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當派發展史概述
寂照法師 著
壹、 前言
初次接觸「西藏佛教」,總會對俗稱塞外的西藏地區,構想出充滿著黃沙滾滾一片淒涼的大荒漠,以及高山峻嶺的的塞外風光,還有那傳說中「美麗的香格裏拉」的故事在腦海中浮現,一幕幕傳奇的故事,神秘的民族文化,真令人向往的雪域之鄉啊!
近年來,隨著科技文明的發達,拉近了國際間彼此的距離,佛教的傳播更是無遠弗屆。隨著南傳佛教在臺灣盛行之後,緊接著西藏佛教也在本地形成一股風潮,灌頂、煙供各種藏傳佛教的宗教活動在此地展開。尤其去年十四世DL喇嘛來臺弘法,更是掀起一陣熱烈的回響。
「西藏佛教」的特色爲何?如何掀開「西藏佛教」的神秘面紗,真實見到佛法的真實義谛,是筆者渴望追求的目標。透過所裏開設的「西藏佛教史」課程,讓我們一窺藏傳佛教的大觀圍,受益良多。
由于筆著在這門課程中負責報告「噶當派發展史」,故本文先就佛教傳入西藏的分期做一簡述,接著從阿底峽尊者入藏弘化、著述的情形,接著奠定噶當派的教法的弘傳以及教派的傳承,是筆者將探討的重點。
貳、佛教傳入西藏的分期
西藏佛教是指西藏及其周圍地區所信奉的佛教。又稱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成立于公元七世紀左右。十叁世紀後逐漸流傳于北印度、不丹、錫金、蒙古、尼泊爾、蘇俄布裏亞特與西伯利亞等地。
西藏佛教在教義、教團組織及行儀上,皆自印度的大乘佛教末期發展而來,有融合顯、密二教的傾向。以修習因乘的顯教進而修習果乘的密教爲理想。
西藏的曆史,可以朗達瑪王之滅法爲界,分爲前弘期(七世紀中葉至九世紀前半)與後弘期(十世紀至現在)二階段。以下就這二期的政治背景及佛教弘傳的情形做一簡述,以便能概括性的了解西藏佛教史。
(一)前弘期佛教
1. 七世紀中葉松贊幹布王時
佛教傳入西藏:西藏在末傳入佛教之前,原本盛行笨教。七世紀中葉, 吐蕃王國贊普松贊幹布娶尼泊尺尊公主與唐朝文成公主,因而傳來印度、尼泊系佛教及中國佛教。
佛教中心:以拉薩爲中心,松贊幹布王建立布達拉宮,並爲二妃各立大昭寺和小昭寺,供奉佛像,以便人民修福禮拜。
造西藏文字:遣貴族子弟留學印度,製作文字、文法、翻譯佛典。佛教乃漸興起。
2.八世紀初赤松德贊王時
分別自尼泊爾、印度請寂護乃蓮華生上師入西藏。寂護帶來中觀宗論書,宣揚中觀佛教。蓮華生帶來陀羅尼與真言經軌,弘傳密教,此爲西藏密教的濫觞。故一般以蓮華生上師爲甯瑪派初祖。
佛教中心:王建立桑耶寺,延請寂護爲親教師,開始度藏人出家,成立僧伽製度
譯經開始:遴聘印度僧蓮華戒等人從事譯經,其中蓮華戒更以中觀的立場與該地弘布禅宗的摩诃衍和尚诤論而獲勝。印度中觀宗成爲西藏佛教的主流,佛教在此時可謂已具規模。
3.惹巴巾王
統一譯語:王下令改定西藏語,統一翻譯佛經的語言,並編篡譯經目錄。尼泊爾、印度請寂護乃蓮華生上師入西藏。規定「七戶養僧」製,並由僧人栽決朝政,一切行政製度亦以經律爲准則,對侮慢叁寶者處以重刑。
4.朗達瑪滅法(黑暗時期)
黑暗時期:朗達瑪王大肆毀滅佛教(838~842A.D.),因爲朗達瑪王信奉苯教,鎮壓佛教,禁止譯經,焚毀多數佛典,破壞寺院,令僧侶還俗,佛教一時衰微,西藏的前弘期佛教遭到非常嚴重的破壞。史稱「朗達瑪滅法」。前弘期佛教乃告結束。
前弘期的佛教是以王侯貴族爲中心,並未深入民間,屬于「王朝佛教」。佛教的性質,由于具顯教主義立場,在教理上重視戒律,故亦可視爲以比丘爲中心的學術佛教。
(二)後弘期佛教
1、佛教複興:大約經過二個世紀左右的「黑暗時期」,到了公元十世紀末,政治風暴平息,社會逐漸安定以後,佛教複興運動于西藏西部萌芽。爾後隨大量密教經典的翻譯逐漸完成,佛教乃分顯乘、密乘二門。
2、佛教特色:後弘期初,學法僧人中,重密法者則輕顯法,重師承者則輕經論,重戒者則反對密法,致始修行次第混亂,顯密分歧。
3、 十一世紀印度阿底峽入藏後,佛教之盛達到顛峰。阿底峽通曉顯密二教,強調獨身與嚴格的戒律,嘗著《菩提道燈論》以闡明修習次第,並論述 顯密教義之並不相違。且大力弘揚大乘教法,培育衆多弟子,組織成重視顯教的噶當派 ,而與當時結合新舊密乘的甯瑪派相衡。
4、各宗派興起:薩迦派、希解派、覺囊派、格魯派興起。
5、宗喀巴改革運動:上述諸派之中,薩迦、噶舉二派曾與世俗權力密切結合,互爭權勢,流弊日深,于是宗喀巴發起改革運動,宣 揚恪遵戒律,提倡般若中觀與秘密金剛乘的融合。並著《菩提道次第》及《密宗道次第》,以確立其學說。其所創之格魯派不只成爲西藏佛教的主流,而且該派的DL、班禅,二大活佛轉世系統,更主宰西藏的政教大權。
