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到达古格时,西藏佛教正从朗达玛禁佛所造成的佛教衰微中逐渐恢复起来,当时显宗和密宗的争论,以及在修习次第上也是各执己见,没有定规。针对这些情况,尊者写了一本《菩提道灯论》奉献给菩提光(绛曲沃),希望以此为准整顿当时在教义和修习上的混乱局面,可以说以后的噶当派的教法也基本上包 括在一部书中。
阿底峡不愧是名闻印、藏的一代高僧。他一生著述丰富,有观有行,有显有密;保留在《西藏大藏经》里面的大小作品,多达117部。其中属于显教的约有33部,其余全是密教作品。当然这些著作也有可能伪造。综观其著作可归类其思想特点如下:
1、阿底峡的著作属于显教的少;属于密教的,约占百分之七十。而在显教的著作中纯属观门的也少,只有《心经注》、《入二谛》、《一念要诀》、《中观要诀》和《中观要诀开宝箧》等五部。属于行门或观行兼备的特多,共有28部,约占百分之八十五。此以推知:阿底峡是比较偏重实践的密行者。
2、在阿底峡的显教著作里面,没有属于唯识、阿毗达磨或因明类的专论。除了两部般若论释和一封函以外,其余的几乎都是中观论典。由此我们可以肯定:阿底峡修行所依据的思想是中观见。
3、至于尊者的中观思想属于那类派别,则有不同的主张。《阿底峡尊者传》和格鲁派「宗义书」的学者,都异口同声地说,阿底峡属于应成中观派。但若从著述去探讨,如讨论二谛的《入二谛》去查证,则该论说法很多属于自续派主张。此外,也有日本学者以为,在阿底峡的《中观要诀开宝箧》中,夹杂了瑜行中观派的思 想。由此可知,阿底峡的中观思想含有应成、自续及瑜伽中观派的思想。
(四)修持宗趣
从阿底峡的著作性质,我们约可推断,阿底峡是比较偏重实践的密行者。其生平事迹,也充分印证这个论点。我们知道密乘的行门很广,部类也多,然而尊者究竟以何为主修呢?《难处释》开头的礼敬颂说:「敬礼胜乐轮、三誓言王,世间自在及度母。」而在尊者的传记中,也经常提到现身的本尊有「建立三昧耶王」、 「圣观自在」、「圣救度母」、「圣不动尊」、「胜乐轮」、「喜金刚」等。尊者在印度时,每念三昧耶王满一千遍时,三昧耶王本尊一定现身;到了西藏以后,每天现一次。圣观自在和度母,随念即现,而且经常在梦中指示尊者。不动尊者也同样经常现身。胜乐轮和喜金刚两尊,是尊者密部的本尊,所以现身也是常有的事。 因此我们可以判定:「胜乐轮」、「建立三昧耶王」、「观自在」、「圣度母」都是阿底峡经常承事修持的本尊。
阿底峡修密法,是具有相当深厚的显教学养作基础的。阿底峡对修学大乘的基本理念,正如《菩提道灯》主张的:修持大乘佛法,应该先显后密;即先发起大乘归依和志求无上菩提之心,继而受持菩萨戒。其次,进修禅定引发神通,以便迅速积满资粮。最后秉持中观正见抉择诸法实性,破除实有自性的妄执;并循此修习 无分别慧以断除烦恼、所知二障。如果想要加速圆福慧资粮,那么就应该趣入密乘,接受灌顶并照密教的次第修学。这种循序渐进的修学次第,萁实也就是阿底峡一生修学、行持大乘佛法的历程。
总之,阿底峡后半生的修为以及他对修持大乘佛法的理念,一偈以蔽之,即是:「外现比丘仪,内怀菩提心,密修本尊天,弘法利群生。」
(五)《菩提道灯》要义
阿底峡的教义与修持上,其基础理论可在《菩提道灯》掌握尊者的思想义涵。《菩提道灯》可说是西藏佛教的要义及影响噶当派的教法相当重要的一部论书。故本节就此书做一阐述。
《菩提道灯》全文只有六十八颂,言简意赅。一共七十七页,译成汉文约两千字。它把一个佛教徒从最初拜师学佛到最后成佛果的整个过程中,所应做的事情都详加罗列,让学习的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沿着他说的阶梯逐步攀登。
按《菩提道灯》的说法,,人一共可以分成三类:一类叫做「下士」,第二类叫做「中士」,第三类叫做「上士」。人既分三类,修习次第也分三道,即「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这三士道合称为「三士道」。总的说,「下士道」是要人们皈依佛、法、僧「三宝」,「中士道」是要人们持守戒、定、慧「三 学」,「上士道」是要人们按「六度」的规定去做,以便成佛利益众生。
《道灯》内容大要
绪论-----------------------------------总说上士道
大乘归依
愿菩提心
别解脱戒
波罗密多乘
增上戒学菩萨律仪
增上心学禅定与神通
增上慧学智能与方便
道位次第
密咒乘-----------------------------进修密法,速成佛果
