後,又談到密宗比顯宗的地位要高,並且分別等次,劃密宗經典爲四部(作部、行部、瑜伽部、無上瑜伽部)。該書還以佛教徒的修習次第爲綱領,系統地安排了佛教教學的主要內容,它把十一世紀以前,所有佛書都安排到這個體系之中。當時西藏佛教還處在一個分…

《阿底峽略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