概略的了解藏傳佛教的曆史發展概況,可以得知,阿底峽入藏對西藏佛教影響至深。以下筆者就針對阿底峽所創的噶當派起源與其生平思想著作,以及其弟子仲敦巴所弘揚噶當派的教義等做一闡述。
貳、 阿底峽略傳
阿底峽尊者,是對西藏後弘期佛教貢獻最大的印度高僧。因此,西藏史料中自然不乏關于他生平事迹的記載。現存有關阿底峽尊者的略傳可參考:
中文史藉:法尊法師著《迦當寶典》、《迦當宗派源流》二書,摘譯出《阿底峽尊者傳》。在現存的華文文獻裏,這部譯傳實爲研究阿底峽生平最完整,最珍貴的資料。但是法尊忽略了藏傳史料中可能會有些訛傳和渲染的成分。
藏文史藉:《青史》和《佛教史大寶藏論》等藏文史籍也都保留一些。
西方資料: 譯有阿底峽的略傳。 對藏文史籍中的記載提出許多質疑,並進行嚴密的分析與批判。
(一)出生與學法
阿底峽尊者(982~1054年)誕生于東孟加拉超越城的王宮。是當時印度薩賀熱國國王格哇伯的第二個王子,本名「月藏」,法諱「吉祥燃燈智」。在他幼年時,就已顯露出非凡的宗教禀賦與氣質。《尊者傳》中說:尊者叁歲時,就已學完所有的算數字書。到了六歲,就能辨別內外 正邪的教理。在十歲以前,經常歸依佛法僧叁寶,持守齋戒,饋施貧乏;讀誦經論,祈禱本尊,尋求正法;恭敬父母,迎愛法侶,悲眷屬護無怙。
十一歲時,尊者聽受一位獨處修行的勝敵婆羅門之勸,前往中印那爛陀寺親近菩提賢論師,學習發心的教授。
十二歲到十八歲的七年之間,尊者居住在金剛座潛修,一直跟隨阿伐都帝學習各種經論,特別是「修諸難行,舉中觀論,學中觀法;聞思修叁,一座並行」。
十八歲時,尊者離開了金剛座,到超戒寺去親近北門守護者──那若巴學習密法,前後長達十一年之久。那若巴學識豐富,道行過人,是印度著名的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之一。在這段期間,尊者也曾跟隨其它上師學習過其它密法,如曾隨黑山的羅畝羅笈多學「喜金剛」,密號智密金剛。
二十九歲時,尊者前往超戒寺,依大衆部說出世部的持律上座──戒護爲親教師,剃發爲僧;學習戒律以及因明、工巧明等一切世間學問。此外,又在飛行寺法铠論師座前,聽受《毗婆沙論》。總之,尊者在叁十一歲以前,已經奠定了相當完善的修學基礎。羅爾後,尊者居留在金洲,跟隨金洲法稱大師學習《現觀莊嚴 論》、《學處集要》和《入菩薩行》等大乘論典。尊者在金洲居住了十二年,該學的教理和修行要訣大概都已學了。恰好這時(約1024~1025),護持金洲法稱的大山帝國敗給入侵的南印可樂王國。或許因此緣故,尊者在四十四歲那年1025), 從金洲返回了印度的超戒寺,此時的尊者俨然是一位博通顯密、教證 雙全且德高望衆的大師。
(二)入藏弘法活動
阿底峽尊者入藏大約在1042~1043年間,阿底峽在阿裏地區應菩提光之請,針對西藏佛教界的疑惑與時弊寫成了《菩提道燈》。此外,在古格停留的叁年期間,尊者還作了《攝叁昧耶論》、《觀音儀軌》、《密咒幻鏡解說》,並審校仁欽桑布所譯的《八千頌般若波羅蜜多》、《二萬五千頌般若光明釋》、《八千頌般 若廣釋》等論典。笈一四五年間,尊者欲返回印度時,遇見開創噶當派的仲敦巴(1005~1064)。應仲敦巴之請,前往拉薩弘揚佛法。在此尊者曾作一部《道燈》的略釋,後來在桑耶寺時,戒勝譯師又根據這部略釋添加一些內容而完成了《道燈》的《釋處釋》。
阿底峽在衛藏地區進行傳教活動,一共進行了九年。這段期間先後到過甯錯、桑耶、拉薩的葉爾巴、盆域和聶塘等地。
在甯錯安居的叁個月期間,講《現觀莊嚴論》、傳「十一面觀音」、「降閻魔尊」、「度母」、「建立叁昧耶王」等密法。
一四七年在桑耶的北迦洲寺中造《次第儀軌》,講解「中觀六論」,並譯出世親的《攝大乘論釋》等多種譯典。又在拉薩的神變(大昭)寺譯講清辨的《中觀心要釋思擇焰》,並應善慧之請而作廣、略二部《中觀要訣》。
一五四年,住在拉薩東北郊的葉爾巴,協助藏人譯出《究竟一乘寶性論釋》。最後,尊者居住拉薩南面的聶塘。
除上述論典以外,尊者還講授了《二萬五千頌般若光明釋》、《學處集要》、《衆經集要》、《入菩薩行》和《菩提道燈》等論典。此外也有不少道歌。在顯 教方面的論典有:《法界歌》、《出離流轉歌》、《六樂歌》、《菩提心歌》。在密教方面的有:《見金刪歌》、《修金剛歌》、《行金剛歌》、《金剛法歌》等。
一五四年八月十八日,以七叁高齡于聶塘圓寂。
(叁)著作與思想
阿底峽尊者…
《噶當派發展史概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