在这部书的最后,又谈到密宗比显宗的地位要高,并且分别等次,划密宗经典为四部(作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该书还以佛教徒的修习次第为纲领,系统地安排了佛教教学的主要内容,它把十一世纪以前,所有佛书都安排到这个体系之中。当时西藏佛教还处在一个分散和杂乱无章的时期,该论于是成了当时 唯一对佛教有系统论述旳书。它一方面成了来噶当派的思想基础,一方面也在西藏佛教徒中,建立西藏佛教显、密融合基础并确定了以实修为主的精神。
参、 噶当派的起源与教理
将如来的言教,即三藏教义,一切无遗的都摄入在阿底峡者的三士道次第的教授之中作为修习,所以名为「噶当巴」。而噶当派是从阿底峡创如,仲敦巴建立宗规,三人法友昆仲宏扬流传,朗加塘巴、夏惹瓦、甲域瓦等君发扬光大。以下先就噶当名号的起源,进一步再采讨噶当派创立者及其教义与发展概况。
(一)噶当名号的起源
除宁玛派(旧派)外,在「后弘期」中新出现的西藏佛教的各个教派中,噶当派是时间最早的一个。从现存有关西藏佛教史记载可得知,噶当(丹)派是后弘期中新产生的最早的一个教派,发端于阿底峡,创立于种敹,至博多哇时壮大起来。
噶当派是以其教法之特征而命名的。「噶」,意为「教」或「言教」,系指一切佛语(经、律、论三藏),根据佛教的说法,佛的一切教诲都是通过语 言表达出来的,因此佛语就是佛的言教。「当」 ,字面直译是教诫、教授,意为对学佛的僧徒的行为持守、修习学法的指导和指示。
就是把佛的一切言教(显密经论),都看作是对于学佛僧徒从凡夫的日常行
噶当意为把佛经的一切内容,都看作是对于僧徒日常生活行为、特别是修持 为到修法成佛的全过程的指示和教导。这种精神,渊源于阿底峡的《菩提道灯论》。阿底峡着此书,乃鉴于后初期期教团修行次第,显密分歧,故阐明显密教义行不悖之理,以及所应遵循之修行顺序,以促进佛教之正常发展。
(二)噶当派的创立者
仲郭巴 ,出生在堆隆(今堆隆德庆县)地方一个富豪人家,幼年在许( ,今朗县)地方学习藏文,后来迁居到康区去。曾拜赛尊为师,勤谨侍奉,努力地向他学习佛教。来听说阿底峡到了阿里,仲郭巴表示要去阿里向阿底峡学习,赛尊也很同意,并为他准备牲口、行李、书籍等,送他上路。仲敦巴走到拉萨附近的盆域,遇到卢梅十人中的两个人的弟子噶哇.释迦旺秋。于是两人决议,请噶哇和卫藏各 地方领袖人物商量,共同迎请阿底峡到卫藏弘法。
从一四五年初迎请阿底峡,直至一五四年阿底峡圆寂,他一直跟尊者在一起,在阿底峡诸弟子中以他年岁最长,所学最多,是个大师兄的地位。一五五年,仲敦巴在聂塘主持了悼念阿底峡的仪式,并且在那建立了一座寺院。一五六年初,仲敦巴应象雄一带地方的邀请到热振传教,并在那里建立了一座热振寺,噶当派就是以热 振寺为根本寺院逐步发展起来的。
仲敦巴一生没有受过比丘戒,只能算是一个居士,但他在建立热振寺以后,直到一 六四年他去世为止的八、九年当中,一直以讲经授徒为业,常住在热振寺向他学经的僧人有五、六十人。
在仲敦巴的弟子当中最著名的有三人:一个是博多哇( 本名仁赛,1031~1105),一个是京俄哇( 本名楚臣拔,1038~1103),一个是普穷哇(本名宣奴坚赞,1031~1106)。这三个人中,普穷哇不教学生, 博多哇和京俄哇两人分别收徒传教,从这两个人发展成为噶当派的两个支派,即教典派和教授派。
(三)噶当派的教理总述
噶当派的教理,认为「一切佛经都是教授」,主张综合传承一切大乘佛法。然而其教法也分裂为教典、教授、教诫三派。
1、教典派
是从博多哇(1031-1105)传出。这一派传述阿底峡的思想,说一切经论都是成佛的方便,所以一切教典都是这一派的依据。然而就阿底峡的著述而论,可分三类:重在说明正见的是《入二谛论》、《中观教授论》等;重在说明菩萨行的是《摄行炬论》、《发心律仪仪轨次第》等;见行并重的是《菩提道灯》。 教典派通常所讲的大论中,《集学论》和《入行论》见行兼说,《菩萨地》、《庄严经论》、《本生论》和《集法句经》则偏重说菩萨行。这些经论,后人称之为「噶当六论」。
「噶当六论」:《庄严经论》、《菩萨地》、《集菩萨学论》、《入行论》、《本生论》、《集法句论》。
又阿底峡的《小品法百种》,也是噶当派的教典。
晚年博多哇建立博多寺,弟子中最著名的有,贾宇瓦、朵巴、朗日塘巴和夏尔哇巴;其中朗日塘巴和夏尔哇巴为杰出。
朗日塘巴(1054-1123)本名多杰僧格,他很重视讲经传教,据说跟随弟子近两千人之多。夏尔哇巴本名云丹扎,他也很重视讲经传教,在博多哇死后,他 将其弟子收归自己代…
《噶当派发展史概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