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噶当派发展史概述

  噶当派发展史概述

  寂照法师 著

  壹、 前言

   初次接触「西藏佛教」,总会对俗称塞外的西藏地区,构想出充满着黄沙滚滚一片凄凉的大荒漠,以及高山峻岭的的塞外风光,还有那传说中「美丽的香格里拉」的故事在脑海中浮现,一幕幕传奇的故事,神秘的民族文化,真令人向往的雪域之乡啊!

   近年来,随着科技文明的发达,拉近了国际间彼此的距离,佛教的传播更是无远弗届。随着南传佛教在台湾盛行之后,紧接着西藏佛教也在本地形成一股风潮,灌顶、烟供各种藏传佛教的宗教活动在此地展开。尤其去年十四世DL喇嘛来台弘法,更是掀起一阵热烈的回响。

   「西藏佛教」的特色为何?如何掀开「西藏佛教」的神秘面纱,真实见到佛法的真实义谛,是笔者渴望追求的目标。透过所里开设的「西藏佛教史」课程,让我们一窥藏传佛教的大观围,受益良多。

  由于笔着在这门课程中负责报告「噶当派发展史」,故本文先就佛教传入西藏的分期做一简述,接着从阿底峡尊者入藏弘化、著述的情形,接着奠定噶当派的教法的弘传以及教派的传承,是笔者将探讨的重点。

  贰、佛教传入西藏的分期

   西藏佛教是指西藏及其周围地区所信奉的佛教。又称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成立于公元七世纪左右。十三世纪后逐渐流传于北印度、不丹、锡金、蒙古、尼泊尔、苏俄布里亚特与西伯利亚等地。

  西藏佛教在教义、教团组织及行仪上,皆自印度的大乘佛教末期发展而来,有融合显、密二教的倾向。以修习因乘的显教进而修习果乘的密教为理想。

   西藏的历史,可以朗达玛王之灭法为界,分为前弘期(七世纪中叶至九世纪前半)与后弘期(十世纪至现在)二阶段。以下就这二期的政治背景及佛教弘传的情形做一简述,以便能概括性的了解西藏佛教史。

  (一)前弘期佛教

  1. 七世纪中叶松赞干布王时    

  佛教传入西藏:西藏在末传入佛教之前,原本盛行笨教。七世纪中叶, 吐蕃王国赞普松赞干布娶尼泊尺尊公主与唐朝文成公主,因而传来印度、尼泊系佛教及中国佛教。

  

  佛教中心:以拉萨为中心,松赞干布王建立布达拉宫,并为二妃各立大昭寺和小昭寺,供奉佛像,以便人民修福礼拜。

  造西藏文字:遣贵族子弟留学印度,制作文字、文法、翻译佛典。佛教乃渐兴起。

  2.八世纪初赤松德赞王时   

   分别自尼泊尔、印度请寂护乃莲华生上师入西藏。寂护带来中观宗论书,宣扬中观佛教。莲华生带来陀罗尼与真言经轨,弘传密教,此为西藏密教的滥觞。故一般以莲华生上师为宁玛派初祖。

  佛教中心:王建立桑耶寺,延请寂护为亲教师,开始度藏人出家,成立僧伽制度

  译经开始:遴聘印度僧莲华戒等人从事译经,其中莲华戒更以中观的立场与该地弘布禅宗的摩诃衍和尚诤论而获胜。印度中观宗成为西藏佛教的主流,佛教在此时可谓已具规模。

  3.惹巴巾王         

  统一译语:王下令改定西藏语,统一翻译佛经的语言,并编篡译经目录。尼泊尔、印度请寂护乃莲华生上师入西藏。规定「七户养僧」制,并由僧人栽决朝政,一切行政制度亦以经律为准则,对侮慢三宝者处以重刑。

  4.朗达玛灭法(黑暗时期)     

  黑暗时期:朗达玛王大肆毁灭佛教(838~842A.D.),因为朗达玛王信奉苯教,镇压佛教,禁止译经,焚毁多数佛典,破坏寺院,令僧侣还俗,佛教一时衰微,西藏的前弘期佛教遭到非常严重的破坏。史称「朗达玛灭法」。前弘期佛教乃告结束。

  前弘期的佛教是以王侯贵族为中心,并未深入民间,属于「王朝佛教」。佛教的性质,由于具显教主义立场,在教理上重视戒律,故亦可视为以比丘为中心的学术佛教。

  (二)后弘期佛教

  1、佛教复兴:大约经过二个世纪左右的「黑暗时期」,到了公元十世纪末,政治风暴平息,社会逐渐安定以后,佛教复兴运动于西藏西部萌芽。尔后随大量密教经典的翻译逐渐完成,佛教乃分显乘、密乘二门。

  2、佛教特色:后弘期初,学法僧人中,重密法者则轻显法,重师承者则轻经论,重戒者则反对密法,致始修行次第混乱,显密分歧。

  3、 十一世纪印度阿底峡入藏后,佛教之盛达到颠峰。阿底峡通晓显密二教,强调独身与严格的戒律,尝着《菩提道灯论》以阐明修习次第,并论述 显密教义之并不相违。且大力弘扬大乘教法,培育众多弟子,组织成重视显教的噶当派 ,而与当时结合新旧密乘的宁玛派相衡。

  4、各宗派兴起:萨迦派、希解派、觉囊派、格鲁派兴起。

  5、宗喀巴改革运动:上述诸派之中,萨迦、噶举二派曾与世俗权力密切结合,互争权势,流弊日深,于是宗喀巴发起改革运动,宣 扬恪遵戒律,提倡般若中观与秘密金刚乘的融合。并着《菩提道次第》及《密宗道次第》,以确立其学说。其所创之格鲁派不只成为西藏佛教的主流,而且该派的DL、班禅,二大活佛转世系统,更主宰西藏的政教大权。

   概略的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发展概况,可以得知,阿底峡入藏对西藏佛教影响至深。以下笔者就针对阿底峡所创的噶当派起源与其生平思想著作,以及其弟子仲敦巴所弘扬噶当派的教义等做一阐述。

  贰、 阿底峡略传

   阿底峡尊者,是对西藏后弘期佛教贡献最大的印度高僧。因此,西藏史料中自然不乏关于他生平事迹的记载。现存有关阿底峡尊者的略传可参考:

  中文史藉:法尊法师着《迦当宝典》、《迦当宗派源流》二书,摘译出《阿底峡尊者传》。在现存的华文文献里,这部译传实为研究阿底峡生平最完整,最珍贵的资料。但是法尊忽略了藏传史料中可能会有些讹传和渲染的成分。

  藏文史藉:《青史》和《佛教史大宝藏论》等藏文史籍也都保留一些。

  西方资料: 译有阿底峡的略传。 对藏文史籍中的记载提出许多质疑,并进行严密的分析与批判。

  (一)出生与学法

   阿底峡尊者(982~1054年)诞生于东孟加拉超越城的王宫。是当时印度萨贺热国国王格哇伯的第二个王子,本名「月藏」,法讳「吉祥燃灯智」。在他幼年时,就已显露出非凡的宗教禀赋与气质。《尊者传》中说:尊者三岁时,就已学完所有的算数字书。到了六岁,就能辨别内外 正邪的教理。在十岁以前,经常归依佛法僧三宝,持守斋戒,馈施贫乏;读诵经论,祈祷本尊,寻求正法;恭敬父母,迎爱法侣,悲眷属护无怙。

   十一岁时,尊者听受一位独处修行的胜敌婆罗门之劝,前往中印那烂陀寺亲近菩提贤论师,学习发心的教授。

   十二岁到十八岁的七年之间,尊者居住在金刚座潜修,一直跟随阿伐都帝学习各种经论,特别是「修诸难行,举中观论,学中观法;闻思修三,一座并行」。

   十八岁时,尊者离开了金刚座,到超戒寺去亲近北门守护者──那若巴学习密法,前后长达十一年之久。那若巴学识丰富,道行过人,是印度著名的八十四位大成就者之一。在这段期间,尊者也曾跟随其它上师学习过其它密法,如曾随黑山的罗亩罗笈多学「喜金刚」,密号智密金刚。

   二十九岁时,尊者前往超戒寺,依大众部说出世部的持律上座──戒护为亲教师,剃发为僧;学习戒律以及因明、工巧明等一切世间学问。此外,又在飞行寺法铠论师座前,听受《毗婆沙论》。总之,尊者在三十一岁以前,已经奠定了相当完善的修学基础。罗尔后,尊者居留在金洲,跟随金洲法称大师学习《现观庄严 论》、《学处集要》和《入菩萨行》等大乘论典。尊者在金洲居住了十二年,该学的教理和修行要诀大概都已学了。恰好这时(约1024~1025),护持金洲法称的大山帝国败给入侵的南印可乐王国。或许因此缘故,尊者在四十四岁那年1025), 从金洲返回了印度的超戒寺,此时的尊者俨然是一位博通显密、教证 双全且德高望众的大师。

  (二)入藏弘法活动

   阿底峡尊者入藏大约在1042~1043年间,阿底峡在阿里地区应菩提光之请,针对西藏佛教界的疑惑与时弊写成了《菩提道灯》。此外,在古格停留的三年期间,尊者还作了《摄三昧耶论》、《观音仪轨》、《密咒幻镜解说》,并审校仁钦桑布所译的《八千颂般若波罗蜜多》、《二万五千颂般若光明释》、《八千颂般 若广释》等论典。笈一四五年间,尊者欲返回印度时,遇见开创噶当派的仲敦巴(1005~1064)。应仲敦巴之请,前往拉萨弘扬佛法。在此尊者曾作一部《道灯》的略释,后来在桑耶寺时,戒胜译师又根据这部略释添加一些内容而完成了《道灯》的《释处释》。

   阿底峡在卫藏地区进行传教活动,一共进行了九年。这段期间先后到过宁错、桑耶、拉萨的叶尔巴、盆域和聂塘等地。

   在宁错安居的三个月期间,讲《现观庄严论》、传「十一面观音」、「降阎魔尊」、「度母」、「建立三昧耶王」等密法。

   一四七年在桑耶的北迦洲寺中造《次第仪轨》,讲解「中观六论」,并译出世亲的《摄大乘论释》等多种译典。又在拉萨的神变(大昭)寺译讲清辨的《中观心要释思择焰》,并应善慧之请而作广、略二部《中观要诀》。

   一五四年,住在拉萨东北郊的叶尔巴,协助藏人译出《究竟一乘宝性论释》。最后,尊者居住拉萨南面的聂塘。

   除上述论典以外,尊者还讲授了《二万五千颂般若光明释》、《学处集要》、《众经集要》、《入菩萨行》和《菩提道灯》等论典。此外也有不少道歌。在显 教方面的论典有:《法界歌》、《出离流转歌》、《六乐歌》、《菩提心歌》。在密教方面的有:《见金删歌》、《修金刚歌》、《行金刚歌》、《金刚法歌》等。

  一五四年八月十八日,以七三高龄于聂塘圆寂。

  (三)著作与思想

   阿底峡尊者…

《噶当派发展史概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佛教史大宝藏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